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液体乳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207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液体乳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5年《液体乳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5年《液体乳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5年《液体乳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5年《液体乳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液体乳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公司在液体乳生产等的安全管理,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等,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液体乳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未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即上岗作业,存在传播病菌污染食品的风险。2 .从业人员患有发热、腹泻等病症或皮肤有伤口感染时,未及时调离岗位仍参与食品生产。3 .原奶验收人员未对每辆运奶车进行取样检测和感官验收,导致不合格生乳进入生产环节。4 .配料人员未执行双人复核制度,出现称量错误或投料顺序错误,导致产品配方不符合要求。5 .杀菌工序操作人员未按工艺要求控制温

3、度、时间和压力,造成杀菌不彻底导致产品胀包。6 .设备清洗人员未按CIP流程进行消毒,或未验证清洗效果,导致设备内微生物残留。7 .灌装人员未对包体封合效果进行在线抽样验证,造成封合不良导致产品泄漏。8 .化学品管理人员未将润滑剂存放在专用库房,或使用非食品级润滑剂,导致食品污染。9 .检验人员未按国家标准选择检验方法,或未保留完整原始记录,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10 .仓库管理人员未执行先进先出原则,或未对不同类别产品分区存放,导致不合格品误用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冷藏库温度控制装置失效,未设置可正确显示内部温度的监测设备,导致鲜奶储存温度超过4七。2 .杀菌设备的热分布不均匀,或

4、未定期进行热穿透测试,导致杀菌效果不达标。3 .生乳运输车辆未进行ClP清洗,或清洗效果未验证,导致罐内残留微生物。4 .无菌罐焊缝开裂或泄漏,无法保持正压,造成批量产品污染。5 .压缩空气设施的杀菌温度不足,或未定期检测无菌空气微生物,导致产品被污染。6 .水处理设备的过滤器未定期更换,或储水罐未清洗,导致生产用水不符合GB5749标准。7 .灌装设备的封合模具磨损,或电导率测试仪故障,导致包体封合质量不稳定。8 .通风除尘设施堵塞或损坏,导致车间空气质量不达标,产生虫害侵入风险。9 .计量设备(如天平、流量计)未定期检定校准,导致配料计量不准确。10 .收奶设施的软管老化破损,或罐口胶圈污

5、损,导致异物进入原奶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厂区绿化未选取不易生虫的植物品种,或与车间距离过近,导致虫害侵入生产区域。2 .车间地面不平整或排水不畅,造成清洗后积水,为微生物滋生提供条件。3 .清洁作业区未保持正压,或空气过滤器未定期更换,导致洁净度不达标。4 .废弃物存放设施未专区存放或标识不清,导致废弃物溢出污染生产环境。5 .车间内有毒有害化学品与食品混放,或未隔离存放,存在污染风险。6 .冷藏库房清洁不到位,导致嗜冷菌滋生,污染储存的原料或产品。7 .运输过程中冷链断裂,或未实时监控温度,导致产品在运输中变质。8 .厂区垃圾未及时清理,或清理不彻底,造成虫害孳生并侵入车间。9 .

6、清洁作业区消毒不彻底,或未定期监测落菌数,导致环境微生物超标。10 .车间内易碎品(如玻璃灯具)未进行点检管理,存在破碎污染食品的风险等。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制度,或岗位职责不明确。2 .食品生产许可证到期未及时延续,或实际生产范围超出许可项目。3 .未建立供货商评价机制,或未定期对原奶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4 .未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自查记录流于形式。5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不足,或未专款专用,影响设备维护和隐患整改。6 .未建立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员工发现隐患缺乏报告积极性。7 .委托加工时未审核受托方资质,或未在合同

7、中明确食品安全责任。8 .未及时更新法规标准,或未对员工进行最新标准培训I,导致生产不符合要求。9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未定期演练,或未建立产品召回制度。10 .特殊食品标签未符合GB7718要求,或存在虚假宣传内容。11 .未对研发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点进行充分识别,导致新产品存在风险。12 .检验实验室未通过能力验证,或委外检测机构资质不足,影响检测结果可靠性等。第三章报告途径第五条为确保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渠道畅通,公司设立以下报告途径:1 .线下报告:员工可直接向所在部门的安全员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员负责初步核实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2 .线上报告:公司开通了微信群、邮箱、电话等线

8、上报告渠道,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示报告方式和流程,方便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报告。3 .匿名报告:为保护报告人隐私,公司设立了匿名举报箱和匿名举报电话,员工也可选择匿名方式进行报告。第四章核查整改第六条对员工报告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按以下程序组织核查:1 .初步核查:接到报告后,安全管理部门应第一时间联系报告人,核实具体情况,初步评估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2 .现场核查:经初步判断属于事故隐患的,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复核,确保隐患识别准确、风险评估到位。3 .整改落实:(1) 一般事故隐患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闭环处理;(2)重大事故隐患若无法即时整改,需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

9、改措施、完成时限及应急措施,并全程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彻底消除。4 .闭环管理:所有整改完成的隐患均需建立台账记录,实施销号管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关闭流程。第五章奖励资金与实施第七条公司依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事故隐患报告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员工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第八条奖励标准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小隐患奖励和大隐患重奖两类:1 .小隐患奖励:针对可快速整改、影响较小的一般隐患,给予报告人物质奖励(如小额奖金、便携式灭火器、安全头盔等)及通报表扬等精神激励。2 .大隐患重奖:对可能引发严重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重大隐患,经核实并完成整改后,对报告人给予

10、高额奖金、晋升机会或福利待遇等奖励,并在公司范围内公开表彰。第六章正向激励与结果运用第九条公司对隐患报告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实行正向激励:L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量并给予加分;3 .对隐患排查治理贡献突出者,在职务晋升、岗位调整时予以倾斜;4 .设立“安全生产之星”“隐患排查能手”等荣誉称号,定期表彰先进典型。第十条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定期主持召开安委会会议,分析员工报告隐患情况,举一反三排查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环节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第七章宣传引导第十一条公司通过以下方式加强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的宣传引导:1 .利用内部刊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

11、渠道,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及奖励落实情况;2 .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隐患辨识能力与主动报告意识;3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营造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第八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与修订。若公司其他规定与本制度冲突,以本制度为准。第十三条本制度每年开展有效性评审,每三年系统性修订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临时调整。附表:1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2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3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4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被检查部门:序号安全隐患隐患分级整改措施整改责任

12、人整改完成时间备注整改要求望你部门于上述规定时间对上述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处理,并及时将整改完成情况报检查部门验收。.检查人员:日期年月日僦队:WA:第9页,共14页第10页,共14页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序号部门隐患名称排查日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负责人计划完成日期整改期间安全措施隐患等级隐患分类整改情况完成时间整改确认人备注填表部门:填表人:日期:年月日第11页,共14页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序号报告日期报告人姓名部门/岗位联系方式隐患描述隐患位置/设备隐患等级(一般/重大)建议整改措施报告接收人接收时间第12页,共14页第13页,共14页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序号奖励日期报告人姓名部门/岗位隐患等级(一般/重大)奖金金额(元)奖励形式(物质/精神)备注备注:1 .奖金金额:根据事故隐患的严重程度和整改效果确定,可依据公司内部规定进行灵活调整。2 .奖励形式:物质奖励包括但不限于奖金、礼品等;精神奖励可包括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报表扬等。3 .备注:用于记录奖励过程中的特别说明或后续跟进情况,如是否参与表彰大会、奖金是否已发放到位等。小.hongshu:EHS安全教育交流第14页,共1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