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ppt课件.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3703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1 1pptppt课件课件.您是这样做的吗?2 2pptppt课件课件.目的了解职业感染危险高危险环节学会如何预防学会如何正确紧急处理:利器伤处理及报告 HI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配合医学随访 3 3pptppt课件课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特殊 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4 4pptppt课件课件.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大约1.5亿都有慢性肝炎,最终肝衰竭或肝癌丙肝9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感染率约为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5 5pptppt课件课件.艾滋病

2、的流行全球 uu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达70007000万例万例万例万例uu全球有全球有全球有全球有50005000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uu每天有每天有每天有每天有1500015000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感染艾滋病病毒uu每每每每6 6秒有秒有秒有秒有1 1人感染人感染人感染人感染6 6pptppt课件课件.我国艾滋病流行状况与特征1985年6月发现首例AIDS病人2003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621

3、59例,其中艾滋病病人8742例,累计收到死亡报告2359例新发病例已由云南、新疆向广西、广东、北京、上海转移每年以30%速度增长2010年超过千万7 7pptppt课件课件.丙肝流行感染事件发生在身边发生在身边:20092009年我省连云港、盐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丙肝年我省连云港、盐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丙肝感染爆发事件感染爆发事件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丙肝感染事件: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丙肝感染事件:20122012年年1010月月2222日至日至20132013年年1 1月月2828日该门诊部共收治日该门诊部共收治120120名静脉曲名静脉曲张患者,经检测,其中张患者,经检测,其中9999名患者被确诊感染

4、丙肝名患者被确诊感染丙肝病毒。病毒。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院血透患者感染丙肝事件: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院血透患者感染丙肝事件:7474名透析患者中,新增名透析患者中,新增1212名丙肝患者,抗体阳性名丙肝患者,抗体阳性2222名。名。宿迁市三棵树大华村诊所患者感染丙肝事件:短宿迁市三棵树大华村诊所患者感染丙肝事件:短时间内发生时间内发生100100多例丙肝医源性感染。多例丙肝医源性感染。8 8pptppt课件课件.冰 山 图 85-90%HIV感染者未被诊断10-15%AIDS明确诊断 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9 9pptppt课

5、件课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物理性因素:锐器伤(最常见)、辐射损伤化学性因素:消毒剂心理社会性因素1010pptppt课件课件.什么是医院感染职业暴露人员: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人员: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情景: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情景: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途径: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途径: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1.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破损皮肤或粘膜粘膜2.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

6、器刺破器刺破 皮肤皮肤3.吸入具有吸入具有感染性气溶胶感染性气溶胶4.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1111pptppt课件课件.口腔科引起职业暴露的因素直接途径: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途径: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间接途径:污染的器械、飞溅出的血液、唾液间接途径:污染的器械、飞溅出的血液、唾液 、治疗产生的气雾治疗产生的气雾医务人员暴露在诊室空气菌落高峰期:医务人员暴露在诊室空气菌落高峰期:15min15min将吸将吸入入0.014ul-0.12ul0.014ul-0.12ul气溶胶(高速涡轮手机和洁牙气溶胶(高速涡轮手机和洁牙机)。机)。锐器伤锐器伤肌肉骨骼损伤肌肉骨骼损伤眼睛的损

7、伤眼睛的损伤噪音污染噪音污染充填用汞、常用药物、化学消毒剂充填用汞、常用药物、化学消毒剂1212pptppt课件课件.口腔科职业暴露伤方式被病人的牙齿刮伤或被口腔诊疗器械划伤、刺伤有伤口的部位接触到被污染的血液、体液在给感染着做手术时,被手术刀割伤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溅入医务人员眼睛里口腔治疗时支点不稳器械划伤处理医疗废物或回收清洗器械时划伤、刺伤。1313pptppt课件课件.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口腔感染有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HIV、HBV、HCV等经血传播的病毒。1.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V人群感染率高达60%,而口腔疾病就诊患者中,HBV总阳性率为

8、62.94%,大三阳检出率为3.82%;2.口腔器械和口腔印模也高频率受到HBV污染3.高速运转的牙科手机能使患者的血液、唾液四处飞溅并雾化,使医务人员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唾液1414pptppt课件课件.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类型锐器伤:锐器伤:注射器针头、头皮针、缝合针、手术刀片、车针、机扩针、各种锉等有锐利边缘的器械刺伤或划伤粘膜暴露:眼睛、伤口、粘膜1515pptppt课件课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特点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途径: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发生暴露后感染的几率:HBV 6-30%,HCV 3-10%,HIV 0.2-0.5%

