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644316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5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初中物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1 如图所示,重力为G 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 点,在其下端施一始终垂直于棒的拉力F,让棒缓慢转到图中间虚线所示位置,在转动的过程中()A动力臂逐渐变大B阻力臂逐渐变大C动力 F 保持不变D动力 F 逐渐减小【答案】 B【解析】【分析】先确定阻力臂、动力臂的变化,然后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分析动力的变化。【详解】A由图示可知,木棒是一个杠杆,力F 是动力,力F 始终垂直与木棒,则木棒的长度是动力臂,木棒长度保持不变,动力臂保持不变,故A 不符合题意;B木棒的重力是阻力,阻力大小不变,木棒在竖直位置时,重力的力臂为0,转过 角后,重

2、力力臂(阻力臂)逐渐增大,故B 符合题意;CD已知 G、 L 保持不变, LG 逐渐变大,由杠杆平衡条件有GLG=FL动力 F 逐渐增大,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会熟练应用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2 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OA上悬挂着一重物GO为支点,在A端用力使杠杆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杠杆一定是省力杠杆B沿竖直向上方向用力最小C沿杆 OA 方向用力也可以使杠杆平衡D此杠杆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因为无法确定动力臂的大小,所以无法确定是哪种杠杆,故A 错误;B沿垂直

3、杠杆向上的方向用力,动力臂最大,动力最小,最省力,故B 错误;C沿OA 方向动力臂是零,杠杆无法平衡,故C 错误。D因为杠杆的动力臂无法确定,所以它可能是省力杠杆,也可能是费力杠杆,故D 正确。故选D。3 如图所示,将重150N的甲物体用细绳挂在轻质杠杆的A 端,杠杆的B 端悬挂乙物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乙物体所受重力为30N,AO : OB1:3,甲物体的底面积为 0.2m 2, g 取10N/k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体对杠杆的拉力为 10NB杠杆对甲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为60NC甲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750PaD水平地面对甲物体的支持力为60N【答案】 D【解析】【分析】

4、【详解】对物体甲受力分析,甲受到重力、地面给甲的支持力、杠杆施加的拉力的作用,其中杠杆施加的拉力与甲对杠杆的拉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地面给甲的支持力和甲给地面的压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AB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A 端受到物体的拉力与OA 的乘积等于乙给B 端的拉力与OB 的乘积相等,则有G乙OB390NFA30NOA1即甲对杠杆的拉力为90N,杠杆施加的拉力与甲对杠杆的拉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B 项错误;CD甲给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给甲的支持力为F压F支G甲FA150N90N60N则甲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F压60N300Pap甲0.2m2S甲故 C 项错误, D 项正确。故选 D。4 如图甲是制

5、作面团的情景,把竹竿的一端固定在绳扣中,人骑在另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大小为 F 的力,面团被不断挤压后变得更有韧性,图乙为压面团原理图关于压面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面团对杆的作用力方向向下B面团对杆的作用力大小等于FC面团被压扁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D A 点向下移动的距离小于B 点向下移动的距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杆对面团的作用力向下,面团对杆的作用力向上,故A 错误;B由于面团B 点到支点C 的距离小于团对杆的作用力大于F,故 B 错误;A 点到C 的距离,根据杠杆定律F1L1=F2L2,可知面C面团被压扁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故C 正确;D C 为支点,A 点向下移

6、动的距离大于B 点向下移动的距离,故D 错误;故选C。5 如图,一个长方体木箱,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其高度为 H、正方形底面的边长为重为 G。想把这个木推倒(木箱较重,不会移动),在其中部的中心最初施加一个水平推力大小是( )L、AGHL2BGHLCHLGDGLH【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图示可知,把这个木箱推倒,它右下端与地面的接触点是支点,当小孩水平推木箱时,力臂为H,阻力为木箱的重力,阻力臂为L,如图所示:2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LHG=F22GLF=H故选 D。6 要使图中的杠杆平衡,分别用FA、 FB、 FC 的拉力,这三个力的关系应是A FA FB FCB FA FB

