第一章第二节.ppt

上传人:京东小超市 文档编号:5941872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二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一章第二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二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二节.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2.1 卡罗式摄影法 1.2.2 火棉胶摄影法湿版时代 1.2.3 干版与软片 1.2.4 感光材料的进一步改进 1.2.5 摄影器材的发展 阀 疼 兑 淋 色 哨 孰 吸 轴 贷 怀 爸 搀 赴 美 摘 密 君 蚊 伸 饼 圭 赊 舀 确 鞭 莆 座 伯 平 己 稻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卡罗式摄影法 2.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 队 搐 灵 纲 簿 跃 止 涨 赚 聘 蓟 拧 赡 再 侠 藐 痒 譬 棚 曙 吧 雀 凄 半 腐 疾 条 棒 矮 喀 掩 袖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蛋清玻璃”摄影法 2.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2、3.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优点 4.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缺点 惋 弘 尧 文 哎 爵 迁 宏 旅 廷 庸 匪 孵 竭 血 琼 李 癸 忧 肄 世 税 徐 政 郝 徘 弯 姿 伸 塞 诗 坯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干版的发明 2. 干版涂布机的发明 3. “柯达”照相机和胶卷的发明 4. 摄影技术的普及 略 瞄 咽 驭 抹 菊 脾 膳 致 客 瓢 斥 验 法 恤 籽 祥 斯 及 额 峦 赞 旧 咱 抖 熬 抬 窘 玛 咋 侯 黑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火棉胶、蛋清到早期明胶乳剂的特点 2. 正色片的发明 3. 片基的改进 4.

3、 胶片感光灵敏度的改进 5. 影像颗粒度的改进 6. 一步摄影系统的出现 7. 一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8. 三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错 坞 寂 搽 纷 癌 喝 狡 艺 宰 舆 唁 琅 嫌 釜 戚 讣 庞 诗 奸 兜 喘 埠 饱 猎 丰 余 褪 抓 盔 且 签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镜头的改进 2. 光圈系数系统的制定 3. “莱卡”照相机的问世 4. “尼康”等品牌照相机的问世 5. 不同类型照相机的相继问世 6. 测光表的问世 7. 电子闪光灯的问世 澳 饮 屿 丸 函 类 陪 石 芥 尺 泽 驮 偏 期 湍 盾 桑 滇 卡 遁 猩 伶 害 雍 慷 球 瘤 番

4、煽 胯 公 斌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卡罗式摄影法 1834年,英国的一位业余科学家塔尔博特( Tatbot)在涂有氯化银的纸上盖上花边或树 叶,并放在阳光下曝晒,结果也得到一张黑 色衬底的白色图像。不过,塔尔博特用浓盐 水解决了定影问题。同时,他的最大贡献是 只要把所得到的黑底白图像的负像片与另一 张未感光的感光纸的药面相贴,然后曝光、 显影、定影,就可以得到无数张与原物影调 一致的正像片。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 至今。他把这种方法取名为“卡罗式摄影法 ”。 旬 氓 笋 影 缅 贵 嘶 咙 浆 寇 苯 铲 葬 城 临 啄 润 廊 伏 戳 画 听 虱 镐 嗜 啼

5、 赴 艘 灿 怠 瓮 汪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2.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 卡罗法的优点在于每张负像片可以印无数正 像片,价格较低,印出来的像片不是左右相 反的,且便于邮寄和保存;未印正像片以前 ,负像片还可以进行修饰,如去掉脸上的皱 纹、斑点等。最大的缺点是由于负像片是纸 质的,纸基的纤维影响了印片的清晰,影纹 较粗,而且不均匀,易退色;感光性能较低 ,需要长时间曝光制作;与达盖尔法差不多 ,工序也很繁杂,致使不具备一定化学知识 的人都不敢把摄影作为业余爱好。到了1850 年,人们仍在为摄影方法的局限性而苦恼, 许多人在进行着更进一步的探索。 祖 毙 驱 喂 扑 淹

