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13.200CCSA90D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XXX-XXXX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mmunitydisasterriskassessment(送审稿)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 一般要求25 基本流程26前期准备37风险识别48 灾害风险分析49 灾害风险评价710 灾害风险地图及报告编制911 成果应用10附录A(资料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示例12附录B(资料性)主要识别单元和典型识别对象13附录C(资料性)风
2、险隐患清单示例14附录D(资料性)事前、事后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16附录E(资料性)社区灾害风险地图(示例)18附录F(资料性)社区防灾减灾明白卡示例20附录G(资料性)社区防灾减灾联系卡示例22参考文献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焦圆圆、郭晓梅、王常效、杨波、习树峰、王雨洁、赵娜、江雨桐、孙亚南、林钦、王琛、刘长杰、王冕博、丁泽林、王丽娟。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1范围本
3、文件规定了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的一般要求、基本流程、前期准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灾害风险地图及报告编制、成果应用等。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深圳市社区(村)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27682023公共安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MZ/T0312012自然灾害风险分级方法DB4403/T42019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致灾因子hazard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4、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来源:YJ-T13-2011,3.53.2孕灾环境diSasteLformativeenvironment由自然与人文环境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的一系列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与价值流动的过程一响应关系。来源:YJ-T13-2011,3.43.3承灾体exposure承受灾害的对象。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来源:GB/T26376-2010,2.13.4灾害风险disasterrisk以自然变异为主因导致的未来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来源:YJ/T132011,4.5.13.5灾害风险识别disas
5、terriskidentification发现、确认和描述现实或潜在灾害风险(3.4)的过程。来源:GB/T236942024,4.5.1,有修改3.6类别风险classificatoryrisk同一种类自然灾害风险(3.4)的集合。来源:GB/T427682023,3.8,有修改3.7点位风险siterisk类别风险(3.3)在地理坐标上的具体分布。来源:GB/T427682023,3.73.8区域风险regionaIrisk可能影响区域安全的灾害风险(3.4)。来源:GB/T427682023,3.9,有修改3.9灾害风险分析disasterriskanalysis理解灾害风险(3.4)类
6、型和特征,确定风险大小的过程。来源:GB/T236942024,4.6.1,有修改3.10灾害风险评价disasterriskevaIuation对比灾害风险分析(3.9)结果和风险分级标准,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来源:GB/T236942024,4.7.1,有修改3.11社区灾害风险评估communitydisasterrskassessment包括社区自然灾害风险识别(3.5)、灾害风险分析(3.9)、灾害风险评价(3.10)的全过程。来源:GB/T236942024,4.4.1,有修改3 .12社区灾害风险地图communitydisasterriskmap属于街区地图,用于提醒社区群众或
7、小区居民所在地区附近的灾害风险及隐患分布情况,以增强群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来源:GB/T236942013,4.4.1,有修改4 一般要求4. 1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应满足“全面、科学、实用、动态”的基本原则。4.2社区应结合自身情况,每半年开展一次灾害风险评估,充分、全面分析社区正在面临或潜在的风险隐患,确定灾害风险等级,明确责任人,完善风险防治措施,确保风险管控实效。5基本流程社区灾害风险评估一般包括前期准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编制地图及报告、成果应用等七项基本流程,风险动态更新的结果贯穿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成果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物资配备、宣
