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68826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5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l土地利用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耕地。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和内容一、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一、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或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一级基本农田:一级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二级基本农田:二级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律程序划定的区域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又称划定基本农

2、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又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区)指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它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保护耕地的有效办法,是增强农业后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内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方针和耕地指标控制下,确定保护的基本农田的数量指标,编制分行政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划定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级别,并落实到地块。3、建立保护制度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三、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三、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主

3、要内容搞清规划区耕地利用现状、特点、耕地的生产力状况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基本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的数量指标,分类分级保护和布局安排;保护面积指标逐级分解下达;制定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整理成果资料,请上级政府组织验收。第二节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和原则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和原则一、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一、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管理;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二、原则二、原则 按国家土地管理局文件,基本农田规划按国家土地管理局

4、文件,基本农田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必须遵循下列6 6条条原则原则: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强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强化有关原则化有关原则);讲求综合效益原则;讲求综合效益原则;部门与公众参与的原则;部门与公众参与的原则;注重实施的原则。注重实施的原则。第三节第三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程序、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程序、方法及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及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一、程序一、程序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程序与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程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同:总体规划相

5、同:即:即:准备工作准备工作 调查研究分析调查研究分析 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方案方案 方案审批方案审批 二、方法二、方法 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常有两种:l (1)“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如农田供给和需求平衡;生产规模与用地结构如农田供给和需求平衡;生产规模与用地结构平衡;建设基本农田与劳力和其他资源平衡;建设基本农田与劳力和其他资源(如水、能如水、能源源),以及资金的平衡等。,以及资金的平衡等。l (2)“自上而下地控制、自下而上地综合、上自上而下地控制、自下而上地综合、上 下左右协调平衡的方法下左右协调平衡的方法”三、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三、编制规划方案的操作步骤 以县级基本农田保

6、护规划为例:以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为例:(一)调查研究,预测分析(一)调查研究,预测分析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依据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依据(资料资料):l 辖区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利用辖区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现 状和后备潜力;状和后备潜力;l 人口现状和增长预测;人口现状和增长预测;l 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生产特点;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生产特点;l 国家法规、政策和有关文件国家法规、政策和有关文件(如基本农田如基本农田 保护条例保护条例)。(二)编制方案(二)编制方案l(1)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保护的粮作,经作蔬菜及其他农田基本

7、农田保护面积,由保护的粮作,经作蔬菜及其他农田(如科研如科研地地)组成:组成:l 应保护的粮田面积,由下列公式计算:应保护的粮田面积,由下列公式计算:S粮粮=(M1+M2)/Fl式中:式中:S粮:应保护的粮田面积粮:应保护的粮田面积(hm2)M1:规划末期本县粮食需求量(规划末期本县粮食需求量(kg)M2:国家商品粮任务(国家商品粮任务(kg)F:规划期内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规划期内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hm2)l 应保护棉、麻、油及其他用地应保护棉、麻、油及其他用地(如科研地等如科研地等):根据国家或上级下达:根据国家或上级下达的计划和指标确定。的计划和指标确定。l 常年蔬菜地面积常年蔬菜地

8、面积(hm2):按下式计算:按下式计算:S菜菜=PNA/Ml式中式中:S菜:常年蔬菜地面积(菜:常年蔬菜地面积(hm2)P:城市及大型工矿在规划末期的常住人口及常年平均流动人城市及大型工矿在规划末期的常住人口及常年平均流动人口(万人)口(万人)N:人均菜地占有标准人均菜地占有标准 A:区外调剂量(区外调剂量(kg,调入调入“-”,调出,调出“+”)M:菜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菜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kg/hm2)l(2)分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分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 按确定的农田保护面积,采用逐级下达的方法,按基期年(1996年),规划年1期(19972000),规划年2期(200120

9、10)或展望年(20112020)分别分解到辖区内的乡(镇)及各村。并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常有的表有: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常有的表有:表1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单位:hm2 l表2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19972000)单位:hm2 表3 x x县(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三)(20012010)表格形式同表2l表表4 x x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一)x x乡(镇)乡(镇)(1997-2000年)年)单位:单位:hm2l表表5 某县(市)乡镇基

