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47679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铃薯遗传育种学,授课教师:康 俊,第一章 经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第一节 遗传变异与环境 一 概念 1. 遗传: 2. 变异: 3. 形状: 4. 单位形状: 5. 相对性状:,一、遗传性,遗传在生物界是一个基本的现象,这是自从有了生命现象以后就伴随着的。 正是由于有了遗传才使得生物的种性得以稳定,才使得这个世界“大马生小马” 。,(一) 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 (二) 近代遗传学的奠基 1. 拉马克:器官用进废退与获得性状遗传 2. 达尔文:泛生假说 3. 魏斯曼:种质连续论 4. 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 (三) 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1. 初创时期(1900-1910) 2. 全面发展时期(19

2、10-1952)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遗传学的发展史,主要的认识过程是: 细胞细胞核染色体遗传物质(DNA) 基因 基因与细胞的关系: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中,细胞核内都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有遗传物质(DNA分子),遗传物质上有许多基因。它们之间的包容关系如下:,三、 遗传学的应用,1.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2.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 3.指导动植物、微生物遗传改良工作 提高育种工作的预见性 创造新的遗传变异 提高选择可靠性与效率 定向创造和重组遗传变异等,二、变异性,变异是广泛存在的事实。如果仅有遗传而无变异,现在世界上的生物仍然是远古时期的那些古老的物

3、种。,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导致的变异是能够遗传的,也正是育种工作所要利用的。在 不可遗传的变异:外界环境条件是导致生物体产生变异的重要原因,,变异分类:,三 遗传变异与环境,“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遗传与变异是进化的材料,环境决定进化的方向。,考察生物遗传与变异应该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进行,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 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 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 ,变异逐代积累 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2.遗传、变异和选择,3 小结,1. 遗传、变异、性状、单位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

4、. 遗传、变异的含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 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高尔顿及孟德尔的遗传观念 及其在遗传学发展中的作用。 3. 生物进化与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1、遗传,是指生命在世代间的延续,也就是亲代和子代间的相似现象。,金丝猴的后代还是金丝猴,梅花鹿的后代仍然是梅花鹿,2、变异,变异: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不同的小鼠,梅花鹿的后代仍然是梅花鹿,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行为方式。,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番茄的红果与黄果,4、单位性状 把总体的性状区分开来,作为一个一个的单位进行研究,这区分开的单个性状即称单位性状,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

5、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5、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兔的白毛与黑毛,(一)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18世纪中叶以前,遗传学基本上属于萌芽时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生物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以及对遗传本质的探索和猜测。 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经验性质,在方法上比较直观,并更多地注意生物的形态特征 在欧洲,宗教神学的统治使遗传知识带上了浓厚的神学、神秘主义色彩。集中表

6、现为生物物种神创论和不变论,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拉马克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遗传变异遵循“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规律,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假说 用进废退: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获得性状遗传:所有生物变异(获得性状)都是可遗传的,并在生物世代间积累,2.达尔文:泛生假说,达尔文在解释生物进化时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假设,并提出了泛生假说,认为: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无解剖学依据) 达尔文也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观点,认为生物性状变异都能够传递给后代,3.魏斯曼:种质连续论,种质连续论 多细

7、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新达尔文主义 在生物进化方面支持达尔文的选择理论,但在遗传上否定获得性状遗传,魏斯曼是其首创者,4.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遗传因子假说认为: 生物性状受细胞内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控制 遗传因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遵循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基本规律 这两个遗传基本规律是近现代遗传学最主要的、不可动摇的基础,1.初创时期(1900-1910),(1). 1900年, 狄弗里斯 、柴马克和柯伦斯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规律,是遗传学学科

8、建立的标志。1906 年,贝特生提出以Genetics作为该学科的学科名 (2). 1901-1903年,狄弗里斯发表“突变学说” (3). 1903年,Sutton和Boveri分别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认为:遗传因子位于细胞核内染色体上,从而将孟德尔遗传规律与细胞学研究结合起来 (4). 1909年,约翰生发表“纯系学说”,并提出“gene”的概念,以代替孟德尔所谓的“遗传因子,2.全面发展时期(1910-1952),(1). 细胞遗传学/经典遗传学 摩尔根等:性状连锁遗传规律 (2). 数量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基础 费希尔等:数理统计方法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3). 微生物遗传学及生化遗传学 1941,比德尔等:一个基因一个酶 1944,阿委瑞:肺炎双球菌转化 1952,赫尔歇和蔡斯:噬菌体重组 (4).其它研究方向 1927,穆勒等:人工诱变 1937,布莱克斯里等:植物多倍体诱导 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3.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1953年Watson和 Crick提出DNA分子双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分子遗传学及以之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建立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实验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图解,细胞核电子显微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