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7456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5版《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公司在包装饮用水生产等的安全管理,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等,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包装饮用水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公司坚持“安全

2、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员工未穿戴无菌工作服、口罩进入清洁作业区进行灌装操作。2 .操作人员未按规程检测臭氧浓度即启动灌装生产线。3 .员工在回收桶清洗环节未执行闻检和异物检查程序。4 .叉车驾驶员在储水罐区超速行驶或违规使用明火设备。5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如压力容器、锅炉)无证操作或证件过期。6 .员工擅自关闭水处理系统安全联锁装置或屏蔽报警信号。7 .维修人员未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

3、批程序进入储水罐清洁。8 .操作工未按标准添加消毒剂导致余氯超标或残留。9 .员工疲劳作业导致误操作高温蒸汽管道或杀菌设备。10 .人员在防爆区域(臭氧发生器间)使用非防爆工具。11未持有效健康证人员接触直接入口包装材料或成品水。12 .员工故意隐瞒紫外线灯管破裂未上报导致玻璃异物污染。13 .装卸工在运输过程中未检查车辆防护毯导致包装桶破损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灌装防护区空气净化系统失效,静态洁净度未达K)Oo级标准。2 .反渗透机组压力容器安全阀超期未校验或失效。3 .臭氧发生器防爆区域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等级要求。4 .储水罐未安装空气呼吸器或呼吸器滤芯堵塞。5 .紫外线杀菌

4、系统灯管老化或强度监测装置故障。6 .输送带传动部位防护罩缺失或急停按钮失效。7 .可燃气体报警仪故障未修复(臭氧制备区)。8 .过滤膜超期使用导致微生物截留效率下降。9 .回收桶高压清洗机压力表校准超期或数值失真。10 .防鼠板、风幕机等虫害防控设施损坏未及时维修。11 .灌装线密封检测装置灵敏度未定期校准。12 .危化品仓库未设置防泄漏围堰及应急吸附材料。13 .锅炉压力表、安全阀未按期强制检定。14 .厂区消防器材配置不足或灭火器压力失效。15 .配电柜接地保护失效或电缆绝缘层破损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水源一级防护区(15米内)存在垃圾堆放或污水管道。2 .取水点未封闭管理或监

5、控失效导致人为污染风险。3 .厂区垃圾暂存点紧邻原料库房,孳生虫鼠污染。4 .车间排水沟盖板破损导致浊气反窜或虫害侵入。5 .灌装区与非清洁区压差不足,气流逆向污染。6 .汛期取水口高度不足导致雨水倒灌污染水源。7 .水源周边30米范围内存在农耕地施用农药。8 .危化品运输通道与人员通行道交叉无物理隔离。9 .有限空间(储水罐、发酵池)未设置警示标识和通风口。10 .外包车间与生产区未物理隔离导致交叉污染。11.厂房屋顶漏水致使电气设备短路或包装材料受潮。12.高湿季节冷藏库超负荷运行,制冷机组故障频发等。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未建立水源周边污染源季度巡查制度。2 .臭氧浓度控制

6、标准未纳入HACCP计划关键限值。3 .有限空间作业规程未明确气体检测和监护要求。4 .委托运输方未签订食品安全责任协议。5 .员工年度培训未涵盖澳酸盐控制、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6 .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缺失导致滤膜超期使用。7 .虫害控制平面图未标注室外诱饵投放点位置。8 .出厂检验报告未附原始数据记录无法追溯。9 .未按GB19298更新产品标签中澳酸盐限量标识。10 .储水罐清洗消毒记录造假或验证数据缺失。11 .未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12 .化学品库未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和使用登记制度。13 .未制定回收桶异物污染专项应急预案。14 .事故隐患报告奖励制度未公示或奖励未兑现。

7、15 .水源枯水期/丰水期监测频次未达年2次强制要求等。第三章报告途径第五条为确保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渠道畅通,公司设立以下报告途径:1 .线下报告:员工可直接向所在部门的安全员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员负责初步核实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2 .线上报告:公司开通了微信群、邮箱、电话等线上报告渠道,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示报告方式和流程,方便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报告。3 .匿名报告:为保护报告人隐私,公司设立了匿名举报箱和匿名举报电话,员工也可选择匿名方式进行报告。第四章核查整改第六条对员工报告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按以下程序组织核查:1 .初步核查:接到报告后,安全管理部门应第一时间联系报告人,核实

8、具体情况,初步评估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2 .现场核查:经初步判断属于事故隐患的,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复核,确保隐患识别准确、风险评估到位。3 .整改落实:(1) 一般事故隐患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闭环处理;(2)重大事故隐患若无法即时整改,需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及应急措施,并全程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彻底消除。4 .闭环管理:所有整改完成的隐患均需建立台账记录,实施销号管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关闭流程。第五章奖励资金与实施第七条公司依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事故隐患报告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员工主动报告安全隐Mo第八条奖励标准根据隐患的严重

9、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小隐患奖励和大隐患重奖两类:1 .小隐患奖励:针对可快速整改、影响较小的一般隐患,给予报告人物质奖励(如小额奖金、便携式灭火器、安全头盔等)及通报表扬等精神激励。2 .大隐患重奖:对可能引发严重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重大隐患,经核实并完成整改后,对报告人给予高额奖金、晋升机会或福利待遇等奖励,并在公司范围内公开表彰。第六章正向激励与结果运用第九条公司对隐患报告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实行正向激励:L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量并给予加分;3 .对隐患排查治理贡献突出者,在职务晋升、岗位调整时予以倾斜;4 .设立“安全生产之星”“隐患排查能手”等荣誉称号,定期表彰先进

10、典型。第十条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定期主持召开安委会会议,分析员工报告隐患情况,举一反三排查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环节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第七章宣传引导第十一条公司通过以下方式加强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的宣传引导:1 .利用内部刊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及奖励落实情况;2 .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隐患辨识能力与主动报告意识;3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营造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第八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与修订。若公司其他规定与本制度冲突,以本制度为准。第十三条本制度每年开展有效性评

11、审,每三年系统性修订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临时调整。附表:1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2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3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4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被检查部门:序号安全隐患隐患分级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备注整改要求望你部门于上述规定时间对上述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处理,并及时将整改完成情况报检查部门验收。检查人员:日期年月日三l:W:雌:第8页,共14页第9页,共14页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序号部门隐患名称排查日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负责人计划完成日期整改期间安全措施隐患等级隐患分类整改情况完成时间

12、整改确认人备注填表部门:填表人:日期:年月日第10页,共14页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序号报告日期报告人姓名部门/岗位联系方式隐患描述隐患位置/设备隐患等级(一般/重大)建议整改措施报告接收人接收时间第11页,共14页第12页,共14页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序号奖励日期报告人姓名部门/岗位隐患等级(一般/重大)奖金金额(元)奖励形式(物质/精神)备注备注:L奖金金额:根据事故隐患的严重程度和整改效果确定,可依据公司内部规定进行灵活调整。2 .奖励形式:物质奖励包括但不限于奖金、礼品等;精神奖励可包括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报表扬等。3 .备注:用于记录奖励过程中的特别说明或后续跟进情况,如是否参与表彰大会、奖金是否已发放到位等。小hongshu:EHS安全教育交流第13页,共14页第14页,共1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