10、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某县(市)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面积汇总表(二)(20012010)单位:单位:hm2 (表格形式同表表格形式同表4)l(3)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 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利用及保护现状分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利用及保护现状分 析评价;析评价;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和面积、分级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和面积、分级保护 目标和布局目标和布局 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重点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重点项目;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l(4)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

11、图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示意图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示意图以乡以乡(镇镇)为单位,采用为单位,采用1:1万土地利用现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先绘草图、核实校正后绘正式状图为底图,先绘草图、核实校正后绘正式图件。图件。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在乡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在乡(镇镇)基本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示意图基础上绘制,一般采农田保护区分布示意图基础上绘制,一般采用用1:5万或万或1:10万底图绘制万底图绘制。l(5)登记表册、卡片和汇总表。登记表册、卡片和汇总表。由县上统一印制,分发给乡镇填写,以镇(乡)由县上统一印制,分发给乡镇填写,以镇(乡)装订成册。装订成册。l

12、范例:某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通知书(参考格式)某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通知书(参考格式)责任人:责任人:现将划归你保护的基本农田共?面积?亩。现将划归你保护的基本农田共?面积?亩。其中应实施一级保护的?亩,二级保护的?亩其中应实施一级保护的?亩,二级保护的?亩。特此通知特此通知 (接通知人:(接通知人:XXX )x x 年年 x x 月月 x x 日日 第四节第四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划区定界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划区定界和建立基本保护制度建立基本保护制度一、划区定界一、划区定界由乡(镇)政府组织国土、农、林、水利等有由乡(镇)政府组织国土、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以村为单元,划区分片,落实到地段,关部门

13、以村为单元,划区分片,落实到地段,明确到田块。明确到田块。对每个片区的位置、地类、面积、权属、用途对每个片区的位置、地类、面积、权属、用途登记造册,建立基本农田档案或卡片。登记造册,建立基本农田档案或卡片。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工作,以乡(镇)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单位进行。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1)不准擅自建房;(2)不准毁地取土;(3)不准擅自栽植果木和挖鱼池;(4)不准埋坟;(5)不准摞荒;(6)不准自行买卖。凡违反上升规定者,给予相应处罚。第七章第七章 土地整理研究土地整理研究l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国土资源部规划

14、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例 M.M.地质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012001l高向军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 M.M.地质出地质出版社版社.2003.2003 l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l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国土资源部土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整理中心,20002000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土地整理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土地整理的范畴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价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价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规划

15、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整理概述土地整理概述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简史、土地整理概念及法律最早源于德国,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俄国在17世纪建立第一所土地整理大学,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整理解决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德国、荷兰、法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整理体系,他们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过程称为土地整理。日本:土地整治和整备韩国:土地调整台湾:土地重划名称虽不同,但土地整理的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以德国、荷兰的土地整理最具代表性。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态势l90年代

16、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年代至今土地整理的目标: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求,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境。l2000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年全国启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l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年首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正式启动。l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行政推动为主,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l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实质实质:合理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织土地利用。途径途径:外延扩:外延扩展和

17、内涵挖潜展和内涵挖潜 广义广义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和指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市地整理。狭义狭义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指农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地复垦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

18、会、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二、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二、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

19、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和对和对已已利用土地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活动。集约利用的活动。l联系: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l区别区别:l土地开发土地开发: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l土地复垦:土地复垦: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是综合性的利用和技术过程。l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综合措施。三、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三、土地整理

20、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集中了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在内的可持续土地整理集中了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在内的可持续动态因素,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动态因素,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内在动力机制。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化、细化与完深化、细化与完善,实现手段善,实现手段遵循的依据遵循的依据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整理的范畴土地整理的范畴土土地地整整理理范范畴畴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市地整理市地整理市地整理市地整理 当前我国土地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所涉及的主要是整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农地整理

21、农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市地整理市地整理 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对城市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空间范围内,对城市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结构和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调整,消除对的利用方式、结构和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调整,消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制约和限制作用的因素,盘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制约和限制作用的因素,盘活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达到控制建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综合效益,达到控制建设占用土地,尤其是设占用土地,尤其是控制占用控制占用耕地的目的耕地的目的。在城镇、工矿、在城镇、工

