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4708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86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1502001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Testcodeforhydraulicconcrete主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二O。一年第31号中国电力幽版社2002北京20011226发布20020501实施.、,.-1刖S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是水利水电施工标准体系中的基本规程之一,属推荐性标准。该规程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2年制定,原水利电力部批准颁发试行。1975年,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协同长江科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8个单位对该规程进行了

2、第一次修订工作。1982年修订完成后,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由原水利电力部批准颁发执行。为了适应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需求,并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发展相协调,根据原电力工业部1996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立项的要求(199640号文),对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此次修订删除了原规程中“水泥”、“混合材”、“外加剂”等三章以及其它章节中部分已过时或不再适用的方法,在原规程基础上修改、补充,并分编成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新修订的上述三项规程代替原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105-82o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

3、50-2001包括混凝土拌和物、混凝土、全级配混凝土、砂浆等性能试验和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以及提示的附录等,共74项试验方法,本次修订工作中,既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标准中适合我国水工混凝土的有关内容,同时又突出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增补了全级配混凝土试验方法,在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快速试验检测以及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多的补充。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J都是提示的附录。本规程的修订工作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提出,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o本规程主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程主要

4、起草人:蔡跃波、李金玉、王昌义、杨华全、方坤河、曹建国、黄绪通。本规程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八、刖S1范围2引用标准3混凝土拌和物3. 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3.2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3.3 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试验3.4 混凝土拌和物扩散度试验3.5 混凝土拌和物泌水率试验3.6 混凝土拌和物压力泌水率试验3.7 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试验3. 8混凝土拌和物拌和均匀性试验3.9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试验(贯人阻力法)3. 10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试验(气压法)4. 11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水洗法)5. 12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炒干法)4混凝土6. 1混凝

5、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6.2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6.3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4. 4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试验4.5 混凝土抗弯强度试验4.6 混凝土抗剪断强度试验4.7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与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4.8混凝土与钢筋握裹力试验4.9混凝土受压徐变试验4.10混凝土受拉徐变试验4. 11混凝土干缩(湿胀)试验4.12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试验4.13混凝土导温系数测定4.14混凝土导热系数测定4.15混凝土比热测定(绝热法)4.16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测定4.17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4.18混凝土抗含砂水流冲刷试验(圆环法)4.19棍凝土抗冲磨试验(水下钢球法)4.20混凝土抗

6、冲磨试验(风砂枪法)4.21混凝土抗渗性试验4.22混凝土相对抗渗性试验4.23混凝土抗冻性试验4.24混凝土(砂浆)动弹性模量试验4.25硬化混凝土气泡参数测定(直线导线法)4.26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试验(新拌砂浆阳极极化法)4.27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电化学试验(硬化砂浆阳极极化法)4.28混凝土碳化试验4. 29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快速试验4. 30水工混凝土钢筋腐蚀快速试验5全级配混凝土5. 1全级配混凝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5.2全级配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5. 3全级配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5.4全级配混凝土抗弯强度试验5. 5全级配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试验5. 6全级配混

7、凝土静力杭压弹性模量试验5.7全级配混凝土渗透系数测定6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6. 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7. 1超声波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均匀性6. 3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平测法)6.4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对、斜测法)6. 5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6.6 混凝土芯样强度试验6.7 混凝土原位直剪试验(平推法)6.8 混凝土中钢筋半电池电位测定7砂浆7. 1水泥砂浆室内拌和方法7.6 水泥砂浆稠度试验7.7 水泥砂浆泌水率试验7.8 水泥砂浆密度试验及含气量计算7.9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试验7.10 水泥砂浆劈裂抗拉强度试验7.11 水泥砂浆黏结强度试验7.12 水泥砂浆极限拉伸试

8、验7.13 水泥砂浆干缩(湿胀)试验7.10水泥砂浆抗冻性试验7.11水泥砂浆抗渗性试验附录A(提示的附录)混凝土抗压强度快速试验(温水法)附录B(提示的附录)混凝土黏结强度试验附录C(提示的附录)混凝土透气性试验附录D(提示的附录)真空脱水混凝土试件的成型与养护方法附录E(提示的附录)混凝土拌和物真空脱水率测定附录F(提示的附录)射钉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附录G(提示的附录)混凝土试验数据处理附录H(提示的附录)正交没计附录J(提示的附录)回归分析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检验水工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和水工混凝土物理、力学、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以及现场检验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质量的测试方法。本规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

