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784609 上传时间:2021-0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话式教学往往存在于阅读教学中,其最本质的方式就是提问。一节课由若干问题组成,问题解决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会讲,还在于会问。怎样提问?下面就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法作一些探讨。一、温故比较式提问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就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一切的。”黑与白比较,黑更黑,白更白。深灰与浅灰比较,能让人了解灰色调之间也有差异。比较,能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明晰。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温故比较式提问,就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其中相似或迥然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设计出“何同”

2、“何异”式的问题。温故比较式提问,兼容“温故”、“比较”的优点,学生在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回答中,使他们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由此及彼,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系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形成知识迁移,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时,可联系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设计出这样的问题:一篇是描写文坛泰斗托尔斯泰,一篇是刻画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样是写人,在人物描写上有何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两文的比较阅读、回味咀嚼中,分析、总结出:两文都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特征,运用比喻、夸张、反衬的手法;都写了伟人普通甚至带有缺陷的一面,又突出了伟人战胜人生苦难,震撼人心的不寻常的一面。在温故比较中,学

3、生领悟了写伟人的旨要,并构建了以丑写美的新知识。上八年级下册的马说一文时,引导学生探究千里马遭埋没的原因,可联系七年级下册的伤仲永中方仲永才能枯竭的原因,启发思考:总结成败经验教训时,可从哪些方面查找原因?在对两篇文章比较探究中,学生发现了规律:环境、社会等外在因素和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都不可忽视。在温故比较中,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使他们学会从多维角度认识事物。七年级上册的绿色蝈蝈,七年级下册的珍珠鸟都是动物篇,学习珍珠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异同?”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引导学生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进行比较阅读,对两首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比较。温故比较中,学

4、生形成了文章体裁知识,并构建新认知:情感真挚是为文做人永恒的生命。其实,每一套教材都有一套编写体系,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细心比较,就会设计出许多温故比较式的问题来,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二、提纲挈领式提问提纲挈领式提问旨在对课文全局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纲要性的,能引发学生对文章整体阅读、思考、品析的主干问题,如釜底抽薪。学生在对主干问题的讨论、交流、评价中解决了许多枝叶性的问题。以简驭繁,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口技时,我抛出一个主问题:“课文自始至终围绕哪一个字来写?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这是个纲要性极强的问题,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深入阅读文章,与文本进

5、行一次彻底性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融入文本,交流、明确:“善”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地模拟出两个场景,一见其“善”;观众“微笑默叹”到“两股战战”以假乱真的情绪变化,二见其“善”;道具简简单单,三见其“善”。在对这个主问题的突破中,攻克了课文诸如场面描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描写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问题。教学社戏时,可提纲挈领这样提问:“平桥村是极其偏僻的地方,可在我是乐土,乐在哪里?”这是个思考空间极大的探究题。学生在反复阅读、玩味中,探索出了答案:、看戏之乐;、偷豆之乐;、沉浸于江南优美夜景之乐;、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其乐融融之乐师生在对这一主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对话中,引出并

6、解决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写景、涵咏品读等一系列很厚重的问题。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童话的故事情节。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几个字上。然后我引导学生先利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老师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立即发现“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接着再使用检验法把剩下的“骗、装、新、心”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通过检校,剩下“骗”和“心”用在哪个人物身上

7、都说得通。最后,使用比较法,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骗”。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也理清了故事的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体悟了童话的主题思想,可谓一举多得。提纲挈领式提问,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这类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带领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课文各个角落,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抵十问”的艺术效果,而且能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避免语文课堂肢解课文的教学倾向。三、发散升华式提问发散升华式提问,是以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内容切入,引申出对其他相关联有深度的问题的思考。这类提问,可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他们多维度解读文本,加深对文章内涵

8、的理解。如教紫藤萝瀑布时,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看花”中量词运用有何特点?、“忆花”中“试探”一词让人产生怎样的联想?学生在对文本阅读、感知、品味的基础上,形成较深刻的见解:、“看花”中量词“片”“树”“串”“穗”的变化运用,正体现了写景的层次之美。、“忆花”中“试探”一词让人浮想联翩:花之“试探”让人联想到人们提心吊胆的生活状况,由此不难窥视当时是何等的政治局面。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解决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层面。教一面时,在学习三次人物外貌描写之后,我顺势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为什么要突出一个瘦字?”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中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

9、低了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难度。又如教风筝时,我以“精神的虐杀”为基点,发散引申出一系列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人到中年的“我”称这一幕为“精神的虐杀”?、作为“精神的被虐杀者”,“我”的兄弟在事中事后反应如何?由于采用了“发散升华式”问题设计,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了风筝一文的诸多要义,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我们在教学其他头绪纷繁的作品,也可有意识运用这种发散升华式设疑,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文章梳理清晰。四、话题式提问话题式提问是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有深度、有价值,能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课堂教学中,以话题为教学的抓手,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教

10、学孔乙己时,我这样设置话题:“请自读课文,围绕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偷这两个话题发表看法。”师生围绕这两个话题交流、对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羚羊木雕时,我设置这样一个话题:“阅读课文,请以是一个的人,因为这一句式,说一段话。”教学时,严格要求学生潜心阅读课文,对话题深思熟虑后,再组织师生、生生对话,课堂活动生动热烈。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设置了下列话题,让学生自选话题,发表见解:、美丽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胡杨悲剧;、梦回仙湖;、课文中的忧患意识;、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话题设计别出心裁,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李卫东老师教学沁园春 雪一课,讲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

11、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今朝的风流人物到底指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李老师及时地揭示了写作背景,并谈了自己的个人见解,也给出佐证。在这样民主、自由而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全体学生。一节课围绕一两个话题对课文进行品读,教师带领学生读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然后师生交流、评价,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也打破了语文课堂“代阅读”“零阅读”的尴尬局面,开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提问设计,类型还有很多。其关键是应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删繁就简地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难易适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提问时注意“坡度”,层层铺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的瞬息变化,适时调控,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