22、矿、交通用地部门交通用地部门规划中予以讨论规划中予以讨论 改造旧城;改造旧城;归并企业用地;归并企业用地;闲置地的开发;闲置地的开发;优化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结构;土地储备中心或土地储备公司农地整理农地整理 指对指对田、水、路、林、村、乡镇企业及其他零田、水、路、林、村、乡镇企业及其他零星土地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和其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耕他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活动。境为中心的活动。广度整理(外延扩展)

23、广度整理(外延扩展):以调整农村土地用途和结构,增:以调整农村土地用途和结构,增 加农村用地和耕地有效利用面积为目的。加农村用地和耕地有效利用面积为目的。深度整理(内涵挖潜)深度整理(内涵挖潜):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农业: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为目的。生产条件为目的。二、农地整理的范畴农地整理的范畴(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通过建设中心村、清退空闲地和超标宅基地等方式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将节约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复耕为耕地、园地等投入农业生产。形形式式(1)宅基地整理

24、宅基地整理 (3)村庄中的闲散土地整理)村庄中的闲散土地整理(2)自然村向中心村合并)自然村向中心村合并(4)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二、农地整理的范畴农地整理的范畴(二)田土块整治(二)田土块整治(三)农地改造(三)农地改造(四)废弃地灾毁地复垦(四)废弃地灾毁地复垦(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及潜力评价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及潜力评价 一、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一、土地整理的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分析(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地形、地地理位置,

25、地形、地貌、水利、气候、生貌、水利、气候、生物、土壤等物、土壤等 GDP、粮经作物产量、粮经作物产量、人均纯收入、交通、通人均纯收入、交通、通讯网络建设等讯网络建设等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问题等特点、问题等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一一)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潜力 指指在一定时期、地域范围和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时期、地域范围和生产力水平下,通过治理措施,使待整理土地通过治理措施,使待整理土地增加可利用空间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的程度程度。第三节第三节(二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

26、的内容 1、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例:200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04.26万hm2农村人口为6842万人,人均为152m2/人。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控制在100m2/人2030人口高峰年农村人口4537.30万人农村居民点理论总需求量为45.37万hm2,可节约出104.26-45.37 58.89万hm2 全国全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比例有效耕地比例为 2.36%3.36%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平方米人)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允许调整幅度(m2人)指标级别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120.11501V1001120可减020V1201150150V1201150应减至

27、150以内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汇总表表单位:公顷、%县(市、区)名称待整理农村居民点面积可增加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潜力等级小计其中:增加耕地成都市 锦江区*合计第三节第三节2、农用地(农田)整理潜力、农用地(农田)整理潜力中低产农用地改造、不整的道路沟渠、田块分割细碎、中低产农用地改造、不整的道路沟渠、田块分割细碎、过多田坎、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等。过多田坎、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全国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表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比例2.60%3.60%。典型调查典型调查 实况修正实况修正 四川省耕地整理潜力四川省耕地整理潜力汇总表表单

28、位:公顷县(市、区)名称待整理耕地片区总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潜力等级备注成都市 锦江区*合计第三节第三节基础资料:基础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获得宜耕荒地和复垦耕地的数量、类型、等级、规模、权属、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数据统计。3、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 第三节第三节 可耕地:可耕地:即指质量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随市场变化可调整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包括非专业性园地、人工和改良草地以及人工坑塘。土地开土地开发潜力潜力汇总表表单位:公顷、%县(市、区)名称待开发土地面积可增加农用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潜力等级备注小计其中:增加耕地成都市243.0 243.

