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人物、著作、主张1. 利托尔若(法,社会学家)、沛西*能(英,教育学家),“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 P62. 孟禄(美,教育学家),“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3. 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或“问答式教学法”。(后人概括为四部分: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P204. 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的最高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一一哲学王。P20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2、P20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P2506.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P21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Y 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一些阐释,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7.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P161学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教学观点:P21 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又有现实目的。 “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教育适应自然:该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
3、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学制系统:分别四个时期。 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 P152、系统性P153、量力性、巩固性P154和自觉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弥儿忏悔录;P21J“教育上的哥白尼”;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个人本位论 P56 (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儿童(学生)中心论(杜威,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P100主要观点:.-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工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9康德(德,哲学家,唯心主义),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
4、倡导者和践行者;康德论教育,认为自由式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教育学课程一一哥尼斯堡大学1774年。P2210. 特拉普(德,教育家)一一最早的教育学教授。1779年,哈勒大学。P2211. 裴斯泰洛奇(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林哈德与葛笃德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口号;P22 要素教育论是他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J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时间的教育家;形式主义教育论 (洛克,发展智力);P149 个人本位论P56 “知识与知识的应用”和“你要
5、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P152 要素主义:(巴格莱)P11712. 洛克(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教育漫话;P22 外铄轮: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P40$他的教育思想对 18世纪英国的家庭教师教育和学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形式主义教育论 P149 (裴斯泰洛奇,发展智力)。13. 赫尔巴特(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P23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
6、学著作; 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 社会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P57; 论学科中心论(斯宾塞、巴格莱)P115;- 实质教育论(斯宾塞,传授有用知识)P149; “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过程的教育性规律 P149; 教师中心论(凯洛夫),“旧三中心”(“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材中心”)P100;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步完善而基本定型P161用“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P144主要观点: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即实践哲 学,体现物种道德观念,即内
7、心自由、完善、仁慈、公平)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 在心理学(即研究观念的科学,两个概念“意识阈”和“统觉”)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教育目的:“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 /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席勒,五段,即预备、提示、联 系、总结、应用)14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P23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学生中心论(卢梭,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P100;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其他教学组织形式)P164实用主义教育学(克伯屈)P25 机能主义
8、心理学(詹姆士、安吉尔,提出“意识流”,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西方心理学流派)P250 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丰富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过程)P144 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P115主要观点: 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课程改革:“从做中学”,教学方法一一探究的方法(五个步骤: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匕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15霍尔(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实验教学法
9、德梅伊曼、法比纳、美桑代克)P40-内发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遗产决定论,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6.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广实验教育学;P24 教育心理学,1903,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344 “教育心理学之父”;联结一一试误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公式S R;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原则(即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P366相同要素说(早期迁移理论)P39317.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文化教育学(或精神科学教育学):作
10、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想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而存在与发展P2518. 克鲁普斯卡娅(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P2519. 凯洛夫(苏联,教育家)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P25 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P161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教学过程)P14420. 美鲍尔斯、金蒂斯,法布厄迪尔,批判教育学P2621. 赞科夫(苏联,教育家):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 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 一般
11、发展的原则。P2622. 布鲁纳(美国,教育家)代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我们无论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P26探究式教学(皮亚杰,教学模式);P173J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P368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当代的迁移理论)P394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与之相对的是活动课程理论)P114 发现法(教学方法)P160 1994,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P34523. 瓦*根舍因(德,教育学家),创立了范例式教学理论,范例式教学模式
12、P26、P17324. 皮亚杰(瑞士,教育家)岸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P26 探究式教学(布鲁纳,教学模式)P173 提出认知模式(科尔伯格发展,德育模式)P191 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J 研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P251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结算(711岁,“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抽象逻辑、可逆补偿、灵活性)P353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他
13、律 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依从、认同、内化。P41225.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P26P2626. 保罗*朗格朗(法,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1970,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27. 舒尔茨(美,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重视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教育既是一种 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经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P3528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内发论
14、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J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P40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P251 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气质)。P32329.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内发论P4030. 威尔逊(美,生物社会学家):内发论,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P4031. 格塞尔(美,心理学家): 内发论: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P40 “成熟势力说”: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P
15、4132. 高尔顿(英国,探险家、优生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遗传决定论的鼻祖):内发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之势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P4033. 华生(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外铄轮:“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J各种类型的人” ;P40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13,“第一势力”,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 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P25034. 斯宾塞(英,教育家) “课程”一词,西方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P
16、110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赫尔巴特、巴格莱要素主义P117) ; P115 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传授有用的知识,无视对学生智力的训练和培养)P14935. 博比特(美,学者)课程,1918,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提出“活动分析法” 。P11036. 布拉梅尔德(美),社会中心课程论 P11637. 泰勒(美,课程理论家)目标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949,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学校应当追求的目 标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课程评价/评价结果(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P130D目标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之父”(课程评价主要模式)P
17、13238. 斯腾豪斯(英,课程理论专家):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P13039. 斯克里文(美,学者):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3040. 斯塔弗尔比姆(美,教育评价家):CIPP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3341. 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 发展:CSE评价模式。P13342. 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家)“空洞的、毫无根据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P152“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教学原则,直观性