9、程水工混凝土的室内、现场科学试验以及对施工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检验。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49919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DL/T51512001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DLJ20419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3混凝土拌和物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3.1.1目的及适用范围为室内试验提供混凝土拌和物,3.1.2仪器设备1 混凝土搅拌机:容量50L100L,转速18rmin-22rmin2拌和钢板:平面尺寸不小于1.5mX2

10、0,厚5三n左右;3磅秤:称量50kg100kg,感量50g;4台秤:称量IOkg,感量5g;5架盘天平:称量1kg,感量0.5g;6盛料容器和铁铲等。3. 1.3操作步骤1人工拌和1)人工拌和在钢板上进行,拌和前应将钢板及铁铲清洗干净,并保持表面润湿。2)将称好的砂料、胶凝材料(水泥和掺合料预先拌均匀)倒在钢板上,用铁铲翻拌至颜色均匀,再放人称好的石料与之拌和,至少翻拌三次,然后堆成锥形。将中间扒成凹坑,加入拌和用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小心拌和,至少翻拌六次,每翻拌一次后,用铁铲将全部拌和物铲切一次,拌和从加水完毕时算起,应在IOmin内完成。2机械拌和D机械拌和在搅拌机中进行。拌和前

11、应将搅拌机冲洗干净,并预拌少量同种混凝土拌和物或水胶比相同的砂浆,使搅拌机内壁挂浆,后将剩余料卸出。2)将称好的石料、胶凝材料、砂料、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依次加入搅拌机,开动搅拌机搅拌2min3min。3)将拌好的混凝土拌和物卸在钢板上,刮出黏结在搅拌机上的拌和物,用人工翻拌23次,使之均匀。3材料用量以质量计。称量精度:水泥、掺合料、水和外加剂为0.3%;骨料为0.5%。注1在拌和混凝土时,拌和间温度宜保持在20。士5。对所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避免阳光照射及电风扇对着吹风:2用以拌制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其温度应与拌和间温度相同。3砂、石骨料用量均以饱和面子状态下的质量为准。4人工拌和一般用

12、于拌和较少量的混凝土。采用机械拌和时,一次拌和量不宜少于搅拌机容量的20%;不宜大于搅拌机容量的80%。3.2.1目的及适用范围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必要时,也可用于评定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随拌和物停置时间的变化。1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坍落度IOlnm23Omm的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3.2.2仪器设备1坍落度筒:用2mm3mm厚的铁皮制成,筒内壁必须光滑,形状尺寸见图3.2.2。2捣棒:直径16mm、长65Omm,一端为弹头形的金属棒。330Omm钢尺2把、40mm孔径筛、装料漏斗、镇刀、小铁铲、温度计等。图3.2.2坍落度筒(单位:mm)

13、3. 2.3试验步骤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若骨料粒径超过40mm,应采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注:湿筛法是对刚拌制好的混凝土拌和物,按试验所规定的最大骨料粒径选用对应的孔径筛进行湿筛,筛除超过该粒径的骨料,再用人工将筛下的混凝土拌和物翻拌均匀的方法。2将坍落度筒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放在测量用的钢板上,双脚踏紧踏板。3将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铁铲通过装料漏斗分三层装入筒内,每层体积大致相等。底层厚约70mm,中层厚约90mm。每装一层,用捣棒在筒内从边缘到中心按螺旋形均匀插捣25次。插捣深度:底层应穿透该层,中、上层应分别插进其下层约ICtaln20mm。4上层

14、插捣完毕,取下装料漏斗,用镀刀将混凝土拌和物沿筒口抹平,并清除筒外周围的混凝土。5将坍落度筒徐徐竖直提起,轻放于试样旁边。当试样不再继续坍落时,用钢尺量出试样顶部中心点与坍落度筒高度之差,即为坍落度值,准至Imm。6整个坍落度试验应连续进行,并应在2min3min内完成。7若混凝土试样发生一边坍陷或剪坏,则该次试验作废,应取另一部分试样重作试验。8测记试验时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3.2.4试验结果处理1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以毫米计,取整数。2在测定坍落度的同时,可目测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下列性质:1)棍度:根据做坍落度时插捣混凝土的难易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级。上:表不容易插捣;中:表示插捣时稍有阻