9、1616pptppt课件课件.血源性职业接触因素 锐 器 伤 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 (医务人员患血源性疾病(医务人员患血源性疾病80-90%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是由针刺伤所致)1717pptppt课件课件.口腔科导致锐器伤的器械种类探针、注射器、冲洗器针 头缝合针、各类车针、根管锉、机扩针,加压器 手术刀片、手术剪刀洁治器1818pptppt课件课件.口腔科操作中导致锐器伤高危操作徒手预弯注射针、冲洗器针头徒手预弯注射针、冲洗器针头徒手预弯注射针、冲洗器针头徒手预弯注射针、冲洗器针头锐利器械传递:四手操作时单手交换锐器锐利器械传递:四手操作时单手

10、交换锐器锐利器械传递:四手操作时单手交换锐器锐利器械传递:四手操作时单手交换锐器测量根管锉长度测量根管锉长度测量根管锉长度测量根管锉长度车针杂乱堆放车针杂乱堆放车针杂乱堆放车针杂乱堆放徒手传递手术锐利器械徒手传递手术锐利器械徒手传递手术锐利器械徒手传递手术锐利器械污染器械徒手分拣污染器械徒手分拣污染器械徒手分拣污染器械徒手分拣用后的手机带车针摆放方向用后的手机带车针摆放方向用后的手机带车针摆放方向用后的手机带车针摆放方向用后注射针、冲洗器双手针头帽回套。用后注射针、冲洗器双手针头帽回套。用后注射针、冲洗器双手针头帽回套。用后注射针、冲洗器双手针头帽回套。1919pptppt课件课件.2020p

11、ptppt课件课件.我们工作中存在着那些隐患?部分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部分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例如操作时不戴口罩、例如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使用高速手机易产生喷溅时不戴防护面罩帽子,使用高速手机易产生喷溅时不戴防护面罩或眼罩。或眼罩。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不戴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不戴手套不能做到个体之间手卫生不能做到个体之间手卫生由于职业过程中导致疾病的不少:现存的,潜在由于职业过程中导致疾病的不少:现存的,潜在的的锐器伤后的评估,预防用药、随访不到位。锐器伤后的评估,预防用药、随访不到位。2121pptppt课件课件.如何预防标准预防行为改变锐器盒安全器具 关键控制点关键

12、控制点 正确的个人防护 科学的隔离措施2222pptppt课件课件.我国相关规范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原则(试行)(2004)(2004)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2004)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52005)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2006)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008(2008)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2010)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

13、范(20122012)2323pptppt课件课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自自20042004年年6 6月月1 1日起实日起实施施 第二章预 防 第四条第四条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第五条第五条 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罩、防护

14、眼镜防护眼镜使用后的锐器应当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刀片等锐器。2424pptppt课件课件.国内情况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上报率低没

15、有报告将导致职业暴露后不能获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锐器伤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525pptppt课件课件.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2626pptppt课件课件.标准预防 在在2020世纪世纪 909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美国美国CDCCDC提出了提出了“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综合 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措施 (不必考虑其诊断不必考虑其诊断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目的在

16、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起到了双双向防护向防护的作用的作用2727pptppt课件课件.标准预防 概念概念又称为双向预防,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以预防疾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预防医务人员传至病人。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2828pptppt课件课件.标准预防的措施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粘膜和皮肤前均应戴手套;接触同一患者,清洁、污染部

17、位应更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2929pptppt课件课件.标准预防的措施1.3.3.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隔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隔离衣、防护服。离衣、防护服。2.4.4.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及时处理,防止病原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及时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微生物传播。3.5.5.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在下一患者使用前清洁干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在下一患者使用前清洁干净和消毒灭菌。净和消毒灭菌。4.6.6.进行各项操作应遵循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应遵循操作规程5.7.7.污染物品及时处理,防止污染其他物品。污染物品及时处理,防止污染其他物品。6.8.8.锐器和针头应小

18、心处置,以防针刺伤锐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置,以防针刺伤3030pptppt课件课件.标准预防的措施9.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3131pptppt课件课件.锐器伤、针刺伤的预防原则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对使用后的针等锐器头复帽;禁止对使用后的针等锐器头复帽;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盒,禁止将针等锐器徒手传递禁止将针等锐器徒手传递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有条件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有条件可以使用具有安全

19、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3232pptppt课件课件.3333pptppt课件课件.3434pptppt课件课件.3535pptppt课件课件.免疫预防乙肝疫苗接种 对高度易感的科室如:感染科、外科系统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透室、急诊室、口腔科、消毒供应室等医护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3636pptppt课件课件.为避免此类事件职业损伤的发生,我们医护人员应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范 加强免疫预防接种 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3737pptppt课件课件.血源性职业暴露因素报告处理程序3838pptppt课件课件.职业暴露处理原