7、FCC FAFC FBD FA=FB=FC【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分别从支点向三条作用线做垂线,作出三个力的力臂,如图;从图可知,三个方向施力, F B 的力臂 L OB 最长,其次是 L OC 、 L OA ,而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由杠杆平衡条件 F1 L1 F2 L2 可知,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三个方向施力大小:F A F C F B 故选 C7 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在力F 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平衡,现保持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弹簧测力计绕B 点从 a 转动到 b 的过程中,拉力F 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是()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C一直不变【答案】

8、CD先变小后变大【解析】【分析】【详解】将测力计绕B 点从a 位置转动到b 位置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 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由于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所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 F 与其力臂的乘积也是不变的。故选 C。8 如图所示装置,杆的两端A、B 离支点 O 的距离之比 OA : OB1: 2 , A 端接一重为 GA的物体, B 端连一滑轮,滑轮上挂有另一重为GB 的物体。现杠杆保持平衡,若不计滑轮重力,则 GA 与 GB 之比应是()A1 4B 12C 1 1D 2 1【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GA OAF OB即F GA OA

9、 OB因OA : OB1: 2所以F 1 GA2由图和动滑轮的特点可知F 1 GB2故GA1:1GB故选 C。9 按如下原理制作一杆可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秤,称为密度秤,其外形和普通的杆秤差不多,装秤钩的地方吊着体积为1cm 3 的较重的合金块,杆上有表示液体密度数值的刻度,当秤砣放在 Q 点处时秤杆恰好平衡,如图所示。当合金块完全浸没在待测密度的液体中时,移动秤砣的悬挂点,直至秤杆恰好重新平衡,便可直接在杆秤上读出液体的密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密度秤的零点刻度在Q 点B密度秤的刻度都在Q 点的左侧C密度秤的刻度都在Q 点的右侧D秤杆上密度读数较大的刻度在较小的刻度的左边【答案】 C【解析

10、】【分析】【详解】A合金块没有浸入液体时,液体的密度应为零,所以秤的零刻度应该在Q 处;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C若秤砣由Q 向右移动,它的力臂变长,则左边合金块拉秤杆的力应增大,但合金块受到的浮力不可能竖直向下,所以零点的右边应该是没有刻度的,其刻度都在Q 点的左侧。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 错误,符合题意;D秤砣的质量不变,由 Q 向左移动时,它的力臂变短,则左边合金块拉秤杆的力减小,说明合金块受到的浮力增大,而合金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大,所以刻度应逐渐变大,即秤杆上较大的刻度在较小的刻度的左边;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10 能使杠杆 OA 水平平衡的最

11、小力的方向为()A ABB ACC ADD AE【答案】 A【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F L,在杠杆中的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要使所用的122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由此分析解答【详解】由图知, O为支点,动力作用在A 点,连接OA就是最长的动力臂,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要使杠杆平衡动力方向应向上,所以最小力方向为AB故选 A【点睛】在通常情况下,要使所用的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连接杠杆中支点和动力作用点这两点所得到的线段就是最长力臂11 如图所示,在调节平衡后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两侧钩码下方各增加一个与原来规格相同的钩码,则

12、()A左端下降B右端下降C仍然平衡D无法判断【答案】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杠杆的平衡原理。【详解】杠杆的平衡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图中,设一个钩码的重为G,杠杆每一小格的长度为L,则有 G?4L=2G?2L,若两侧钩码下方各增加一个与原来规格相同的钩码,则杠杆的左边变成2G?4L=8GL,右边变成3G?2L=6GL,此时 8GL6GL,所以左端下降,故A 符合题意, 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 A。12 如图所示,在轻质杠杆AB 两端各挂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甲、乙,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将甲、乙切去等体积的一小块,杠杆右端向下倾斜B分别将甲、乙切去等体积