15、滞感觉;下:表示很难插捣。2)黏聚性:用捣棒在做完坍落度的试样一侧轻打,如试样保持原状而渐渐下沉,表示黏聚性较好。若试样突然坍倒、部分崩裂或发生石子离析现象,表示黏聚性不好。3)含砂情况:根据镶刀抹平程度分多、中、少二级。多:用银刀抹混凝土拌和物表面时,抹12次就可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中:抹45次就可使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少:抹面困难,抹8-9次后混凝土表面仍不能消除蜂窝。4)析水情况:根据水分从混凝土拌和物中析出的情况分多量、少量、无三级:多量:表示在插捣时及提起坍落度筒后就有很多水分从底部析出;少量:表示有少量水分析出;无:表示没有明显的析水现象。注:本试验可用于评定混凝上拌和物和易

16、性随时间的变化,如坍落度损失,此时可将拌和物保湿停置规定时间(如30min60min90min120Inin等)再进行上述试验(试验前将拌和物重新翻拌23次),将试验结果与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评定拌和物和易性随时间的变化。3.3 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试验3. 3.1目的及适用范围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维勃稠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的混凝土。测定范围以5s30s为宜。4. 3.2仪器设备1维勃稠度仪:由以下各部分组成(见图3.3.2):1容量筒;2坍落度筒;3圆盘;4漏斗;5套筒;6定位螺丝;7振动台;8元宝螺丝;9滑杆;10支柱;11旋转架;12螺

17、栓;13一荷重块图3,3.2混凝土拌和物维勃稠度测定仪1)容量筒:内径24Omm3mm、高20Omm2mm、壁厚3mm、底厚7.5mm的金属圆筒,筒两侧有手柄,底部可固定于振动台上。2)坍落度筒:无踏脚板,其他规格与3.2“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有关规定相同。3)圆盘:要求透明平整(可用无色有机玻璃制成),直径23Omm2mm,厚IOmm2mm。圆盘上放有配重13,圆盘与滑杆9相连:圆盘、滑杆及配重组成的滑动部分总质量为2750g50g;滑杆上有刻度,可测读混凝土的坍落度。4)旋转架:安装在支柱10上,由定位螺丝6固定其位置。旋转架的一侧安装套筒5,滑杆9可穿过套筒垂直滑动,并可由螺栓12固

18、定。另一边安装有漏斗4。5)振动台:台面长380mm、宽260mm,振动频率为50Hz3.3Hz,空载振幅为0.5mm。2捣棒、秒表、馒刀、小铁铲等。5. 3.3试验步骤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制备试样,骨料粒径大于40mm时,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2用湿布将容量筒、坍落度筒及漏斗内壁润湿。3将容量筒用螺母固定于振动台台面上。把坍落度筒放入容量筒内并对中,然后把漏斗旋转到筒顶位置并把它坐落在坍落度筒的顶上,拧紧螺丝6,以保证坍落度筒不能离开容量筒底部。4按3.2“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3.2.3中3的规定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坍落度筒。上层插捣完毕后将螺丝6松开,漏斗4旋转

19、90,然后再将螺丝拧紧。用镶刀刮平顶面。5将坍落度筒小心缓慢地竖直提起,让混凝土慢慢坍陷,放松螺丝6,把透明圆盘转到坍陷的混凝土锥体上部,小心下降圆盘直至勺混凝土面接触,拧紧螺栓12。此时可从滑杆上刻度读出坍落度数值。6重新拧紧螺丝6,放松螺栓12,开动振动台,同时用秒表记时,当透明圆盘的整个底面都与水泥浆接触时(允许存在少量闭合气泡),立即卡停秒表,关闭振动台。7记录秒表上的时间,精确至1s。6. 3.4试验结果处理由秒表读出的时间(三)即为混凝土拌和物的维勃稠度值。注:若测得的维勃稠度值小于5s或大于30s,则该拌和物具有的稠度已超出本仪器的适用范围。3.4 混凝土拌和物扩散度试验1测定混