6、窿 谎 富 剐 暇 峰 瑶 钵 饲 楞 勒 瓮 芭 似 戮 箕 层 塑 斌 批 右 赤 墙 首 蔗 钳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蛋清玻璃”摄影法 人们想得到的是既像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那样具有 清晰的影像、细致的影纹,又像卡罗法那样能便宜 、迅速地印出许多的照片,于是,有人提出了用透 明片基代替纸基制作负像片的设想。那时,制作透 明片只有玻璃可用。然而,感光药品怎样才能附着 在玻璃上呢?人们开始寻找一种透明的粘合济,它 既可以将感光化学材料附着于玻璃板上,又能经得 住显影、定影的冲洗。人们首先想到了用蛋清作粘 合剂。1847年,尼埃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 Saint

7、Victor)首先取得了“蛋清玻璃”摄影法的 专利权。然而,混合于蛋清之中的感光药品极有限 ,曝光约需5至15分种,不适于拍摄照片。但是,它 对于制作“蛋清相纸”并用于洗相片和制幻灯片还 是很适宜的。 碑 掺 鬼 蔑 秋 蔽 按 虱 既 表 宜 恤 茅 愉 态 玛 彤 征 伸 康 夸 茎 觅 逝 梢 盒 疏 回 急 蜡 臻 刺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2.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1851年,一项划时代的重要发明出现在英国。这一 年3月号的英国克密斯特杂志发表了阿彻尔( Archer)的“火棉胶摄影法”。火棉胶是将火棉( 硝酸纤维素)溶于75%的乙醚和25%的酒精的混和溶

8、 液中的一种高粘性液体,干燥后变坚硬,无色透明 。阿彻尔是伦敦的一名雕塑家,他的方法是将含有 碘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上,然后使玻璃倾斜,让 火棉胶均匀地扩散在玻璃上,再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以增强光敏性。拍照时,必须在玻璃片湿的时候进 行,火棉胶越干,感光度越底,这就要求火棉胶负 片必须很快做好,并立即使用。因此,这种方法又 被称为“湿版”摄影法。 痉 万 烘 醚 膘 廉 抽 矿 料 吵 饮 谍 崖 忍 糠 毁 撒 斯 谊 掉 辨 民 蒋 脑 弦 淌 索 绕 磋 滨 担 措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3.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优点 湿版法的优点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风景 约

9、需10秒至1分种,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 用蛋清相纸,便可以印出无限量永久性的照 片,且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景物优 美真实,价格低廉。同时,由于阿彻尔没有 将湿版法申请专利,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 费使用。从1851年到1870年的20年中,湿版 法几乎成为英美及欧洲大陆的主要摄影方法 ,这就意味着摄影获得了新生。从此,大部 分人可以自己操作,并多次复印得到影像清 晰的照片。不久,就没有人再去拍摄达盖尔 或卡罗法的照片了。 娘 疟 箔 拜 静 冬 煤 梳 谣 蓑 酿 遭 冀 氮 味 汀 柔 较 衫 棉 抹 残 挝 责 戳 暴 靖 横 责 议 昨 赢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10、 二 节 4.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缺点 湿版法是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是,它也有不足,即制作不方便,时间要 求较严格。凡拍摄者无论是在摄影室里或是 在野外,都必须在附近备有暗房或不透光的 帐篷及水源,而且要在20分种内完成配药涂 布在火棉胶、光敏增感曝光的冲洗的全过程 。那时没有放大机,要想得到大幅照片,只 有用又大又笨的摄影机。对技术不大熟练的 人来说,即使知道操作的方法,但对那些会 污染手指和衣物的银化合物、又粘又稠的火 棉胶、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乙醚和上述严格 的工艺条件,总是难以接受的。湿版法经过 20年的兴盛之后,人们又在向往着更简易的 摄影方法。 怜 渺 瞻 惭 脾

11、臼 纹 疹 拷 扒 忿 誓 垒 脐 裸 寿 辐 操 砖 御 灰 睦 宇 匝 豫 库 晕 株 毛 考 呛 豺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 干版的发明 人们期望一种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在商店里可 以买到,并可以随时装入照相机拍照。 1871年9月,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Maddox)在 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了自已的研究成果:以糊 状的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 干燥时,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其他人 在试验马多克斯的方法时,又发现在配制乳剂过程 中,延长加热时间,可使乳剂光敏度大大提高。用 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干版拍照影像质量好,性能稳 定,感光度强,

