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分析摘要:文章结合山区的具体特征,采用经验总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山区城市道路设计与规划的衔接、山区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低影响”设计、道路与市政管线的统筹设计、桥涵标准的选取、交叉口的竖向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东黄山谭家桥国际小镇和承德临空经济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为例,总结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以期对类似工作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关键词: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1引言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是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关于山区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研究还较少。本文以
2、东黄山谭家桥国际小镇和承德临空经济区市政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为例,总结了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以期对类似工作提供技术参考。2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要点2.1山区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布局。许多山区和丘陵地形起伏大,道路选线时为了减少纵坡,常常沿山麓和河岸布置便形成了自由式的干路网格局【1】。山区城市道路网可以采用“大自由、小规整”的总体布局,即以城市干路网结合地形地貌为主,在地势平缓、起伏较小的地区,则尽量使道路网规则平整,便于地块开发。自由式的路网优点在于充分地结合了城市的自然地形,最大限度的保护山区环境不被破坏,同时节约道路工程费用。道路网规模指标对指导城市道路网规划、进行城市道路建设水平评价具有重要
3、作用,道路网包括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干道密度等。山区城市道路应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合理确定道路宽度、路网布局、街区尺度、用地强度等指标,在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推荐值的基础上适当放宽道路网规模指标。东黄山谭家桥国际小镇(图1)位于群山环抱的山间谷地,紧邻黄山脚下。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道路网规划采用“大自由、小规整”的布局原则,依据地形地貌,规划构建“一轻轨、两高速、多放射”的对外交通骨架,镇区内部规划主、次、支道路网密度分别为3.35km/km2、2.76km/km2、5.59km/km2,相比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推荐值的路网密度指标有
4、所放宽,而是通过增加公共交通供给,规划客运中心站、集散中心等,合理引导过境交通及旅游交通,改善出行环境。2.2重视截洪沟、泄洪沟等防洪设施。山区洪水具有汇流时间快、洪峰形成时间短、流量大、冲击力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截洪沟、泄洪沟等防洪设施是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截洪沟一般设置在山坡上,基本都在规划用地范围以外,所以在规划阶段往往容易被忽略。例如承德临空经济区项目坐落于承德市普宁机场附近的潜山区,基地位于东西走向的沟谷地带,北侧为山地,南侧为区域防洪旱河,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山区雨水汇入旱河后排走。起步区规划地块位于北侧山体与旱河之间相对平坦地带,北侧山地现状共有三个自然冲沟,其中
5、两个冲沟汇水面积较大,一个汇水面积较小,高程分析如图2所示。项目在规划过程中并未考虑自然冲沟的泄洪通道以及北侧截洪等设施,北侧山地洪水需经过项目地块才能汇入旱河。虽然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增设了截洪沟、泄洪沟等防洪设施,并进行了防洪评价,遗憾的是基地改变了冲沟的自然形态,未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3道路交叉口纵坡不宜过大。道路网竖向规划是对规划区域,按其自然地形、地质条件、排水要求、平面规划布局等所作的垂直方向的高程规划,以便在尽量减少破坏现状环境的前提下满足日后地块开发建设的需求,使其同时满足使用、经济、安全和景观方面的要求【2】。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对竖向规划方面的内容提及很少
6、指导性不强。目前路网竖向规划中普遍缺乏对交叉口范围纵段面的关注,特别是山区城市道路,地形起伏较大,相交道路在交叉口标高衔接多存在纵坡突破规范的情况,为后期道路设计及运营带来很大困难,不利于行车安全。3山区城市道路设计要点4山区交叉口的竖向设计5公路与城市道路线形的衔接过渡由于公路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技术指标主要考虑汽车的荷载及动力特性,是一种“以车为本”设计理念。城市道路其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强调人的安全舒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城市边缘区域,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衔接路段,往往会存在城市道路规范与公路规范的选取问题。例如东黄山谭家桥镇谭家桥南路工程,规划的城市道路与
7、公路的分界正好位于S形曲线路段,圆曲线半径分别为410m和380m,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设计速度40km/h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为300m,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设计速度40km/h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为600m。此段城市道路范围两侧为山林用地及绿地,并且无相交路口,此段交通特性更趋近于公路,设置曲线超高有利于行车安全,因此,此段城市范围路线参照公路规范也设置了曲线超高。在公路与城市道路线形的衔接设计中,应该从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的功能定位、交通组成、服务对象等因素,确定路线的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纵坡等技术指标,做好线形指标的衔接和过渡,避
8、免一刀切的硬套相关规范。6结语山区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人员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地貌改变,减少水土流失,合理的节约工程投资。文章结合东黄山谭家桥国际小镇和承德临空经济区市政道路工程等工程经验,总结归纳山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结论主要如下: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需要一个动态协调统一的过程,才能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衔接,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山区城市道路网可以采用“大自由、小规整”的总体布局,即城市干路网以结合地形地貌为主,在地势平缓、起伏较小的地区,则尽量
9、使道路网规则平整,便于地块开发。最大限度的保护山区环境不被破坏,同时节约道路工程费用。重视截洪沟、泄洪沟等防洪设施的布置,路网竖向规划需考虑道路交叉口纵坡不宜过大,避免后期设计无法弥补的缺陷。提出“低影响”的设计理念,力求设计与自然的融合,降低道路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道路工程与市政管线工程的统筹设计角度出发,论证了边坡排水与市政雨水管线的结合、横断面设计时综合考虑地下管线布设,降低工程投资。由于缺乏相关规范指导或规范标准的差异性,山区城镇范围的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功能、竖向限制条件、所跨河流受灾后的影响程度以及受灾害后是否有替代路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交通流线,减少大坡度交叉口的冲突点、设置减速交通标志标线等方式提高大坡度交叉口的安全性。从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的功能定位、交通组成、服务对象等因素,确定路线的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纵坡等技术指标,做好线形指标的衔接和过渡。参考文献【3】JTG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4】CJJ11-20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5】JTG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6】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