20、凝土拌和物的扩散度,用以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坍落度大于150mm的流态混凝土。3. 4.2仪器设备1 100O三钢尺一把;2其它仪器设备与3.2“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所用相同。3.4.3试验步骤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若骨料粒径超过40mm,应采用湿筛法剔除,亦可用人工剔除。2按3.2“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3.2.3中24进行试验操作。3将坍落度筒徐徐竖直提起,拌和物在自重作用下逐渐扩散,当拌和物不再扩散或扩散时间已达到60s时,用钢尺在不同方向量取拌和物扩散后的直径24个,准至5mm。4整个扩散度试验应连续进行

21、并应在4min5min内完成。3.4.4试验结果处理混凝土拌和物的扩散度以拌和物扩散后的24个直径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结果,以毫米计,取整数。3.5混凝土拌和物泌水率试验1. 5.1目的及适用范围1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泌水率,用以评价拌和物的和易性。2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80mm的混凝土。2. 5.2仪器设备1容量筒:内径及高均为267mm的金属圆筒,带盖(如无盖可用玻璃板代替);2磅秤:称量50kg,感量50g;3带塞量筒:100mL;4吸液管、钟表、铁铲、捣棒、镀刀等。3. 5.3试验步骤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制备混凝土拌和物。2将容量筒内壁用湿布润湿,称容量筒质量。3装料

22、捣实,用振动台振实时为一次装料,振至表面泛浆。如人工插捣,则分二层装料,每层均匀插捣35次,底层捣棒插至筒底,上层插入下层表面IOmm20三0然后用镶刀轻轻抹平。试样顶面比筒口低40mm左右。每组两个试样。4将筒口及外表面擦净,称出容量筒及混凝土试样的质量,静置于无振动的地方,盖好筒盖并开始计时。5前60min每隔2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3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吸出的水注于量筒中,读出每次吸出水的累计值。6每次吸取泌水前5min,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30mm,使容量筒倾斜,以便于吸出泌水,吸出泌水后仍将筒轻轻放平盖好。3.5.4试验结果处理1泌水率按式5.4)

23、计算(准至0.01%):Wl二(WG)G-l0%(3.54)Gl试样质量,g。Wb泌水总质量,g;G次拌相的混凝土总质量,g;以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2以时间为横坐标,泌水量累计值为纵坐标,绘出泌水过程线;3捣实方法应在结果中注明。3.6 混凝土拌和物压力泌水率试验3. 6.1目的及适用范围测定泵送混凝土压力泌水率4. 6.2仪器设备压力泌水仪:由压力表、压力缸、筛网等部件构成,如图3.6.1所示:工作活塞压强为3.5MPa,工作活塞公称直径为125mm,压力缸容积为L66L,筛网孔径为0.335mmo5. 6.3试验步骤1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缸体内,用捣棒由外围向中心均匀插捣25次,将

24、仪器按规定安装完毕2称取混凝土质量G。,尽快给混凝土加压至3.5MPa,立即打开泌水管阀门,同时开始计时,并保证恒压,泌出的水接入100OInL量筒内。3加压IOS后读取泌水量%。,加压至140s后读取泌水量V。1一压力表;2接头(接手动油泵);3上盖;4缸体;5底座;6孔径为0.335mm筛网;7泌水竹阀门;8O型密封圈:9筛板;10活塞密封圈;11活塞;12试件:图3.6.2混凝土压力泌水仪1压力泌水率按式(3.6.4)计算(准至1%):Bp-rl100%V1如(3.6.4)式中:Bp压力泌水率,%;Vio加压IOS时的泌水量,mL;Vi4o加压140S时的泌水量,ml以三次测值的平均值作

25、为试验结果。2混凝土试样质量G,应在结果中注明。3.7 混凝土拌和物密度试验3. 7.1目的及适用范围测定混凝土拌和物单位体积的质量,为配合比计算提供依据。当己知所用原材料密度时.还可用以计算拌和物近似含气量。4. 7.2仪器设备1容量筒:金属制圆筒,筒壁应有足够刚度,使之不易变形,规格见表3.7.2;2磅秤:根据容量筒容积的大小,选择适宜称量的磅秤(称量50kg250kg,感量50g100g);3捣棒、玻璃板(尺寸稍大于容量筒口)、金属直尺等。表3.7.2容量筒规格表骨料最大粒径r11n容中筒容积L容最筒内部尺寸11unH径高度405161868()15267267150(120)KO467

