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64883 上传时间:2021-0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 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教材首先提供了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的一段对话。如果说第一册体现了“数学就在我身边”,那么这一册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数学真有趣”。这也是教材编写的一个特点,它是学生的一个伙伴,将伴随孩子进入数学。 具体内容我们根据课标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来介绍: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百以内数的认识)从第一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扩展到百以内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这是用的我们成人交流的语言,学生学习时用教材上给的一个个活动性语言来代替,如

2、“采松果”、“拔萝卜”等,用活动的主题来体现。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七单元 加与减(三)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 购物 (元、角、分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 观察与测量 (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厘米和米的认识)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的直观认识) 本套教材编写遵循着立体平面立体这一过程,在一册认识立体图形,这册认识平面图形。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 统计(在方格内涂色) 学生要学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做出一个判断,搜集素材,学会在方格内涂色,呈现统计的结果。四、实践

3、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分散在各部分学习内容中。提供的实践活动题材,力图使其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问题。 2、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了三个实践活动。(P62、P86、P88) 有多少本课外书 调查小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调查一个星期内家里扔掉多少个塑料袋。 3、同时还提供了三个综合性实践活动(主体活动)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小小运动会 今天我当家 让孩子们能够把这一阶段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也就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综合运用。 此外,还安排了一些小栏目: 数学游戏5个(P9、P58、P79、P84、P88)。猜数、两人轮流拿卡片、找两位数发现规律、火星探险、23人轮流选数、。

4、 数学故事1个(P73)。存款怎么多了? 小调查3个(P7、P85、P86)。一年级几个班?每班多少人?班内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小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数学万花筒2个(P35、P44)。算盘、图形编织图案。 你知道吗?1个(P43)。七巧板。 第二部分 本册教材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说明一、数与代数 1、 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落实“数豆子”的教学目标? 第4页“数豆子”一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写100以内的数;二是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对于第一个目标,教师都能理解,实践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个目标,

5、强调估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第一,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估计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估计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主,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的必要性。本册书是第一次出现估计数量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计,初步体验估计的基本过程:用部分的数量(如教材中10粒黄豆)来推断总体的数量(如教材中一把豆子的数量),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估计的策略。有关估计的具体策略在以后教材中还要学习。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粒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

6、实际情境入手,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或参照物)再进行估计。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在估计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在实际数出豆子个数之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来数,比如可以用黄豆、蚕豆、芸豆等。由于豆子的大

7、小不同,学生一把可以抓起的豆子多少也会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估计豆子的数量,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活动时也很容易出现豆子撒落地上学生忙着捡豆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碗豆,豆不要装得太满,碗下面可以再放一个比较大的纸盒,这样学生抓不住的豆子一般会落到纸盒内。 2、教材第7页第4题中“仔细观察右表,你发现了什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步?是否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 借助百数表可以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百以内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几组“发现”,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发现”活动,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

8、。在带领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对百数表进行观察。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看前后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一行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或者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引导学生竖着看上下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列中都是下一行比上一行多10,上一行比下一行少10;引导学生观察右起第一列,学生可能会说在这一列中,下一行十位上的数都比上一行多十位上的数多1,上下两个数差10,这些列上的数都是整十数。虽然百数表是以练习形式引入的,但是希望教师能够充分认识百数表的价值,并能创造性地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不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而要通过探索和交流

9、,使学生都有所发现。学生只要能独立完成前三道小题就已达到基本要求,第(4)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发现,并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但对提出的发现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3、在“小小养殖场”中,怎样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发展数感? 教材通过养殖场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一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定量刻画。 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例如在34、85、200三个数中,85就比34多一些;但是如果三个数换为34、40、85,8

10、5就可以说比34多得多了。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只要不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比如“85比40大一些,85比34大得多”即可。教材的情境只是学习的素材之一,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第9页“猜数游戏”的形式进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既体会到数的大小关系,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自然第引入“多得多”、“少一些”等语言。 4、在第三单元第28页“拔萝卜”的教学内容中,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竖式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算法多样化和竖式都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感觉教学内容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

11、2课时或者1课时完成。算法多样化在数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体现了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检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第二,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

12、”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第四,通过各种算法的交流,借助直观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其实,在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特别是前两种方法本质上与竖式是一样的,一个是用计数器的模型,一个是用口算。老师可以将这些方法进行沟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式的道理,比如“数位要对齐”。 竖式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教师需要在此对竖式做适当的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沟通模型、口算和竖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以外,教师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也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熟练掌握竖式也离不

13、开必要的练习。 5、针对教材第48页题“比寿命”一题,学生如果提出“猫和狗一共活了多少年?”算不算对?为什么? 教学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的,而要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如果有学生提出“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建议教师不要马上一口否定,而要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尽可能有实际意义。 6、如何进行教材53页“发新书”中的估算教学?估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重要