8、教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基本流程见图1。评估后动前期准符点位风险评价a类别M险评价区域风险评价风险地图风险评估报告图1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流程6前期准备6. 1确定目标与依据明确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意义、预期目标、评估原则等内容。7. 2明确评估范围明确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的种类、范围、划分依据等内容(见附录A)。8. 3确定评估方法明确社区灾害风险评估所运用的主要评估方法。6.4资料收集及时更新社区灾害风险评估资料数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资料,包括社区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信息; 承灾体资料,包括社区人口、经济、交通、建筑等社会经济信息; 20年以
9、内的灾情资料,包括社区历史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实物损失数量等情况,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 现有灾害隐患清单,现行灾害风险隐患整治措施,社区现行灾害应急预案、应急能力评估、资源调查报告等; 社区应急队伍、装备、物资、防灾减灾设施及设备等情况; 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划和标准等文件资料; 国内外灾害事件案例及调查分析资料,相关研究资料、技术标准等; 地理信息资料,社区辖区边界、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分布、水系分布等矢量数据资料。7风险识别7. 1识别方法风险识别基于已有的灾害隐患清单和历史灾情数据资料,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的组合进行识别:座谈
10、交流、现场检查、查阅历史记录、系统分析法、场景分析法、综合推断法等。9. 2识别风险9.2. 1结合社区灾害事故网格化管理制度,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空间网格,作为灾害风险识别单元。1 .2.2社区灾害风险识别应以社区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为具体识别对象,梳理前期收集的数据资料,确定重点识别单元和重点识别对象(见附录B)。7 .2.3风险识别可与已有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成果相结合。社区应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辖区风险隐患点排查和风险识别,通过识别,确定识别对象是否为隐患点,形成风险隐患点名称、隐患类型、所在具体位置、潜在风险、可能造成影响及损失、负责人等内容的风险隐患清单(见附录C)。8灾害风险分析8.1概述
11、在灾害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筛选出所需要分析的点位风险、类别风险、区域风险,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或以上几种组合的方法,开展风险分析。8.2点位风险分析10. 2.1确定可能性等级10.2. 1.1分析内容点位风险可能性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近年国内同类灾害事件发生频次和市区街道历史统计资料; 近年社区自然灾害隐患排查记录和风险评估报告; 专家现场检查记录。10.3. 1.2可能性等级划分基于灾害发生频次情况,将点位风险的可能性从大到小,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五个等级,见表1。可能性等级评定是对识别对象的“历史发生情况”和“今后情况”两个维度进行打分,并取最大值作为可能性的评估结果。表
12、1发生灾害的可能性等级划分标准分值级别含义分级划分依据5高极有可能发生a)本辖区内平均每年发生1次以上,全市范围内每年发生;b)本辖区今后1年内至少发生1次。4较高很可能发生a)近10年内,本辖区内累计发生1次以上,全市范围内发生5次以上;b)今后1年内,本辖区可能发生1次。3一般可能发生a)近20年内,本辖区内累计发生1次以上,全市范围内发生2次以上;b)今后5年内,本辖区可能发生1次。2较低较不可能发生a)近20年内,本辖区内未发生,全市范围内发生1次以上,全国偶然发生;b)今后10年内,本辖区可能发生的次数不超过1次。1低基本不可能发生a)近20年内,全市范围内未发生,全国极少发生,国际
13、偶尔发生;b)今后20年内,本辖区可能发生次数不超过1次。10.4. 1.3可能性等级修正10.5. 1.3.1从自组织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隐患排查能力3个方面分析社区事前风险控制能力,由评估专家逐项对事前风险控制能力各评分指标进行评分,取各项因素得分平均值(四舍五入取整)得到事前风险控制能力分值(见附录D.1)。10.6. 1.3.2根据事前风险控制能力评分结果修正可能性分值,如事前风险控制能力强,可能性分值减少1分2分;反之,如事前风险控制能力弱则可能性分值相应增加1分2分。修正后的分值若大于5则可能性分值取“5”,等级保留“高”级;若修正后可能性分值小于1则可能性分值最终取“1”,等级保
14、留“较低”(见表2)。表2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分值修正项目名称分值修正对应事前风险控制能力分值12345可能性分值修正+2+10-1-28.2.2确定后果严重性等级8.2.2.1分析内容8.2.2.1.1点位风险后果严重性判定数据来源主要包括:a)点位可能接触人群和周边人群分布情况;b)同类自然灾害损失分析;c)情景构建、模拟分析和实验验证数据等。8.2.2.1.2根据灾害事故统计或典型案例,判断识别对象可能造成的死亡、失踪和受伤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和损坏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情况,根据后果严重性等级划分标准的评分,选择最大分值,作为风险发生后果严重性评分值。在此基础上,对