29、0 196.0 80.7 0 锦江区*合计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编制规划原则一、编制规划原则1、依据有关法规及与相关规划相协调。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3、因地制宜原则。4、在多方案比较。5、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1、“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各乡镇经济指标3、县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4、部门用地需求量和规划用地分布预测5、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指标二、规划依据二、规划依据三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程序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程序1、准备工作 2、调查分析 3、拟订规划供选方案 4、协调论证 5、确定规划方案

30、 6、规划评审 第四节第四节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内容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内容(一)规划目标的确定(一)规划目标的确定(二)土地开发整理分区的确定(二)土地开发整理分区的确定 土地整理区 土地复垦区 土地开发区 土地开发整理综合区(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确定(三)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确定(四)投资与效益分析(四)投资与效益分析 投资估算、筹资渠道(五)规划实施对策和建议(五)规划实施对策和建议 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重重点点区区域域重点工程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经济生态效应,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规模较大,对规划目标实现起支撑作用,预期投资效益好

31、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不打破县级行政区域界限 五五、土地整理规划成果、土地整理规划成果(一)规划文本(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说明(二)规划说明(三)规划图件(三)规划图件 (四)规划附件(四)规划附件 1、前言: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2、概况3、土地开发整理潜力4、规划目标与方针5、总体安排、划区与项目落实6、预期投资与效益评价7、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8、文本附表规规划划文文本本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耕地、农村居民点、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图集1、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2、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3、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指导思想4、土地开发整理

32、目标、总体安排的确定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分和项目选择的原则、方法5、规划目标与方案的论证、比较6、规划不同意见的处理规规划划说说明明规规划划图图件件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一、居民点的概念、类型一、居民点的概念、类型 居民点居民点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城镇居民点城镇居民点土土规规课课程程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类类型型居民点体系居民点体系城市城市城镇城镇乡村乡村关关键键

33、问问题题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1 什么是城市化?7 一个城市的宏观规划重点和精华在哪里?8 具体的居民点用地怎样规划?2 城市化的动因是什么?3 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哪些阶段?4 这些阶段分别处于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之下?5 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6 中国今后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怎样走?国国家家领领导导市市长长局局长长职职员员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率。城市化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

34、城市化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误区误区 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的含义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动因是二、三产业的发展实质是工业、人口集聚过程结果是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城市化发展动因城市化发展动因 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元经济结

35、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城乡分割的经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状况。济结构状况。工工 业业农农 业业过剩劳动力增长的现增长的现代部门代部门 落后的传落后的传统部门统部门 劳动生产率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 工资水平不同工资水平不同 吸尽为止土土地地规规划划2 中国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化发展历程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续)197886年,特点是明显的加速度发展。年,特点是明显的加速度

36、发展。198795年,城市化速度放缓。年,城市化速度放缓。1996 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50年间,年间,4 4个阶段个阶段 起步、波动、停滞、稳步发展起步、波动、停滞、稳步发展 起步起步:195158年,年,特点是特点是发展速度相当快发展速度相当快。波动波动:195966年,特点是大起大落。年,特点是大起大落。停滞停滞:196777年,特点是异常稳定的低速度。年,特点是异常稳定的低速度。稳步发展:稳步发展: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二、

37、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续)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1)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 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土土地地规规划划(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续)3 中国目前

38、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 小城镇小城镇 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称为小城镇。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续)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实现农业产业化小城镇的作用小城镇的作用 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小城镇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人居社会环境

39、人居社会环境 广大外来人口广大外来人口 改善质量改善质量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居民点概念、分类及作用 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二、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续续)3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全面推进全面推进 中国城市化道路立体发展立体发展优化布局优化布局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及问题、对策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城市理念一、城市理念 1 城市核心:城

40、市核心:城本城本还是还是人本人本?2 城市模式:城市模式:扩张扩张还是还是提升提升?3 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现代现代还是还是传统传统?4 城市战略:城市战略:持续持续还是还是短期短期?土土地地规规划划二、居民点用地现状特点二、居民点用地现状特点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及问题、对策(1)居民点布局疏密不均(2)亦工亦农人口显著增加(3)小城镇正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支壮大力量 土土地地规规划划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

41、划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及问题、对策1 1 问题问题(1 1)缺乏整体规划和计划,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乏整体规划和计划,未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2 2)用地报批管理问题大)用地报批管理问题大 城镇居民点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 旧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道路农村道路 乡镇企业乡镇企业 农民个人建房用地农民个人建房用地 土土地地规规划划2 对策措施对策措施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我国居民点用地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对策及问题、对策三、居民点