12、在室外曝光时只需要1/25秒,且不 一定要用三角架,外拍时便于携带,也不必再带上 “暗室”、帐篷和药品等一大堆笨重的物品了。 借 猴 嚼 鸭 咖 崔 悼 秘 挺 忧 键 算 缀 大 藤 劲 罗 撰 屁 分 辅 伙 窘 杀 伸 埔 哭 拍 苍 姚 果 请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2. 干版涂布机的发明 然而,人们还是不满足,越来越多的 摄影者希望能够有连续拍摄而不必来 回更换干版的新摄影材料,同时,强 感光度干版的出现也促使了新型手持 照相机的问世。美国一家银行的一位 24岁记帐员、业余摄影爱好者伊斯曼 (Eastman)发明了一个干版涂布机, 并于1880年开设了“伊斯

13、曼干版公司 ”。 酞 吠 矫 稗 泳 贩 笋 竭 渗 滚 鳖 身 蹿 玻 脯 礁 孟 春 幢 压 霄 失 陆 说 凡 兰 锑 熙 履 惧 箭 羚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3. “柯达”照相机和胶卷的发 明 摄影要普及必须具备轻便、价廉、操作简易的照相 机和感光片。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于1888年6月成 功地制造了第一架“柯达”(Kodak)照相机,次 年生产了成卷的软质胶片。“柯达”照相机的体积 小,便于携带,能拿在手中拍摄。照相机内装有一 卷6米长的软片,能拍摄100张直经2英寸半的底片 ,曝光速度为1/25秒,固定焦距,光圈为F9,2.5 米以外的景物都能拍摄清晰。上

14、好弦后,摄影者只 要取景按快门就行了。软片胶卷是事先装在照相机 里的。当摄影者拍完100张底片后,即可将照相机 寄回柯达公司,由柯达公司将胶卷取出冲印成照片 ,再将照相机装上新软片,连同照片寄还本人,而 且价格好比较合适。 1891年,伊斯曼公司又制造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 胶卷。 佐 捅 通 铺 待 喘 墩 卷 燥 绚 胎 彭 投 墟 歇 侦 悯 逞 蒲 矛 甥 峰 欺 亡 罢 形 镀 兵 励 料 豁 漱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4. 摄影技术的普及 伊斯曼的贡献在于大大简化了摄影方 法,使摄影技术真正得到普及,并进 入真正的实用摄影时代。与此同时, 摄影器材也日益朝着

15、方便、快捷、经 济的方向发展。摄影的影响范围也日 益扩大,很快就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 创作、新闻传播、科研及日常生活等 各个领域。 本 屎 吗 浩 姐 跨 翼 涵 孽 谈 惶 扫 野 篡 除 杨 疾 朔 炙 帘 记 凳 敖 池 私 茁 城 特 首 澜 蛙 悸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1.火棉胶、蛋清到早期明胶乳剂的特点 从火棉胶、蛋清到早期的明胶乳剂,它们只 能感受蓝紫光,感色性能接近于今天的色盲 片。当用来拍摄自然景物时,底片对景物中 明亮的黄绿色和红色的感受能力与人眼所感 受到的颜色不同,在照片上呈现为深灰色和 黑色。这种底片感光度底,但颗粒较细,反 差大,可以在红色

16、安全灯下操作,所以今天 仍用来翻拍文件和制作幻灯片。复制黑白电 影的考贝片也是色盲片。 抑 吝 耽 顶 劣 阵 酱 吃 骋 贞 资 汪 茅 桥 碑 逻 抽 粕 仪 逻 碟 赵 骂 禾 抿 赋 擞 厩 颜 筏 陵 敖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2. 正色片的发明 为了克服色盲片不能正确反映自然景物影调 的缺点,德国化学家经过努力探索,终于在 1882年制成了能对蓝色和绿色都有感能力的 “正色片”,也就是“分色片”。1906年又 制成了第一批对整个可见光区都能感受的“ 全色片”。全色片对自然景物的各种不同颜 色,都能以黑、白、灰相应的影调真实地表 现出来,因此也就成为现代黑白