15、发生自然灾害的后果严重性从大到小,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五个等级(见表3)o表3发生灾害的后果严重性等级划分标准分值级别含义分级划分依据5高影响特别重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辖区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大于等于1人或受伤人口大于等于3人;(2)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大于等于500人;(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大于等于5间;(4)直接经济损失大于等于100万元;(5)引发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4较高影响重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辖区因灾受伤人口大于等于2人;(2)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大于等于100人;(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大于等于2间;(4)直接经济损失大于等于50万元;(5)引发较严重的社会负面
16、影响。3一般影响较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辖区因灾受重伤1人;(2)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大于等于50人;(3)倒塌房屋大于等于1间;(4)直接经济损失大于等于10万元;(5)引发一定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2较低影响一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辖区因灾受轻伤1人;(2)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大于等于10人;(3)严重损坏房屋大于等于1间;(4)直接经济损失大于等于5万元;(5)社会负面影响较小。1低影响很小满足下列5项:(1)无因灾死亡、失踪人口或受伤人口;(2)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小于10人;(3)一般损坏房屋小于1间;(4)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5)无明显的社区负面影响。8.2.2.2后果严重性等
17、级修正8.2.2.2.1从应急保障能力、转移安置能力、共治共享能力3个方面分析社区事后风险控制能力,由评估专家逐项对识别对象的事后风险控制能力各评分指标进行评分,取各项因素得分平均值(四舍五入取整)得到事后风险控制能力分值(见附录D.2)。8.2.2.2.2根据事后风险控制能力评分结果修正后果严重性分值,如事后风险控制能力强,后果严重性分值减少1分2分;反之,如事后风险控制能力弱则后果严重性分值相应增加1分2分。修正后的分值若大于5,则后果严重性分值取“5”,等级保留“高”级;若修正后,后果严重性分值小于1,则后果严重性分值最终取“1”,等级保留“较低”(见表4)。表4发生灾害的后果严重性分值
18、修正项目名称分值修正对应事后风险控制能力分值12345后果严重性分值修正+2+10-1-28. 3类别风险分析汇总相同种类灾害的点位风险分析结果,进一步梳理分析主要致灾因子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形成类别风险分析结果。9. 4区域风险分析以相同识别单元为基础,汇总已完成的点位风险分析和类别风险分析结果,进一步梳理分析识别单元的孕灾环境和主要致灾因子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风险情况,形成区域风险分析结果。9灾害风险评价10. 1概述基于灾害风险分析结果,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评价对象的风险等级和水平,结合社区领导机构、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及演练、救援队伍、物资保障、应急响应和宣
19、传培训等指标情况,进一步明确风险可接受水平。9.2点位风险评价9. 2.1点位风险分级根据点位风险分析所得修正后的可能性等级和后果严重性等级,建立风险分级矩阵。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表示(见表5)。表5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风险等级后果严重性高较高一般低较低可能性高重大重大较大较大一般较高重大较大较大一般一般一般较大较大一般一般低较低较大一般一般低低低一般一般低低低9.2.2点位风险评估结果通过点位风险分级矩阵,得到各点位风险水平,经现场核实,形成社区点位风险清单。点位风险清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点位风险名称、所在具体位置、可能造成的影
