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号何世明案例分析《认识时分》.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14888 上传时间:2021-01-1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8号何世明案例分析《认识时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38号何世明案例分析《认识时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8号何世明案例分析《认识时分》.doc(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认识时分案例分析 状元小学 何世明 这节课一开始,通过火箭发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初步感知时间。这样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在认识钟面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

2、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教师设计了一些活动。老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1分钟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在心中静静地默数、摸自己的脉博,数数1分钟跳动了多少下;还可以数自己呼吸的次数,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后,对1分钟的时间概念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这节课,教师通过操作,把概念从抽象物化为具象;学生建构好时分之间的关系后,教师紧接着进行了强化,这种强化很重要,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了。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流程“观察、感知、操作、建构、内化、外显”,是一节好课。 2014年6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