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微课设计.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7085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见微课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所见微课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所见微课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所见微课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所见微课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所见”微课教学设计第五师八十九团小学 高霞 小学语文所见古诗朗读指导本微课名称 所见知识点描述 学科: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材:人教版 章节:第四单元页码: 知识点来源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能熟练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类型讲授型 问答型 启发型 讨论型 演示型 联系型 实验型 表演型 自主学习型 合作学习型 探究学习型 其他适用对象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40分以下 40-60分 60-80分80-100分 100-120分 120-150分教师:班主任 幼儿教师 普通任课教师 其他其他:软件技术 生活经验 家教 其他设计思路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正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教学过程内 容画面时间片头(20秒以内)1、同学们我们来赛一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同学们都像小诗人一样学会了这么多古诗呀。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位清代的大诗人,名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笔把所看见的、听见的写进了诗中,名为所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第1至1张PPT10秒以内正文讲解(4分40秒左右)第一节内容创设情境: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

3、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板书)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第2至3张PPT30秒三:理解诗意(一) 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1.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师: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

4、师:范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第3至3张PPT5分钟第三节内容: “吟”趣1、吟动静,吟出对比。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

5、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第4至4张PPT10秒第四节内容:课外延伸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第5至5张PPT5秒结尾(20秒以内)(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

6、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第6至6张PPT10秒以内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

8、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但在诗的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

9、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的所见第二课时。所 见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黄”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课前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 课前导入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来赛一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同学们都像小诗人一样学会了这么多古诗呀。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位清代的大诗人,名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

10、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提起笔把所看见的、听见的写进了诗中,名为所见。(课件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并注音) 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古诗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

11、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板书)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蝉:虫+单,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播放蝉的图片和叫声)在夏天,蝉常常趴在树干上,“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所以,它又叫“知了”。农村的孩子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林樾”:谁来读读这个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大

12、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出示图片)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就是林樾。(再读)5,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走近牧童,一块去感受他的生活。三:理解诗意(一) 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1)、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生:自在、惬意)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生: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

13、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对应的是诗中的哪句话(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生:(响亮)师: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这就是歌声振林樾齐读,师:范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二)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

14、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

15、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吟”趣1、吟动静,吟出对比。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2吟假想,吟出创意。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

16、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六:板书: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 蝉 黄牛教学分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

17、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18、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但在诗的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