26、4675. 7.3试验步骤1测定容量筒容积:将干净的容量筒与玻璃板一起称其质量,再将容量筒装满水,仔细用玻璃板从筒口的一边推到一边,使筒内满水及玻璃板下无气泡,擦干筒、盖的外表面,再次称其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即为水的质量,除以该温度下水的密度,即得容量筒容积V(在正常情况下,水温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水的密度可取为lkgL)。2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3擦净空容量筒,称其质量6)。4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容量筒内,在振动台上振至表面泛浆。若用人工插捣,则将混凝土拌和物分层装入筒内,每层厚度不超过150mm,用捣棒从边缘至中心螺旋形插捣,每层插捣次数按容量筒容积分为:5L15次、1

27、5L35次、80L72次。底层插捣至底面,以上各层插至其下层IOmm20mm处。5沿容量筒口刮除多余的拌和物,抹平表面,将容量筒外部擦净,称其质量(G以。3.7.4试验结果处理1密度按式(3.7.4-1)计算(准至Iokg11?):?G-(、P=yX100O(3.7.4-1)式中:P混凝土拌和物的密度,kg/m3;G2混凝土拌和物及容量筒总质量,kg;Gi容量筒质量,kg;V柞键筒的存积,Lo2含气量按式(3.7.42)计算:A=P二4Xoo%(3.7.4-2)PtPLCpcppv+SpsfGpc+WzzPw(374-3)式中:A混凝土拌和物的含气量,;Pt不计含气时混凝土拌和物的理论密度,k

28、g/m3;C、P、S、G、W分别为拌和物中水泥、掺合料、砂、石及水的质量,kg;PcPp、Ps、Pg、Pw一分别为水泥、掺合料、砂、石、水的密度或表观密度,kg/m)3.8 混凝土拌和物拌和均匀性试验3. 8.1目的及适用范围检验混凝土拌和物的拌和均匀性,评定搅拌机的拌和质量和选择合适的拌和时间。4. 8.2仪器设备1抗压强度试验设备与4.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的设备相同,试模为边长15OnIin的立方体试模;2砂浆密度试验设备与7.4“水泥砂浆密度试验及含气量计算”设备相同;5. 样工具及5mm筛一个。6. 8.3试验步骤1根据试验目的确定拌和时间1)检验搅拌机在一定拌和时间下混凝土

29、拌和物的均匀性时,拌和时间为操作制度所规定的时间;2)为选择搅拌机合适的拌和时间,可根据搅拌机容量大小选择3-4个可能采用的拌和时间(时间间隔可取0.5min),分别拌制原材料、配合比相同的混凝土。2取样:拌和达到规定时间后,从搅拌机口分别取最先出机和最后出机的混凝土试样各一份(取样数量应能满足试验要求)。3将所取试样分别拌和均匀,各取一部分按4.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的有关规定进行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的成型、养护及28d龄期抗压强度测定。将另一部分试样分别用5mm筛筛取砂浆并拌和均匀,按7.4“水泥砂浆密度试验及含气量计算”的有关规定测定砂浆密度。1拌和物的拌和均匀性可用先后出机

30、取样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的差值和砂浆密度的差值p评定。2混凝土强度和砂浆密度偏差率按式(3.8.41)和式(3.8.4-2)计算:抗压强度偏差率(%)=两个强度看中的X1。%(3.8.4-1)砂浆密度偏差率(%)=两个密度备牡的大值Xoo%(3.8.4-2)在选择合适拌和时间时,以拌和时间为横坐标,以不同批次混凝土测得的强度偏差率或密度偏差率为纵坐标,绘制时间与偏差率曲线,在曲线上找出偏差率最小的拌和时间,即为最合适的拌和时间。3.9 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试验贯入阻力法)3.9.1目的及适用范围测定混凝土拌和物初凝与终凝时间。3.9.2仪器设备1贯入阻力仪(见图3.9.2):10Okg的贯入