14、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 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并为判断计算器、口算、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工具。 第三,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估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二是用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估算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估算40本新书够不够发,帮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因此,在这里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首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不精确计算出结果是否也能解决”,以使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如果学生口算基础好不愿意估算,建议教师可

15、以用选择题的方式,来增强估算的必要性。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是本够?还是本够?”的问题,“促使”学生选择进行估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设能够体现估算必要性的、更好的问题情境。 在估算教学中,机械地去记住几种估算方法是无法形成估算意识的,也难以发展估算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应当多增加一些估算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积累学生的经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只要能解释清楚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比如有的学生把两个数都估成20,由此得出40本够了;有的学生把一个数估成20,另一个数不变,也由此得出40本够了,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估算的结果

16、,不要求学生用“”来表达,也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进行笔答,学生主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7、如何提高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技能? 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技能是重要的,它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为促进学生形成基本计算技能,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练习要注意科学性,教师不要人为地过高要求难度和速度。在10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为落实好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学生对100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操作、直观模型、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1后以一当十”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操作、直观模型与数的运算建立联系,以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百以内加减

17、法算理的理解。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际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观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提供实际支撑。当然,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边摆边说。2、把握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100以内加减法要求学生每分能计算34题左右;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只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出得数即可,没有速度要求。教师要根据这个标准合理安排练习,不能对速度和准确度做过高要求。3设计有效、形式多样的练习 练习的呈现方式要多种多样,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练习。 (1

18、)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百以内加减法的方法。特别是找到本班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2)练习形式要多样。既可以设计单纯计算的题目,也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改错练习、趣味游戏、探索活动、解决问题等。 (3)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8、“购物”单元的教学要求到什么程度? “购物”单元有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付钱和找钱的活动,解

19、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落实两个目标,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购物活动或模拟购物活动,鼓励学生借助人民币的操作活动完成“算钱、付钱、找钱”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难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购物情境完成付钱和找钱的活动。在考试中也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要出现复名数,也不要求学生列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积累购物的生活经验二、空间与图形1、怎样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活动中,可能有教师认为实物观察

20、的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占用时间长,为了提高效率,可以直接进行图片观察。但实际上,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图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亲身的实践体验。实物观察活动利于学生发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便于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或站在相对于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观察活动,不断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建议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并从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物体,比如,被观察物体不宜

21、太小,物体的各个部位要简明并具有显著特征。观察时,还要注意物体不要放得太高,和学生的视线最好在同一水平线上。2、在本册测量内容中如何组织估测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1厘米、1米等表象的建立,这是估测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1厘米、1米等物体的长度,帮助他们对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表象,比如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便于以后用他们作为标准去估测其他活动。例如教材14页量一量的(1),教学中可以不仅仅定位在熟悉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3厘米、5厘米的表象。其次,在开展估测的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估测的指导。为作好估

22、测指导,教师需要对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层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抓住关键内容组织有效教学。教材15页的第1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一个层次在长度单位理解的层面上进行估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测,之后还要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精确测量后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再估测”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同时,这里形成的某些物体长度的表象,如食指宽的长度还会成为估测其它长度的一个新的参照物。教材18页第2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参照物进行的估测,通过同已知长度(门的高度)的比较,来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素材,进行估测

23、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这种估测方法,但不需要学生背诵。 作好估测指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中测量经验的积累。比如,找出“身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把他们也作为标准帮助学生完成日常生活的估测任务。3、“ 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编排特点是什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认识图形”中,教材通过“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又使学

24、生体会到“面在体上”。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引入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以后,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例如,寻找交通标志中所认识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三、实践与综合应用 1

25、、如何组织好“今天我当家”这样的实践活动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亲身实践、生动有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初步把数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将初步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将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在呈现形式上不局限于单纯课内活动,可以课内外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把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为简单地计算练习,只是罗列出一些题目让学生

26、解决,而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学生的探索。比如,教学“今天我当家”,教材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要为家人包饺子的生活情境,通过运用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劳动、关心父母的品德。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开展调查、制定方案,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下面是一个教学过程建议:1)布置任务 再过一周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节日?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打算。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任务: “六一”我当家。2) 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方案和爸爸、妈妈商量包饺子所需要的原料、要买的水果并做好记录。根据商量的结果到超市去买包饺子所需的原料、水果及饮料,做好记录,拍好照片。付钱,写出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发现的数学问题,完成相应的计算。包饺子,写出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你发现的数学问题,拍好照片。写写自己的活动体会。3)学生实践。4)课堂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