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式过马路日本式过马路日本人的规则意识初到东京者,一定会惊讶于日本人走路的速度。无论早上还是傍晚,街上尽是疾步如飞的上班族。更让人惊讶的,则是日本人对交通规则近乎顽固的恪守。早就听说日本人守规矩,然而这次随团访日,在东京新宿驿附近的一个繁忙路口,红灯亮起没人越过半步、绿灯亮起人潮涌动的场面,还是让我无比震憾。在日本,即便是再窄的马路,不管有没有车辆通过,你都不可能找到一个闯红灯者。日本人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遵守交通规则。”一位日本友人这样回答。不过,我心中的疑问仍未消解。赴日本前,一位邻居曾说起这么一件事:他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幼儿园,路遇红灯停车等候时,车轮越
2、线了一点点,儿子非要他退回白线后面不可,一厘米也不准超出。小朋友的较真儿让我想到,我们在小时候也被一遍遍教育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长大后却会肆无忌惮地闯红灯?显然,闯红灯者缺少的并不是交通法规知识,而是规则意识,即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在日本,大家生活在一个遵守规则的环境里,人人都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交通规则被严格遵守,依次排队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垃圾分类得到近乎苛刻的执行记得2004年秋季,有一个叫香田证生的日本年轻人,不听政府劝告,执意来到战火中的伊拉克旅行,结果被恐怖分子绑架。虽然政府多方营救,香田最终还是被杀害。消息传到日本后,一些
3、日本人给香田的家人打电话,指责香田不守规矩,给政府添了麻烦。在舆论压力下,香田的家人不得不向政府和公众道歉。在恐怖分子公布的一段录像中,香田对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说:“对不起,小泉先生,我给您添麻烦了。”可见,在日本,一个人不守规矩,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东京的最后一晚,我来到涩谷驿旁边那个著名的十字路口。红灯变为绿灯的一瞬间,人群倏然启步,涌向马路对面。我也加入其中不是为了匆匆赶路,只是为了在杂沓的脚步声中享受一种美妙的体验,一种遵守规则的体验。从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谈起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玩圆卡”,谁先打、怎么打、能怎
4、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甚至发生意外伤害?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
5、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为什么要讲规则意识?生活
6、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课堂上,不专心听讲,随便说话,坐姿不正,举手姿势不正确;卫生间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浪费厕纸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
7、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动一动,长时间地背手坐直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这里的规则意识是与倡导学生个性自由相对应的,我们的课堂和活动追求的是动静结合,动静有序。无论在课堂上、校园里、餐厅内还是举行活动时,都要遵守规则,是在规则内的自由。怎样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制定规则,有“规”可循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好的共同的规则。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等,要组织
8、学生加强学习,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二是“班规”的制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班规的制定走“民主路线”。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针对班里的情况共同制定班级公约。二、严格约束,规范要求。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训练学生,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又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
9、声音响亮。三、强化训练,适当惩罚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确立强化训练点。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课堂上、不随便说话的规则,餐厅里排队领餐的规则,活动时按照先后顺序的规则等。在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虽然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采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益的。如对于不按规定打扫卫生的学生,可以在认识到错误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打扫卫生的工作;对于不爱护花草
10、树木的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其负责看护校园花草树木;对于不遵守公共卫生的,可以让其清理和保护公共卫生等。对于违反了班规的同学进行扣分等,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要为自己做过的错事承担相应的责任。四、防范“第一次”,杜绝“侥幸心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定要注意对“第一次的”防范与教育。显然,许多不遵守规则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第一次迟到、第一次不交作业,第一次一个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最终可能会轻视社会中的一切规则,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在制定一系列规则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不能仅仅只将规则写在低上,挂在墙上。由于大多数违反规则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学生会常常对自己违
11、反规则找出理由或借口。如我今天在马路上靠右行,并没有发生事故;某同学在楼道内打闹并没有造成伤害等,所以我也可以这样去做,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使其明白,一次不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付出严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侥幸心理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最大敌人。还有,学生有时不明白一次与多次、一人与多人、量变与质变的的关系。如不让踩草坪,我怎么踩了一下,草并没有死;不让奔跑,某同学奔跑了一次也没有发生意外等。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多人踩草,多人奔跑,人人都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后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五、家校联系,我们做榜样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一个能够积极强化学生行为的环境。校园硬件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有助润物无声的帮助学生内化规则意识。所以教师要首先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做好,带动全校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家里和社会上,家长就是学生的表率。我们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家长就不能闯红灯;我们要求孩子尊老爱幼,家长就应该首先做到,做给孩子看;我们要求孩子不打电脑游戏,你自己就得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却做不到,甚至是在破坏规则,那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