31、阻力仪,读数精度1kg。测针长100lmn,在距贯入端25三n处有明显的标记,测针的承压面积有100mm2、50mmZOmm?三种。也可采用其他型式的贯入阻力仪。2砂浆筒:用钢板制成,上口内径160mm,下口内径150mm,净高150mm,也可用边长15Omm不漏浆的立方体试模。3筛:孔径5mm。4振动台、捣棒、吸液管、温度计、钟表等。图3.9.2贯入阻力仪示意图3.9.3试验步骤1按3.1“混凝土拌和物室内拌和方法”拌制混凝土拌和物。加水完毕时开始记时。用5mm筛从拌和物中筛取砂浆,并拌和均匀。将砂浆分别装入三只砂浆筒中,经振捣(或插捣35次)使其密实。砂浆表面应低于筒口约Iomm。编号后置

32、于温度为(203)C的环境中,加盖玻璃板或湿麻袋。在其他较为恒定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进行试验时,应在试验结果中加以说明。注:试验用砂浆,也允许按混凝土中砂浆的配合比称料,用人工或机械拌和制取。2从混凝土拌和加水完毕时起经2h开始贯人阻力测试。在测试前5min将砂浆筒底一侧垫高约20三,使筒倾斜,用吸液管吸去表面泌水。3测试时,将砂浆筒置于磅秤上,读记砂浆与筒总质量作为基数,然后将测针端部与砂浆表面接触,按动手柄,徐徐贯入,经IOS使测针贯人砂浆深度25mm,读记磅秤显示的最大示值,此值扣除砂浆和筒的总质量即得贯入压力。每只砂浆筒每次测12个点。4测试过程中按贯人阻力大小,以测针承压面积从大到小的

33、次序更换测针(见表3.9.3)。表3.9.3贯入阻力分级换针表贯入阻力MPa0.2-3.53.52020-28测针面积mm210050205此后每隔Ih测一次,或根据需要规定测试的间隔时间,测点间距应大于15廊。临近初凝及终凝时,应适当缩短测试间隔时间,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贯入阻力大干28MPa为止。3.9.4试验结果处理1贯入阻力按式(3.9.4)计算(准至O.IMPa):P:呼(394)式中:P贯入阻力,MPa;F贯入压力,kg;A相应的贯人测针面积,mm2。以三个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2以贯入阻力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贯入阻力与时间关系曲线。3以3.5MPa及28MPa划两条

34、平行横坐标的直线,直线与曲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值即为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3.10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试验(气压法)3.10.1目的及适用范围测定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含气量,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的混凝土拌和物。注:当骨料最大粒径超过40mm时,应用湿筛法剔除,此时测出的结果不是原级配混凝土的含气量,需要时可根据配合比进行换算。3.10.2仪器设备1气压式含气量测定仪(见图3.10.2);2捣实设备:振动台或捣棒;3磅秤(称量50kg,感量50g)、架盘天平(称量Ikg或2kg,感量1g)、打气筒、木槌、水桶、馒刀、刮尺和玻璃板等。3.10.3试验步骤1率定仪器。1)求量钵的容积:1一操作阀;

35、2气箱;3量钵;4一进气阀;5气压表;6一排气阀;7盖图3.10.2气压式含气量测定仪称取量钵和玻璃板的总质量,将量钵加满水,用玻璃板沿钵顶徐徐平椎将钵口盖住,使量钵内盛满水而玻璃板下面无气泡。擦干外部并称其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即为量钵所装水的质量,除以该温度下水的密度即得量钵的容积(一般可取水的密度为lkgL)。去掉玻璃板并保持量钵满水。2)拧紧盖上的阀门,加橡皮垫圈,盖严钵盖。3)打开进气阀,用打气筒往气箱内打气加压,使压强稍大于0.IMPa,然后用排气阀调整为0.1MPa。4)松开操作阀,使气室的压缩气体进入量钵内,测读压力表读数(准至0.01MPa)。此时指针所指之处相当于含气量为0%的