42、用地问题及对策三、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策(续续)旧城改造注重内部挖潜,规划新区注重集约化土地利用。旧城改造注重内部挖潜,规划新区注重集约化土地利用。因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小城镇,以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因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小城镇,以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心村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同时应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同时应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三节第三节 居民点布居民点布局局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 1 1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概概概概念念念念:把把大大城城市市对对人人口口的的吸吸

43、引引称称为为磁磁力力吸吸引引,而而把把为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主张主张主张主张: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成一个统一整体。土土地地规规划划2 2 门槛理论门槛理论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三节第三节 居民点布居民点布局局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续)原原原原理理理理:居居民民点点发发展展中中有有三三种种限

44、限制制条条件件即即门门槛槛,地地理理环环境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应用效果应用效果应用效果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越来越高。门槛一门槛一 居民点形成(小城市)居民点形成(小城市)门槛二门槛二 居民点扩大(大城市)居民点扩大(大城市)门槛三门槛三 居民点改善(新型城市)居民点改善(新型城市)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

45、用地规划 第三节第三节 居民点布居民点布局局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续)3 3 环状带形城市理论环状带形城市理论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基本主张基本主张基本主张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二、布局原则二、布局原则 1 1 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 2 2 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 3 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有利

46、生产、方便生活 4 4 创造最佳生态环境创造最佳生态环境 5 5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三、布局形式及方案择优(见书)三、布局形式及方案择优(见书)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四节第四节 居民点用地选择居民点用地选择 居民点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居民点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3、宜于建筑、宜于建筑 4、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 1、便于生产、便于生产 2、便于运输、便于运输 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六节第六节 工业用地规工业用地规划划 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工业用地现状及评述一、工业用地现状及

47、评述 2 2 工业用地现状评述工业用地现状评述 1 1 工业用地现状综述(概况)工业用地现状综述(概况)3 3 工业用地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工业用地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二、工业发展的目标二、工业发展的目标 1 1 工业发展总趋势及工业布局工业发展总趋势及工业布局 2 2 基础产业如何发展基础产业如何发展 3 3 规划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规划区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土土地地规规划划第八章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六节第六节 工业用地规工业用地规划划 三、工业用地规划三、工业用地规划 1 1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2 2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3 3 用地规划用地规划(1 1)工矿用

48、地需求量预测和整体规划)工矿用地需求量预测和整体规划(2 2)区域工矿用地规划)区域工矿用地规划(3 3)工业用地的基本格局及工业点用地规划)工业用地的基本格局及工业点用地规划(4 4)工矿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工矿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 第九章 农业用地规划l农业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属于部门规划。l农业用地规划一般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用地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种植业用地规划种植业用地规划一、种植业用地现状及评价一、种植业用地现状及评价(一)结构分析(一)结构分析 l用地结构 通过列表分析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面积和比例,找出用地的特点。并分别找出用地类型中二、

49、三级地类的占地情况。l生产结构(列表分析)(1)粮经比结构变化 (2)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 (3)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变化 (4)耕地结构 l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分析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分析(1)、粮食生产发展状况(2)、种植业产值构成(3)、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和耕地生产力水平 按一定标准统计分析规划区中高、中、低耕地的比例。全国标准全国标准:高产田 稻谷产量400kg/亩,玉米产量350kg/亩;中产田 稻谷产量200400kg/亩,玉米产量150350kg/亩;低产田 稻谷产量200kg/亩,玉米产量250的陡坡地共5800亩,预计1995年前退耕3033亩,19952000年退耕1738亩。b、该

5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中指出:建设好以柑橘为主的国家级水果基地和省级蚕桑基地是其发展农业的两大重点。因此,园地面积将大大增加。所需土地资源有两方面来源:一是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二是将部分耕地改为园地。经过反复权衡,在保证吃饭的前提下,计划从坡耕地的低产土中和质地低劣、瘠薄耕地中调出24671亩改为园地。年度安排为19921995年调18822亩,1995-2000年调5749亩,2000-2020年调100亩。种植业用地后备资源预测种植业用地后备资源预测l全县未利用土地中,田坎占了一半以上,真正未利用,又能开发为耕地和园地的很少。宜耕地共5430亩,宜园地共37150亩。计划1995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