20、响、风险等级描述、负责人及联系方式。1 .3类别风险评价9 .3.1类别风险分级汇总相同类别灾害的点位风险,参考类别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见表6),确定不同类别灾害的风险值和风险等级。表6类别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类别风险等级表征颜色划分标准重大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重大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1个及以上;较大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3个以上。较大橙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较大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1个及以上,未达重大级别风险;一般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3个以上。一般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般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1个及以上,未达较大级别风险;低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3以上。低蓝低级别的点位风险1个及以上,未达较大级别类别风险。9.3.2类
21、别风险评估结果汇总类别风险评价结果,形成社区类别风险清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类别风险名称、风险级别、主要风险成因、防范应对措施、负责人及联系方式。9. 4区域风险评价10. 4.1区域风险分级根据风险防控实际需要,将社区划分为一定精度的空间网格,汇总分析社区各空间网格内各类点位风险的数量和等级情况,参考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见表7),叠加历史灾害影响的空间分布,得到各空间网格的区域风险水平和灾害影响区域。不同灾种的区域风险可用不同类型的图片填充予以区分。表7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区域风险等级表征颜色划分标准重大红网格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重大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1个及以上;较大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3个以
22、上。较大橙网格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较大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1个及以上,未达重大级别风险;一般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3个以上。一般黄网格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般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1个及以上,未达较大级别风险;低级别的点位风险数量3个以上。低蓝网格内低级别的点位风险1个及以上,未达较大级别风险。10灾害风险地图及报告编制10.1 灾害风险地图编制11. 1.1概述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包括居民用图和行政用图两类。12. 1.2地图命名地图的名称应简练,含义明确。一般形式为“属地名称+灾害风险图”。示例1:XX区XX街道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居民用图)。示例2:XX区XX街道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行政用图)。1
23、3. 1.3信息要求14. 1.3.1居民用图信息要求灾害风险地图(居民用图)信息应包括:底图地理信息,包括行政区界、居民地、主要交通道路、桥梁、林地、主要河流、水库、湖泊、海;灾害风险信息,包括灾害风险类型、隐患点分布、风险等级或强度、影响区域范围、影响时间;防灾设施设备信息,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路径、消防和医疗设施(如AED)位置、学校及可辟为临时避难场所的公园、运动场等;其他相关信息,包括历史灾害情况、避险注意事项和其他社区认为有必要展示的信息(见附录E.1)o10.1.3.2行政用图信息要求灾害风险地图(行政用图)信息应包括: 底图地理信息,包括行政区界、居民地、社区工作站、林地、工
24、业园区、主要交通道路、桥梁、主要河流、水库、湖泊、海; 灾害风险信息,包括灾害风险类型、隐患点分布、风险等级或强度、影响区域范围、影响时间; 防灾保障信息,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路线、应急物资仓库位置、防灾有关机构或队伍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如社康中心、AED)位置、学校及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的公园、广场; 重点防护对象,包括生命线系统设施、排水防涝工程设施、在建工地、地下空间、脆弱性人员信息; 其他相关信息,包括历史灾害情况等(见附录E.2)。10.1.4地图布局10.1.4.1风险地图应标识内容清晰,可通过符号大小、颜色、文字标注等突出相关灾害风险点(区域)、防灾设施设备(工程)和重点防护对
25、象,文字或表格内容应简洁、准确、突出重点。10.1.4.2风险地图应明确标示地图名称、主图、图例、指北针、比例尺、制图单位、制图年月及其他相关信息。10.1.4.3地图名称应置于主图图框上方,上下、左右居正中。10.1.4.4图例应置于主图的右下角,布置顺序从左至右,自上而下依次为点状图例、线状图例、面状图例。10.1.4.5指北针应为黑白色,形态简明朴素,置于主图右上角,大小可根据图面尺寸确定。10.1.4.6比例尺应不低于1:100OOo10.1.4.7历史灾害信息、制图单位、制图年月等信息应以文字或表格方式表现,置于主图图框之下。10.1.5地图制作和张贴10.1.5.1风险地图制作应尺