20、则及时处理原则及时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3939pptppt课件课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步骤 步骤1:局部紧急处理 步骤2:报告与记录 步骤3:接触的评估 步骤4:接触后预防 步骤5:接触后随访4040pptppt课件课件.步骤1 局部紧急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141pptppt课件课件.口头报告与咨询每位员工应掌握暴露局部的处理方法。局部处理每位

21、员工应掌握暴露局部的处理方法。局部处理后,如不了解进一步的处理方法,可立即致电医后,如不了解进一步的处理方法,可立即致电医院感染管理科咨询。院感染管理科咨询。涉及涉及HIVHIV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包括暴露源包括暴露源HIV-AbHIV-Ab阳性,或被阳性,或被暴露源状况不明的医疗利器刺伤,或暴露源状况暴露源状况不明的医疗利器刺伤,或暴露源状况暂时不明,但为有高危行为的特殊人群,出现可暂时不明,但为有高危行为的特殊人群,出现可疑临床症状者疑临床症状者),应电话咨询疾控中心(,应电话咨询疾控中心(CDC)CDC)。暴露源全阴不需处理,可不报告。暴露源全阴不需处理,可不报告。4242pptppt课件

22、课件.进一步处理立即查看暴露源(病人)肝炎十项、HIV-Ab、梅毒抗体等项检测报告。了解其病史(包括特殊人群和危险行为等4343pptppt课件课件.步骤2 报告与记录vv报告护士长报告护士长vv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格(院内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格(院内网感控园地打印感控园地打印 )vv 填写完后科主任签字表格交至感染管理科填写完后科主任签字表格交至感染管理科(护士护士长长)。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液、血液或其他体液

23、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4444pptppt课件课件.4545pptppt课件课件.步骤3 接触的评估暴露类型皮肤损伤粘膜暴露皮肤连续性破坏咬伤致血液暴露 暴露源情况HBsAgHBsAg(+)HCVHCV抗原抗原(+)HIVHIV抗体抗体(+)暴露者的易感性HBV疫苗接种及反应尽快查HBsAb,抗HCV,抗HIV(在72小时内)4646pptppt课件课件.步骤4 接触后预防HBVHBV暴露后预防暴露后预防PEPPEP暴露者暴露者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暴露源暴露源HBsAgHBsAg暴露源暴露源 HBsAgHBsAg 暴露源不暴露源不明明 或不能检或不能检测

24、测未未 种种HBIG*HBIG*疫苗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接疫苗接种种 疫苗或疫疫苗或疫苗苗 HBIG*HBIG*已已种种抗抗HBsHBs不治疗不治疗不治疗不治疗 不治疗不治疗抗抗HBsHBsHBIG*HBIG*再再接种接种再接种再接种高危者按高危者按HBsAgHBsAg4747pptppt课件课件.HCV暴露后的预防HCV暴露后目前无推荐的PEP方案,暴露者应进行适当的咨询,检测和随访 4848pptppt课件课件.HIV暴露后预防 暴 露 类 型暴露源轻暴露源轻度度暴露源重暴露源重度度 暴露源不暴露源不明明 无症状,无症状,病毒载量病毒载量低低有症状,有症状,病毒载量病毒载量高高 污染物来污染物

25、来源不能检源不能检测测1 1 级级粘膜和损伤的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少,皮肤污染量少,时间短时间短自行决定自行决定 基本用基本用药药无确定的无确定的方案:如方案:如果污染物果污染物来自高危来自高危病人或有病人或有高危病人高危病人的地方建的地方建议使用基议使用基本用药方本用药方案案2 2 级级粘膜和损伤的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多,皮肤污染量多,时间长时间长基本用药基本用药强化用药强化用药3 3 级级 皮肤刺割伤,皮肤刺割伤,伤口深,见血伤口深,见血液液强化用药强化用药强化用药强化用药4949pptppt课件课件.开始给药时间及持续时间 暴露后预防开始用药时间越早越好,最好暴露后预防开始用药时间越

26、早越好,最好不要超过不要超过24-3624-36小时小时 超过超过1-21-2周仍应给药:周仍应给药:给药持续时间为给药持续时间为2828天天5050pptppt课件课件.步骤5 暴露后随访vvHBV 3月、6月后检测抗-HBsvv HCV 暴露后4-6月内复查 anti-HCV 和 ALT vv HIV 暴露后4周,8周,3月,6月查抗 HIV5151pptppt课件课件.结束语注意另一个倾向,就是怕,不敢接触必须懂得和掌握防护知识职业暴露是可防的祝您有一个愉快、健康的职业生涯!5252pptppt课件课件.谢谢大家聆听!祝大家 天天快乐 健康每一天 5353pptppt课件课件.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口腔科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