13、的一小块,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C分别将甲、乙切去等质量的一小块,杠杆左端向下倾斜D分别将甲、乙切去等质量的一小块,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答案】 B【解析】【分析】动态杠杆相关判断。【详解】AB因为为杠杆平衡,所以G甲OAG乙OB ,即甲VgOA乙VgOB ,所以甲 OA乙OB 。若分别将甲、乙切去等体积的一小块,则:左边 = G甲G切甲OAG甲OA甲VgOA ,右边G乙G切乙OBG乙OB乙VgOB ,左边等于右边,杠杆仍保持水平平衡,故A 错误, B 正确;CD若分别将两物体切去等质量(即等重G )的一小块,则:左边G甲GOA G甲OA GOA ,右边 = G乙GOB G乙 OB GOB ,因

14、 OAOB ,则左边小于右边,则杠杆右端向下倾斜,故CD错误。【点睛】较难题 . 失分原因是:(1)没有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出甲OA乙OB 的等量关系;( 2)将“切去等体积”、“切去等质量”代入杠杆平衡条件后,两边力和力臂的关系确定错误;( 3)忽略了左右两侧的力臂不同,在分析杠杆平衡时判断猎误。13 如图所示,直径为50cm 的半球形碗固定在水平面上,碗的端口水平。一根密度分布均匀,长度为60cm 的光滑杆ABC搁置在半球碗上,碗的厚度不计,平衡时杆受到的重力与杆在 B 点受到的弹力大小之比为()A5 : 3B 6 : 5C 3 :2D 4 :3【答案】 A【解析】【详解】以 AC棒为研究对象

15、受力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得:OABOBABAD设杆在 B 点受到的弹力为N,根据力矩平衡可得:NLABGLAD则:N25cos2G30cos解得:G 5 N 3故 A 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14 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铁棒AB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小明用力F 将铁棒从水平地面拉至竖直立起此过程中,力F 作用在 B 端且始终与铁棒垂直,则力F 将()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保持不变D先变小后变大【答案】 B【解析】【详解】如下图所示: 在抬起的过程中,阻力F2 不变, F与铁棒始终垂直,所以动力臂l1 不变,由于铁棒的位置的变化,导致了阻力F2的阻力臂 l2在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16、:Fl =F l可知, l1、 F 都不变,l变小,所以 F 也在变小。 故选 B。12 22215 如图所示为建筑工地上常用的吊装工具,物体是重5000N 的配重,杠杆AB 的支点为 O,已知长度OA OB=1 2,滑轮下面挂有建筑材料P,每个滑轮重100N,工人体重为700N,杠杆与绳的自重、滑轮组摩擦均不计。当工人用300N 的力竖直向下以1m/s 的速度匀速拉动绳子时()A建筑材料P 上升的速度为3m/sB物体 M 对地面的压力为5000NC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400ND建筑材料P 的重力为 600N【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物重由2 段绳子承担,建筑材料P 上升的速度v=

17、1 v 绳= 1 1m/s=0.5m/s22故 A 错误;B定滑轮受向下的重力、 3 段绳子向下的拉力、杠杆对定滑轮向上的拉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 A =3F+G 定 =3 300N+100N=1000N杠杆对定滑轮的拉力和定滑轮对杠杆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即FA= F A=1000N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AOA=FB OB,且 OA:OB=1:2,所以OAOA=500NFB=FA=1000NOB2OA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杠杆对物体M 的拉力等于物体M 对杠杆的拉力,即F B =FB=500N物体 M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则物体M 受到的

18、支持力为FM 支持 =GM - F B =5000N-500N=4500N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M 对地面的压力FM 压 =FM 支持 =4500N故 B 错误;C当工人用300N 的力竖直向下拉绳子时,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绳子对工人会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其大小也为300N,此时人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拉力F、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支 ,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F 支=G,则F 支 =G-F=700N-300N=400N因为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工人对地面的压力F 压=F 支 =400N故 C 正确;D由图可知 n=2,且滑轮组摩擦