36、起点线。5)打开排气阀放气,打开钵盖分别抽出量钵容积1%、2%、3%、4%8%的水,重复2)-4)各步骤。此时压力表上读数即分别对应于含气量1%、2%、3%、4%8%。6)以压力表读数为纵坐标,含气量为横坐标,绘制含气量与压力表读数关系曲线。2擦净经率定好的含气量测定仪,将拌好的混凝土拌和物均匀适量地装入量钵内。用振动台振实,振捣时间以15s30s为宜(如采用人工捣实,可将拌和物分两层装入,每层插捣25次)。3刮去表面多余的混凝土拌和物,用银刀抹平,并使表面光滑无气泡。4擦净量钵边缘,在操作阀孔处贴一塑料膜,垫好橡皮圈,盖严钵盖,保持不漏气。5关好操作阀,用打气筒往气箱中打气加压至稍大于0.I

37、MPa,然后用排气阀调整压力表至0.IMPao6松开操作阀,待压力表指针稳定后,测读压力表读数。7测定骨料校正因素(C):骨料校正因素随骨料种类而变化。1)按式(3.10.31)和式(3.10.3-2)计算出装入量钵中的砂石质量:GL1000(3.10.3-1)(3.10.3-2)r_(Gl+G2)Vpgl100O-Gipe式中:Gsi、Ggi分别表不装入量钵中的砂石质量,kg;GS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砂量,ks/m3;Gi、G2、G3分别为每立方米混凝土中5mm20mm、20Inm40mm及大于40mm的石子用量,kg/m3;Pg大于40mm的石子表观密度,kg/m3;Vo量钵容积,Lo由以上

38、两式计算出的砂、石用量以饱和面干状态为准,实际用量还需根据砂石料的含水情况进行修正。按修正后的砂、石用量称取砂、石料。2)量钵中先盛1/3高度的水,将称取的砂石料混合并逐渐加入量钵中,边加料边搅拌以排气,每当水面升高25mm时,用捣棒轻捣10次,骨料全部加入后,再加水至满,然后除去水面泡沫,擦净量钵边缘,加橡皮圈,盖紧钵盖,使密不透气。按测定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的步骤测定此时的含气量,即骨料校正因素C。3.10.4试验结果处理含气量按式(3.10.4)计算(准至0.1%):A=Ai-C(3.10.4)式中:A一拌和物的含气量,;A1仪器测得的拌和物的含气量,;C骨料校正因素,。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39、作为试验结果。如两次含气量测值相差05%以上时,应找出原因,重做试验。3.11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水洗法)1 .11.1目的及适用范围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水胶比。3 .11.2仪器设备1架盘天平:称量2kg,感量1g,并应备有称水中质量的支承架。2称量桶:35只(其中带玻璃板盖的两只),直径和高均为160mm。用白铁皮制成,装有提把。桶的质量连同试样质量不得超过天平称量。3 筛:孔径O.16mm、5mm筛各一只。4水槽:用于称试样水中质量,操作时槽内水位要求稳定。5水洗操作池:装有供水龙头,水压能冲净附着在砂子上的胶凝材料浆。排水道应设沉淀池,也可用大的容量筒代替。6拌和铲等。4 .11

40、3试验步骤1称出各称量桶和玻璃板在空气中及水中质量,并编号。2预先测定原材料的参数:1)砂的饱和面干表观密度(PcJ:按DL/T51512001有关规定进行。2)胶凝材料的表观密度(P):取胶凝材料(水泥与掺合料的比例与实际混凝土拌和物相同)试样100Og放人已知水中质量的称量桶内,加水至桶高的2/3处,用拌和铲充分搅拌,使气泡完全排出,加水至满,静置IOmin、除上水面泡沫,称出胶凝材料在水中质量。按式(3.11.31)计算胶凝材料的密度(准至0.01gcm3):1000Pcm-loco-w(3.11.31)式中:Pcm胶凝材料的密度,g/cm3;g胶凝材料的水中质量,g注:1称胶凝材料水