18、原则)P153“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地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 装满了片断、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 要的东西。”(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系统性原则)P153 “复习是学习之母”(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P15443. 加里宁(苏联,政治家、革命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作用);P8044.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P15345. 加德纳(美,心理学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P154,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19、原则)P15446. 布鲁姆(美,教育学家):目标教学法(教学方法),环节:定标、实施、评价P160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P42047. 斯金纳(美,教育心理家)程序教学法(教学方法)P160.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理论)P366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教学设计,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P42248. 沙塔洛夫(苏联,教育家):“刚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教学法)P16049. 彼得*麦克费尔(英,德育学家):体谅模式P19150. 班杜拉(美): 社会模仿模式(德育模式)P192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是人
20、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P367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动机理论)P38351. 拉斯、哈明、西蒙(美):价值澄清模式(德育模式)P19252. 马卡连柯(苏联,教育家)教育诗 “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平行管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德育原则)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德育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 合的原则)P19053. 布洛卡(法,医生),1861,解剖了一位失语症病人的脑,由此发现“布洛卡区”,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53. 巴甫洛夫(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
21、人)厂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望梅生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望梅止渴”语词)。P2481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基础(抑制性,安静型,活泼型,不可遏制型)P324、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一般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36554. 冯特(德,心理学家), 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P250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思的内容或构造(弟
22、子铁钦纳)P25055. 詹姆士 (美,心理学家),创始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意识流”,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西方心理学流派。P25056. 杨贤江(中国,教育家),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学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P2657. 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师范院是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58.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永恒主义者)、奈勒、马斯洛、萨特,个人本位论P5759. 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社会本位论。P5760. 巴格莱(美,教育家、编辑): 社会本位论;P
23、57 要素主义,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裴斯泰洛奇)P11761. 杰克逊,1968 ,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P11562 .贝尔、兰喀斯特(英国),贝尔一兰喀斯特,即导生制P16363柏克赫斯特(美,教育家):道尔顿制.P16364. 劳伊德*特朗普(美,教育家):特朗普制。P16465. 洛卡诺夫:暗示教学模式。P17466. 罗杰斯(美,心理学家)&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P174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本善,反对行为主义(马斯洛)P2503人本主义学习论:P36967. 科尔伯格(美,学者):深化认知模式(德育模式,皮亚杰提出)
24、P19168. 德鲁克(美,管理学家):提出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P20569.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 P25070 .马斯洛(美,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本善,反对行为主义(罗杰斯);P251农个人本位论:P56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缺失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成长需要)(学习动机理论)P311、P38271. 奈塞尔(美,心理学家):1967,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诞生: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
25、究。P25172. 艾宾浩斯(德,心理学家):“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P27373. 斯皮尔曼(英,心理学家):二因素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智力理论) 。P31674. 瑟斯顿(美,心理学家):群因素论,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P31675. 吉尔福特(美,心理学家):智力三维结构论,包括内容、操作(真正代表智力的高低)和成果。P31676. 卡特尔(美,心理学家):智力形态论,分为流体智力(先天,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6、和晶体智力。P31677. 斯滕伯格(美,心理学家):三元智力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P31778. 比纳、西蒙(法,心理学家):最早的智力测验,1905,编制的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提出智龄( MA ) P31879. 推孟(美,教授):改名为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反应的是智龄和实际年龄的关系。智商=智龄(MA ) /实龄(CA )X 100P3188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P31881.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理论,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
27、特质和次要特质)。P32382.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一一“特质因素分析论”P32383. 塔佩斯:“大五”人格理论,“人格海洋”(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P32484. 希波克里特(古希腊,医生):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P32485. 盖伦(罗马,医生):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P32486.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内一外向人格P32687. 霍兰德(美,心理学家):人格理论,把人格分为六类,不同人格在职业选择上具有明显差异,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P32688. 斯普兰格:依据
28、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将人格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 型、权力型、社会型。 P32689. 自陈式人格测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哈茨韦和麦金莱(美)P327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爱德华(美,心理学家)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卡特尔(美)90. 投射式人格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罗夏克(瑞士,精神病学家)P328主题统觉测验: 莫瑞和摩尔根(美,心理学家) 句子完成测验91. 舒茨(美,心理学家),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即包容需要、控制需 要、情感需要。P33692. 卡普捷列夫(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
29、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 的著作。P34493 .廖世承(中),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P34594.劳伦兹(奥地利,生态学家),提出“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其最大作用的时期)的概念P35295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学家):将“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 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P35596. 埃里克森(美,精神分析学家):人格发展论,基本的信任感
30、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P35697. 加涅(心理学家) 按学习的结果,讲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学习的分类)P36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P369、P42098阿瑟*雷伯(美,心理学家):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P36499.奥苏贝尔(美)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P364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当代的迁移理论,布鲁纳)P394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P368 根据学校情境中
31、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 力。P379100苛勒格式塔(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P250v完形一一顿悟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P367 关系理论(转换理论,早期迁移理论):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P394101 .托尔曼:符合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这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是对完形的认 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P368102“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 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32、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说,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P380103.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即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P382P382104. 韦纳(美,心理学家):成败归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 度:内部归隐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105. 格林诺 :提出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P394106. 安
33、德森 :根据指示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P396107. 科尔伯格 : 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最典型的是“汉斯偷药”。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P413 发展认知模式: (皮亚杰提出,德育模式) P191108罗森塔尔 效应或 皮革马利翁 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 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P444109. 维多利诺 (意大利)、埃拉斯莫斯 (尼德兰)
34、拉伯雷 和蒙田(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P11110. 埃拉斯莫斯(尼德兰,教育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P11最先提出“班级” 一词。 P203111. 贾德 (美,心理学家) ,概括化理论(或经验类型说,学习迁移) P393112. 福勒、布朗 ,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 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P445113. 孔子: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女人、奴隶不可接受教育。)论教育作用:性相近,习相远。环境对人影响。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培养出贤人和君子( 生产劳动脱离 )子张仕而优则学。 论教育内容:仁礼为核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并重。 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