19、均不计,由1P 重F= (G+G 动 )可得,建筑材料2G=2F- G 动=2300N-100N=500N故 D 错误。故选 C。16 如图,轻质杠杆可绕 O 点转动(不计摩擦)A 处挂着一重为 80N、底面积为 500cm 2的物体 G在 B 点施加一个垂直于杆的动力F 使杠杆水平平衡,且物体G 对地面的压强为1000Pa, OB=3OA则 B 点的拉力 F 的大小为A50NB 30NC 10ND 90N【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地面对物体G 的支持力F支F压ps1000Pa 0.05m250N物体 G 对杠杆的拉力FAGF支80N50N30N已知OB=3OA,由杠杆平衡的条件FO

20、BFAOA 可得:FA OA1F=30N=10N OB3故选 C17 有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木棒,用绳子拴住木棒的O 点,将它悬挂起来,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把木棒从绳子悬挂处锯开,则被锯开的木棒()A粗细两端质量一样B粗端质量较大C细端质量较大D无法判定【答案】B【解析】【详解】如图 1,设 O 点到粗端的距离为 L,在O 点左侧对称地割取长也为L 的一段(图 1)。现再次利用对称割法,在O 点右侧割取与O 点左侧所割等大的一部分(图2 虚线部分),将两次所割取的部分(各自重力显然是相等的)取走,则原木棒只剩下图2 所示部分。设左端剩下的重力为G 左 ,力臂为l 左,右端剩下的重力为

21、G 右 ,力臂为 l 右 ,由杠杆平衡条件有:G 左 l 左G 右 l 右 ,很明显 l 左l 右 ,故有 G 左G 右, 再加上被取走的部分,仍有左端的重力小于右端重力,即粗端重力大,质量大。故选 B 。18 在一个长 3 米的跷跷板(支点在木板中点)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木箱,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m1=30kg, m2=20kg,为了使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以下做法可行的是()A把 m1 向右移动0.5 米B把 m2 向左移动0.5 米C把 m1 向右移动0.2 米D把 m2 向左移动0.3 米【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跷跷板的支点在木板中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木板左边受到的压力比右边

22、大,为了使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将 m1 向右移,则 m2 的力臂不变为 1.5m,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m1 gl1m2 gl 2代入数据可得m1 向右移后的力臂m2 gl 220kg 1.5ml11mm1g30kgm1 的力臂由1.5m 变为 1m,为了使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把m1 向右移动 0.5 米,所以BCD项错误, A 项正确。故选 A。19 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A F1 F2,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B F1=F2,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 倍C F1 F2,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短D F1F2,因为乙方

23、法的动力臂长【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由图示可知,无论用哪种方法来抬,动力臂总是阻力臂的二倍,所用的力总等于阻力的二分之一,由于阻力就是重力,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动力的大小也是不变的,故应选B。20 如图杠杆 AOB 用细线悬挂起来,分别在A 、B 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为 m1 、 m2 的重物时,杠杆平衡,此时AO 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 BO ,不计杠杆重力,则 m1 、 m2 的关系为A m1m2B m1 m2C m1m2D无法判断【答案】 C【解析】【详解】杠杆示意图如下: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 L2 可知,G1L1G2 L2m1gL1m2 gL2即 m1 L1m2 L

24、2因为力与相应的力臂成反比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力臂L1 L2 ,所以物体的重力G1 G2 ,即 m1 m2 ,故选 C。二、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问题21 如图所示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 a 到 b 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B在 b 到 c 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C在 c 到 d 的过程中,没有力对铅球做功D在 a 到 d 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图中从 a 到 b 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施加了力,铅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故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A 说法正确;从b 到 c 过程中,铅球虽然运动了一段距离

25、,但运动员对铅球没有施加力的作用,故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B 说法正确;从c 到 d 的过程中,铅球受到重力的作用,铅球在重力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故重力对铅球做功,C 说法错误;从a到 d 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方向随时改变,故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D 说法正确;答案选 C2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它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已经