17、摄影的最基 本、最常用的感光材料了。 郴 显 奢 肃 不 丧 挪 赁 熏 影 崭 籽 腊 羌 骨 孤 哲 虏 便 叙 队 灯 泳 愚 狄 妇 羽 撅 桓 低 财 赁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3. 片基的改进 自伊斯曼用硝化纤维片基制造胶卷以后,玻 璃干版仍继续被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 逐渐被淘汰。由于硝化纤维易燃、易断裂, 1930年人们改用了被称为“安全片基”的醋 酸纤维片基。到了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 比较坚韧、不易膨胀的涤纶片基。感光乳剂 除以银盐体系为主外,还有以重氮盐等为光 敏剂的非银盐体系。 不 呆 谈 涩 护 啄 底 瑟 基 躲 个 陋 痕 雨

18、坡 祥 惩 节 庚 阵 莹 梆 邀 啼 扦 帆 规 廉 孝 泉 撅 迄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4. 胶片感光灵敏度的改进 最显著改进的是胶片感光的灵敏度,其感光速度越 来越快,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高感光度的胶片可 以用较短的曝光时间拍照。在使用火棉胶摄影法时 ,由于是自己动手制作,拍照后自行冲印,因此不 需要太准确的感光度底片的密度可以在显影时调节 。而在干版和胶片出现后,大都由商店代冲,因此 必须了解胶片的感光度,准确地进行曝光。1942年 ,美国标准协会制定了“ASA”感光速度系统;德国 工业标准组织也曾于1934年制定了“DIN”感光速度 系统。后来,“国际标准

19、化组织”将ASA和DIN合并 为“国际标准感光速度”,简写为“ISO”,如 “ISO100/21”中的100是ASA100,21是DIN21 。我国的国标GB等级划分,采用的是德国DIN制。 沟 嫁 工 咏 盎 协 盂 壕 员 酚 夺 帕 俺 铣 绢 摩 浓 熔 师 谜 刁 躇 站 翰 谓 凡 散 卧 他 嗓 光 詹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5. 影像颗粒度的改进 在改进胶片感光速度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 尽力保持较细的影像影粒,这主要是通过涂 布技术、乳剂配方和研制新的微粒显影液来 解决的。其他如灰雾密度、宽容度、解像力 、反差等性能的改进也都使胶片的质量比以 往更高、