41、中质量时,胶凝材料不得漂出桶外.必要时应加盖玻璃板(应扣除玻璃板的水中质量),玻璃板下面不得留有气泡。2胶凝材料中的水泥接触水后即发生水化作用,测得的密度可能与常规的水泥密度测定方法测得的密度略有差别,为了符合奉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计算,故仍采用此法测出的密度。3)测定砂中含有小于0.16mm的颗粒修正值f:取烘干砂样200Og两份,分别分数次放在0.16mm的筛上进行筛洗,筛洗至筛孔流出的水清澈且无粉砂粒为止。将筛上的砂样重新烘干,称其质量:按式(3.11.32)计算粉砂修正值f(准至0.001):g0-gs(3.11.3-2)式中:f粉砂修正值;治go试样质量,S;gs经筛洗后筛余试样的烘

42、干质量,g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3用5mm筛从需要分析的混凝土拌和物中尽快筛取砂浆试样2kg-3kg,分两份装入两只已知质量的称量桶中,称出试样的质量。4向装有试样的称量桶加水至桶高的约2/3处,充分搅拌,使试样小的气泡全部排出。加水至满,静置IOmin,除去水面泡沫,然后加玻璃板盖(但不盖严),把称量桶浸没于水中,注意盖底不得留打空气泡,称出试样在水中的质量。5将称过水中质量的砂浆稍加搅拌,静置约10s,然后将胶凝材料悬浮液通过污泥而不染0.1611三筛筛去。再往桶内加水,重复操作,直至绝大部分胶凝材料排除后,再将试样分数次放在0.16mm筛上用水筛洗,将砂收集在称量桶内,称出砂的

43、水中质量。3.11.4试验结果处理1试样中砂、胶凝材料和水的质量分别按式(3.11.41)、式(3.11.42)和式(3.11.4-3)计算:H,s=Wsw(1+/)-eq(3.11.4-1)WCm=EWmw-Wsw(1+/)7(3.11.4-2)WW=Wm-(Ws+%11)(3.11.4-3)式中:Ws、WgWw分别为砂浆试样中砂、胶凝材料及拌和水的质量,g;Wsw粒径大于O.16mm砂料的水中质量,g;W分别为砂浆试样在串气中和水中的质量,g;P-Pcm分别为砂及胶凝材料的密度,g/cm3;f粉砂修正值。2实测水胶比为几/Wm。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注1胶凝材料水洗分析时,大干0

44、16三的颗粒很少,故可不计,必要时也可实测后修正。砂子含泥量一般情况下可不修正,含泥量较大时,也可实测后修正;2试验前应预先在室内按给定配合比拌制试样,进行还原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方可使用。3.12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炒干法)3.12.1目的及适用范围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水胶比。3.12.2仪器设备1架盘天平:称重2kg,感量1g;2电炉:2000W(为控制方便,最好连接有电压调压器);3炒盘:铁制,24个;4筛:孔径0.16mm、5mm筛各一只;5小铁桶:容积约2L,两只;6拌和铲等。3.12.3试验步骤1测定粉砂修正值f:与3.11“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分析试验(水洗法)”有关规

45、定相同。2测定砂的吸水率ai:按DL/T51512001有关规定进行。3用5mm筛从需要分析的混凝土拌和物中尽快筛取砂浆试样约2kg,分成两份。每份试样约800g,分别放于已知质量)的炒盘上按下述步骤进行测试。4称出炒盘及砂浆试样的总质量(GJ,此时砂浆试样质量为GnI=GlG。5把装有砂浆试样的炒盘放在电炉上将砂浆炒干,冷却后称炒盘及炒干砂浆试样的总质量(GJ6将炒干砂浆试样放于小铁桶内,加水搅拌,使胶凝材料与砂子分离,搅拌后静置约10s,把胶凝材料悬浮液通过0.16三筛筛弃。再往桶内加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绝大部分胶凝材料先行排除,然后将砂分数次放在0.16mm筛上,用水洗净,再放在炒盘上炒干,冷却后称出砂子质量(GJ。3.12.4试验结果处理1试样中砂、胶凝材料和水的质量分别按式(3.12.41)、式(3.12.42)、式(3.12.43)计算:Wii(力(I*./)(1+1)(3.12.4-1)WW=(Gi-G2)-(1+/)i(3.1242)Wm=Gm-WsWw(3.12.4-3)式中:Ws,WQW,分别为砂浆试样中砂、胶凝材料及拌和水的质量,S;G1未炒前砂浆试样及炒盘总质量,g;G2炒干后砂浆试样及炒盘总质量,g;G11,一砂浆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