26、寸合理便于观察,宜选用环保、耐用、阻燃等材料,无遗失、脱落,无破损、污损,呈现内容清晰。10. 1.5.2风险地图(民用图)应在居民主要集散通行的区域(文体中心、社区广场、公园、主要路口处等)广泛张贴。风险地图(行政用图)可张贴于社区工作站办公场所。10.2风险报告编制评估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 社区灾害情况概述,包括社区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历史灾害情况,现存灾害隐患情况等; 评估范围,包括评估范围的大小,划分依据等内容; 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措施;结论与建议; 附件,包括点位风险隐患清单、类别风险隐患清单、风险地图等。11成果应用11.1
27、 隐患排查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针对风险等级为“较高”级及以上的点位风险,每年开展至少5次自然灾害隐患排查。11.2 预案编制11.2.1 根据类别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社区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体系和构成。11.2.2 参考风险识别所得风险隐患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每年定期更新社区应急预案内容。11.3 应急演练11.3.1 根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社区灾害应急演练的演练情景,制定演练计划和方案。11.3.2 对于本辖区的类别风险等级为“较高”级及以上的灾害,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11.4 物资配备基于灾害风险等级,对于类别风险等级为“较高”级及以上的灾种,相应应急物资储备数量
28、应在社区应急物资配备标准值基础上增加0.5倍。11.5 宣教培训11.5.1根据类别风险评估结果,制作社区防灾减灾明白卡(见附录F),将风险等级为“较高”级及以上灾种的灾害特点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纳入社区居民宣传教育内容。11.5.2根据类别风险评估结果,制作社区防灾减灾联系卡(见附录G),将风险等级为“较高”级及以上灾种的灾害特点和防灾减灾措施纳入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培训内容。11.6信息化建设结合社区风险管控工作需要,将社区风险隐患清单、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地图等成果纳入社区应急管理系统,实现灾害风险动态管理,确保风险隐患点和灾害影响区域划定的准确性、风险级别可调整、可预警。附录A(资料性)自然灾
29、害风险评估范围示例A.1风险评估的主要灾害种类风险评估的主要灾害种类,及其二级灾种和范围见表A.1。表A.1风险评估的主要灾害种类灾害种类二级灾种范围洪涝灾害江河洪水、山洪、城镇内涝因降雨、溃坝(堤)、风暴潮等引发江河洪水、渍涝、山洪等,以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河流、湖泊等淡水资源总量减少,对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和损失的自然灾害。台风灾害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生成的气旋性涡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暴雨、风暴潮、巨浪等,以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风雹灾害大风、冰雹、龙
30、卷风、雷电强对流天气引起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以及由其引发次生灾害,对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低温冷冻灾害气温降低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绝收,或者因低温雨雪造成结冰凝冻,致使电网、交通、通信等设施设备损坏或者阻断,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造成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毁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对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31、缝、地面沉降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生命财产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海洋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者激烈变化,在海上或者海岸发生,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和草原上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草火燃烧现象。其他生物灾害等其他灾害A.2其他要求社区灾害风险评估范围需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普查中危险性等级“较高”及以上的灾害。附录B(资料性)主要识别单元和典型识别对象社区灾害风险识别的主要识别单元和典型识别对象见表B.1。表B.1主要识别单元和典型识别对象类别主要识别单元名称典型识别对象自然灾害隐患