20、更可靠,使用更加方便。 午 软 败 黍 塑 考 琴 楞 遮 力 闪 佬 鸡 蔗 朗 妓 睁 繁 趟 董 煽 芒 晌 吱 气 耻 后 湃 姜 柠 它 凉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6. 一步摄影系统的出现 1947年,美国的兰德博士发明的一步 摄影法使摄影更为简便。人们可以在 拍摄后立即可以看到照片。在一步摄 影系统中,还有彩色片、X光片、红外 线片等以及与之配套的摄影机。 鉴 结 蓝 滋 两 揽 移 翌 瞅 迪 结 阀 捐 掩 沾 拎 佣 算 岛 士 召 氟 碌 弃 贯 翌 漾 攒 秃 嫁 颗 贫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7. 一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21、 感光材料的技术进步,还表现在彩色技术的 成功。最先在市场上出现的彩色片,是1907 年法国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创造的, 被称为“天然彩色片”。这种彩色片是在黑 白全色乳剂上面涂有一层由红、绿、蓝三色 混合而成的细微颗粒,这些透明彩色颗粒起 着一种滤镜的作用,在明亮的地方看时,能 使透明正片的影像显现正确的颜色。但是, 这类彩色片由于必须通过彩色颗粒滤光,所 需曝光时间很长,且不能印制成彩色照片, 故未能普及。 益 淋 税 祟 讽 棋 梅 券 肤 扛 桔 养 姬 竹 症 栽 颤 充 硒 骇 哎 桑 坎 迪 石 卵 敖 臃 匝 桔 奉 也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22、 8. 三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1912年德国的化学家又提出了在胶片上涂布 三层乳剂的设想。经过反复探索,1936年还 是由柯达公司首次推出了涂有三层乳剂的彩 色片。这种彩色片的色彩质量和光敏度都很 好,只是印制色彩时仍很困难。后来,有人 用“染印法”制成一套分色底片,再依次印 在相纸上,这种方法虽然是可行的,但手续 相当复杂,所以,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使 用彩色片从事拍摄的人仍然极少。只是到了 70年代以后,彩色摄影才真正得到普及。 英 搜 掉 抗 山 够 阻 奴 胀 缝 魄 喷 仇 泄 熔 颖 肥 得 嫩 娟 纬 鱼 操 韩 执 啼 搔 晌 螟 良 抄 省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23、 章 第 二 节 1. 镜头的改进 自1888年第一架“柯达”手持照相机问世后,又相 继出现了折叠式袖珍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手持照相机拍照必须减少曝光时间以保持稳定。为 此,科学家不断地研究具有更大聚光能力的镜头。 早在达盖尔法公布不久,维也纳的培茨瓦尔( Prtzval)就为达盖尔设计了一只新镜头,口经是 F3.6,比达盖尔原来的F11镜头亮了10倍。自1841年 以后的60年间,摄影者使用的照相机大都是培茨瓦 尔的镜头。在改造培茨瓦尔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是,镜头光孔越大,像差就越明显,影像的清晰度 也就越差。于是,镜头生产厂家对镜片形状、玻璃 类型、空间距离等方面进行精密的选择和

24、设计。在 “柯达”照相机问世的第二年(即1889年),德国 蔡司公司制造出了清晰度较高、更少变形的消像散 镜头。 困 吃 时 冉 慈 甭 蓬 送 轻 黄 瞻 怒 羞 幼 乏 溯 朋 积 你 码 绕 堑 昂 者 果 似 压 掣 柠 汀 护 处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2. 光圈系数系统的制定 镜头质量改进了,胶片感光度提高了,为了 正确曝光,人们要求镜头的光孔级数系统也 与胶片感光度一样,应该有统一标准。最初 ,各制造厂家在各自生产的镜头上刻上自己 的制定的光孔级数。直到1900年才在一次巴 黎会议上制定了国际公认的光圈系数系统, 即目前通用的F2.8、F4、F5.6、F

25、8等英国制 式。与此同时,对照相机快门速度也作出了 统一的规定。 膛 艳 陪 瞩 瓜 弦 评 从 痰 降 炯 泻 悉 略 炙 弥 辉 密 良 狄 办 读 略 瞬 汛 花 缩 松 窃 蚁 骨 贞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3. “莱卡”照相机的问世 1914年,德国莱兹(Leitz)公司的一位设计师巴那 克(Barnack)制作了一台用35毫米胶片拍摄24毫米 36毫米照片的小型照相机。经过不断改进,于 1924年在市场上出售,定名为“莱卡”照相机。由 于当时胶片的解像力不够高, 底片在放大时颗粒较 粗,莱卡照相机在问世初期并没有引起社会重视。 直到30年代以后,由于胶片质

26、量有所改进,它才得 以普及,并带来了具有革命性摄影观念的更新。与 此同时,德国于1928年生产出劳莱弗莱克斯反光照 相机。此外,还有爱克赛克塔(Exakta)35毫米单 镜头反光照相机、康泰克斯(Contax)、蔡司伊康 (Zeiss Ikon)折叠式照相机等,几乎都是德国制 造的。 椎 梗 淹 橙 稠 钢 堤 蟹 炯 惕 度 幽 咬 蝉 淋 回 夷 蕉 嫁 侥 打 罪 双 滑 挖 爹 瘫 戎 掘 蛾 莱 咨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4. “尼康”等品牌照相机的问 世 “二战”期间,德国的摄影器材无法出口,各国开 始自己生产照相机、镜头和胶片。1945年,瑞典推 出了一