26、不存在了,推力对它没有做功,A 错误;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的拉力是竖直向上的,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即水桶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那么手的拉力对水桶没有做功,B错误;C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是向上的,水桶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 C 正确;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汽车在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那么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没有做功,D 错误。故选 C。23 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20N 的物体在2s 内匀速提升2m,拉力 F 等于 12N。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拉力所做的有用功为40JB拉力所做的总功为4

27、8JC拉力 F 的功率大小为20W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3.3%【答案】 C【解析】【详解】A根据公式可得W有用Gh20N2m40J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s2h22m4m根据公式可得W总Fs12N4m48J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拉力的功率W总48J =24WPt2s故 C 错误,符合题意;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W有100%40J 100% 83.3%W总48J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24 2019 年 5 月 17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5 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载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增大B运载火

28、箭加速升空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北斗卫星绕轨道运行时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D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能变小,机械能守恒【答案】 A【解析】【分析】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在太空中,卫星绕地球运动时,没有阻力作用,没有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守恒。【详解】A火箭上升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故意;A 错误,符合题B火箭升空时向后喷出高温气体给空气一个向后的力,空气给火箭以反作用力,是利用了物

29、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火箭入轨后做圆周运动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故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合题意;C 正确,不符D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速度减小,高度增加,所以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北斗卫星在地球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所以机械能守恒,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25 立定纵跳摸高是中学生常见的运动项目,起跳前先屈膝下蹲,然后脚掌用力蹬地,伸展身体,两臂上挥,竖直向上跳起至最高点,小刚同学在一次立定纵跳摸高中消耗的能量约为( )2345A3 10JB 3 10JC 3 10JD 3 10J【答案】 A【解析】【分析】【

30、详解】中学生重力的平均值约600N,当起跳后重心升高的高度为: h=0.5m;在起跳时所消耗的能量用来增加了同学的重力势能了,所以当该同学跳起后增加的重力势能最大值是:2E=W=Gh=600N 0.5m=300J=3 J,10故 A 正确, BCD错误;应选 A26 如图所示,小球以速度v 从 A 沿弯曲轨道滑下,并最终刚好到达等高的C 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最终到达了与A 等高的 C 点,所以小球机械能守恒B小球在B 点的机械能最大C小球从B 到 C 的过程只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小球从A 到 C 的整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克服摩擦力做功【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

31、B小球以速度 v 从高的 C 点, C 点速度为A 沿弯曲轨道滑下,在0,只有重力势能,A 点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并最终刚好到达等A、 C 两点的重力势能相等,但A 点的机械能大于 B 点的机械能,说整个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在减小,所以A 点的机械能最大,故AB 错误;C小球从B 到 C 的过程中先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C错误;D A、 C 两点的重力势能相等,整个过程动能减小为0,用来克服摩擦力做功,故D 正确。故选 D。27 小美用20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她对足球做的功是()A3000JB15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无法确定做功多少【答案】D【

32、解析】【分析】【详解】题中只告诉了该同学对足球的作用力大小为200N,而没有说明足球在该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 15m 是足球离开脚后运动的距离),她对足球做了功,但无法准确求出她对球所做的功,故A、 B、 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28 如图是滑雪运动员收起雪杖后从高处滑下的情景,对此过程A运动员下滑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也增大B运动员下滑过程中,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C运动员的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D运动员弓着腰,是为了通过降低重心来增大惯性【答案】 C【解析】【详解】A运动员下滑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越来越大,高度不断变小,所以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故 A 错误;B运动员下滑过程中,由于要克服摩擦做功,有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所以动能的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故 B 错误;C运动员下滑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所以,运动员的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 C 正确;D运动员弓着腰,是通过降低重心来增加稳度,不能改变惯性的大小,故D 错误。故选 C。29 如图所示,粗糙的弧形轨道竖直固定于水平面上,小球由A 点以速度v 沿轨道滚下,经过另一侧高点B 后到达最高点C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小球在 A、 B、 C 三点的速度大小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