32、区台风灾害隐患区、风雹灾害隐患区高空悬挂物、搁置物及附属物(如玻璃幕墙),户外广告牌,路灯、灯箱,道路护栏,临时搭盖(如简易工棚、雨棚),行道树,建筑工地的易飘物,防雷设备。洪涝灾害隐患区河道,涵洞,水库,地下空间,低洼地段,易涝区,危旧房屋(围墙),工地基坑,山洪沟。地震灾害隐患区抗震设防烈度低于7度的重点设防类建筑,包括但不限于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交通、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核心建筑,大型体育、文化娱乐、商业建筑,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地质灾害隐患区崩塌、滑坡隐患点,地面塌陷隐患点,泥石流隐患点海洋灾害隐患区海堤、海岸沙滩、沿海浴场,码头,海上作业平台。
33、森林火灾隐患区林地边缘可燃物、火源及边缘100米范围内建筑、人口和基础设施等。自然灾害的衍生灾害事故影响区工业园区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经营企业,其他高危行业企业。公共设施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和输油管线等。人员密集场所学校及培训机构、养老机构、医院、旅游景区、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交通枢纽。城中村、居民小区外接电线、居住区内公共设备设施。附录C(资料性)风险隐患清单示例C.1社区自然灾害点位风险隐患清单社区自然灾害点位风险隐患清单示例见表C.1。表C.1点位风险隐患清单示例序号隐患点名称隐患点类型具体地点隐患照片潜在风险可能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
34、损失防控措施负责人联系方式1XX地下车库易涝点XX社区XX路XX号漏电可能受影响面积m2,西至XX小区XX路XX号西侧、东至XX可能影响多少人,XX设施等管道清理张三IXX-XXXX-XXXX2345C. 2社区自然灾害类别风险隐患清单社区自然灾害类别风险隐患清单示例见表C.2。表C.2类别风险隐患清单示例序号灾害类型隐患点类型隐患点数量主要影响区域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防控措施1洪涝灾害易涝点XXXX社区XX路XX号漏电可能影响多少人,XX设施等定期巡查、排水管网清理2345附录D(资料性)事前、事后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D. 1事前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事前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见表
35、D.1。表D.1事前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序号分标评指评分标准543211自组织能力(1)有运行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机构;(2)有完善且运行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3)有完善的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预案演练(1)有运行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机构;(2)有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但实用性不够强;(3)有完善的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预案演练(1)有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机构;(2)有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但实用性不够强;(3)灾害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够全或预案演练不够(1)有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机构;(2)防灾减灾救灾制度不够完整,实用性较差;(3)灾害应急预案不完整,未开展预案演练,实用性较差(1)无
36、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机构;(2)防灾减灾救灾制度不够完整,实用性差;(3)无灾害应急预案或预案实用性非常差2监测预警能力(1)有运行有效的智能大喇叭系统、报警器;(2)预警信息转发率达100%。(1)有智能大喇叭系统、报警器,但部分设备日常管理不够到位;(2)预警信息转发率达100%。(1)智能大喇叭系统、报警器缺少其中一项设备或只其中一项可使用;(2)预警信息转发率达100%。(1)智能大喇叭系统、报警器缺其中一项设备,且日常管理不到位;(2)预警信息转发率未达100%o(1)无运行有效的智能大喇叭系统、报警器;(2)预警信息转发率未达100%o3隐患排查能力每年开展至少4次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并完
37、成整治每年开展至少4次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并部分隐患点未完成整治每年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次数不至J4次,部分隐患未完成整治每年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次数不到2次,大部分隐患未完成整治未自然灾害隐患排查D.2事后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事后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见表D.2o表D.2事后风险控制能力评分标准示例序号评分指标评分标准543211应急保障能力(1)有应急值守系统,必要时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2)应急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次,队伍装备齐全良好,队员每年参与培训次数不少于2次;(3)灾害信息员不少于2名,参加防灾减灾有关培训不少于2次;(4)社区有充足应急物资。(1)无应急值守系统或缺24小时值班安排