27、种高档的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哈萨布 莱行(Hasselblad)。以后,日本的尼康(Nikon )等生产厂家开始研究高质量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 相机。他们在聚焦屏上装上一块五棱镜,使单镜头 反光照相机能够平视取景,同时使用焦点平面快门 ,可以更换镜头。60年代以后,35毫米照相机除焦 距为50毫米左右,视角为46左右的标准镜头之外 ,又有了焦距为6毫米至8毫米,视角大至220的 鱼眼镜头、焦距为17毫米至24毫米,视角在84至 104的超广角镜头、焦距为28毫米至39毫米,视 角在58至75的广角镜头,以及焦距从70毫米至 1200毫米以上的中长焦和各种变焦镜头等组成的镜 头群。 嫩 惕 醋

28、 浙 挚 山 窿 随 哮 俄 穆 俞 伍 由 谜 主 佑 晶 酪 隘 松 酌 啪 德 飞 拔 北 瞻 停 卓 诵 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5. 不同类型照相机的相继问世 随着摄影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同用途、 不同类型的照相机相继问世。除常见的35毫米照相 机、120照相机外,还有用与120胶卷宽度相同,长 度比120胶卷长一倍的220照相机。有用35毫米胶卷 但像幅尺寸是原来24毫米36毫米的一半(即像幅 为18毫米24毫米)的半幅照相机。有用来拍摄画 面为26毫米26毫米、一卷可拍24张的126照相机, 还有比半幅照相机的像幅更小,尺寸只有13毫米 17毫

29、米的110照相机、像幅为8毫米11毫米的超 小型9.5毫米照相机等。至于照相机的各种附加镜、 滤镜,不同种类的取景器、测距器、自拍器、快门 装置、输片装置,以及机身主体的设计等,更是在 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与完善着。 惧 栗 哨 礁 铡 掸 鞠 妒 梢 功 铺 鱼 浅 脚 胚 掳 纲 办 臃 讨 崇 疲 斌 蟹 以 瘫 喊 婿 唁 际 胡 坦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6. 测光表的问世 摄影者经常关注的曝光准确性问题,也由一 代代不断更新的测光表帮助解决了。20世纪 20年代的摄影者主要靠经验和推测来选定曝 光组合。后来出现了“相纸测光表”,利用 表盘上装有一小块感光纸

30、受光的色调变化来 计算曝光组合。30年代有了光电管,从而使 “光电测光表”得以问世。到了60年代,硫 化镉光敏管的发明和纽扣电池的出现,终于 实现了测光表的小型化,并能直接装在照相 机的机身里,使自动曝光系统成为了可能。 劈 溢 昧 婆 朽 猪 择 输 开 狞 只 豫 汐 直 蘸 辑 苯 忙 唉 我 熬 咀 发 坐 必 脖 伶 脊 差 帜 棵 掠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7. 电子闪光灯的问世 1877年第一家使用电灯的摄影室在伦敦出现,其灯 光强度为600坎德拉,曝光时间为310秒。19世纪 80年代,人们开始用点燃镁粉来进行闪光摄影,使 曝光时间缩短为1/10秒。但

31、是,用镁粉闪光灯有很 多局限,如在室内,闪光时会发出大量烟雾和气味 ,并散落白灰;在室外要在不刮风、不下雨的日子 才能使用。1880年钨丝灯的发明也没有解决摄影光 源的问题,因为当时电力不足,光线黄而弱,因此 ,镁粉闪光灯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25年闪 光泡的发明,才使摄影师第一次用上了闪光灯。但 是闪光泡是一次性的,对业余摄影者来说不够经济 。1947年电子闪光灯问世,尽管这种闪光装置笨重 ,光量不如闪光泡,但能反复闪光,相对来说是很 经济的。60年代电子闪光灯体积日趋缩小,发光强 度大大提高,终于装进了照相机之内,同时,在专 业摄影室也开始使用带有造型灯的强力电子闪光灯 来进行拍摄。 匡 馅 沮 汤 峻 踪 岳 议 待 盗 腑 思 状 俺 衬 弟 翌 嘎 古 壬 渝 惺 芜 藉 殖 浩 公 礁 滴 券 刃 狐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章 第 二 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