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784533 上传时间:2021-0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材内容:山中访友集体备课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课时:1课时张德文 毕海剑单位:大木厂镇板桥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教学目标1、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

2、、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如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做读书笔记等。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特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也试着用一些方法去改变现状,情况已经有所好转。现在我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本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浓厚的感情,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2、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3、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通过探访“

3、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4、按照自己的意图引导学生,对话的朗读未能体现由扶到放。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浓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问:同学们,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揭示课题(板书题目、作者)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全文。提示: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3、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一)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

4、高望重”的?(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二)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假如你是某一景物,面对来来往往不同身份、不同特点的游人,面对游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神态,以及他们在你身边的不同表现,你想跟友人说说心里话吗?参与教师谈话,了解本节课的目的抽学生试读本课生字词。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认真听老师范读全文,思考课后作业一。用“我喜欢因为”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分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自由发言:作者将大自然人性化了,使文章像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品析本文精巧的构思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注意写作中学习文章题目的命名。渗入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七、板书设计山中访友为什么?是谁?怎样拜访?人景合一 情谊深厚比喻、拟人、排比、想象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