38、记录;(2)应急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次,队伍装备不足或保养不够到位,队员每年参与培训次数不足2次;(3)灾害信息员不少于2名,参加防灾减灾有关培训不足2次;(4)社区应急物资不足或日常管理不到位。以上4项中任意1项满足。(1)缺应急值守系统或24小时值班制度实施不到位;(2)应急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次,队伍装备不足或保养不够到位,队员每年参与培训次数不足2次;(3)灾害信息员不少于2名,参加防灾减灾有关培训不足2次;(4)社区应急物资不足或日常管理不到位。以上4项中任意2项满足。(1)缺应急值守系统或24小时值班制度实施不到位;(2)应急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次,队伍装备不足或保养不够到位,队
39、员每年参与培训次数不足2次;(3)灾害信息员不少于2名,参加防灾减灾有关培训不足2次;(4)社区应急物资不足或日常管理不到位。以上4项中任意3项满足。(1)缺应急值守系统,且24小时值班制度实施不到位;(2)应急队伍人数不足20人次,队伍装备不足或保养不够到位或队员未每年定期参与培训;(3)灾害信息员不足2名,或未参加防灾减灾有关培训;(4)社区应急物资不足或日常管理不到位。以上4项均满足。2转移安置能力(1)有符合要求的应急避难场所及标识标牌;(2)脆弱性人群清单管理到位;(3)有效使用防灾减灾明白卡和联系卡。(1)有符合要求的应急避难场所但标识标牌不足;(2)脆弱性人群清单更新不够及时;(
40、3)缺防灾减灾明白卡或联系卡;以上3项中任意1项满足。(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符合或缺标识标牌;(2)脆弱性人群清单不全且更新不及时;(3)缺防灾减灾明白卡和联系卡;以上3项中任意1项满足。(1)应急避难场所不符合要求;(2)脆弱性人群清单不全且更新不及时;(3)缺有效防灾减灾明白卡和联系卡;以上3项中任意2项满足。(1)无应急避难场所;(2)无脆弱性人群清单;(3)缺有效的防灾减灾明白卡和联系卡;以上3项均满足。3共治共享能力(1)有宣传场地,每年防灾减灾宣传至少4次;(2)与各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邻近社区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活动;(3)“应急第一响应人”和志愿者均不少于20人。(1
41、)有宣传场地,防灾减灾宣传不足4次;(2)与各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邻近社区未建立联动机制或未定期开展联合活动;(3)“应急第一响应人”或志愿者不足20人;以上3项中任意1项满足。(1)无宣传场地或防灾减灾宣传不足4;(2)与各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邻近社区未建立联动机制或未定期开展联合活动;(3)“应急第一响应人”或志愿者不足20人;以上3项中任意2项满足。(1)无宣传场地且防灾减灾宣传不足2次;(2)与各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邻近社区未建立联动机制且未开展联合活动;(3)“应急第一响应人”和志愿者均不足20人;以上3项中任意2项满足。(1)无宣传场地,未开展防灾减灾宣传;(2)与各行业部门
42、企事业单位、邻近社区未建立联动机制且未开展联合活动;(3)“应急第一响应人”和志愿者均不足20人;以上3项均满足。附录E(资料性)社区灾害风险地图(示例)E. 1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民用)示例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民用)示例见图E.1。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居民用图)地理要拿防灾保障杜IZ工作MMfr机曾,VMMu*$*灾皆战险历史真情点后潴点m*t三A洪清安善爨区应急毫难J宣内皮叁熊城断氏京外应!场Sfiiti所出A口券应备量ItfllIft历史灾2:1.菜隼8第a.X河jUR次生决堤,Ie亡XXA.忧亡XX人,倒房)同.财产投失XX万.2、MI年月H8.XX社区XX处发堡山体彻.死亡XX人
43、代亡XX人.房-XXPL财产失XX万.E.2社区灾害风险地图(行政用图)示例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行政用图)示例见图E.1。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行政用图)地理要素灾害风险10樽*防清iftK在工,应急避难M*内曲逆熔新因京外应翁烽斯S应蠢场所出入口京内应第CUi线XX社区工作站XX养老院XXX地铁站俚XX应急敕援队汗米XX消防站XX中心医院历史灾害情及二1、M年工月累日.X河XXJ8发生决堤.死亡XX人.伤亡XX人.胃产偿失XX万.2、某年某月某H,XX社区Xx北发立山体滑城,死亡XX人,惰亡XX人.MUIftBXXM.N产投关XX万.:I同博水域历史灾情点AH潸点纳届灾害降息点事同社区必畀洪涝哭骷炖腰黄,IMR国防灾保防我社区工作都专职消防队伍应一教队伍重点防护BAHIIAA图E.2XX社区灾害风险地图(行政用图)ZF例附录F(资料性)社区防灾减灾明白卡示例F.1XX社区防灾减灾明白卡正面XX社区防灾减灾明白卡正面示例见图F.1。XX社区防灾减灾明门卡灾害类型台风灾害、暴雨灾害主要m兆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手页警信号生效J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服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