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74314 上传时间:2021-01-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阴病辨证论治【参考材料】.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1,优选内容,概 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方法。,2,优选内容,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证大多于太阳病篇论及。,3,优选内容,太阴的生理功能特点可概括为:,1.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2. 脾胃位居中焦,胃司纳而脾司运,胃主燥而脾主湿; 3.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而胃主降; 4. 脾与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水谷受纳,运化、吸收及输布的任务。,4,优选内容,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由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疾病,是三阴病的初始

2、阶段。,5,优选内容,一、太阴病成因,太阴病成因,饮食劳倦所伤,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 中阳,脾胃受损,中阳不足,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忧思伤脾,6,优选内容,二、太阴病病机,邪犯太阴,脾阳虚损,寒湿内盛,升降失常。,7,优选内容,三、太阴病主要脉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脉弱。,8,优选内容,四、太阴病性质,里虚寒证,主要为脾虚寒证。,9,优选内容,五、太阴病证候类型,太阴病证候类型,太阴病本证,太阴病兼变证,兼表证,兼腹痛证,寒湿发黄证,10,优选内容,六、太阴病治法、治禁,1. 治法: 本证:温中祛寒,健脾燥湿。(当温之) 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

3、主宜调和营卫。 兼腹痛证: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或通阳益脾,化瘀通络。 寒湿发黄: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2. 治禁:禁用苦寒攻下。,11,优选内容,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一、太阴病提纲,12,优选内容,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治法:温中健脾,祛寒燥湿。 方药:理中丸(汤)(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治禁:禁苦寒攻下。 意义:此为太阴病的基本脉证,凡具备此证即可诊断为太阴病。,13,优选内容,阳明腑实证与太阴病皆见腹满疼痛,鉴别如下:,14,优选内容,15,

4、优选内容,第二节太阴病本证,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16,优选内容,中焦下利单纯脾胃虚寒,可服理中汤(丸)。若利久不愈,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本条论述太阴虚寒下利的辨证要点、病机、治则和方例。,“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17,优选内容,证候:自利不渴,利下溏泄,有不消化食物,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苔白腻,脉缓弱。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18,优选内容,“自利”鉴别,“自利”一症,太阴、阳明均可见,临床当注意鉴别。,19,优选内容,

5、太阴下利,病机: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失司。 特点:利下溏泄,有不消化食物,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淡乏味而不渴,舌苔白腻,脉弱(迟软或濡弱)。,20,优选内容,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 二、太阴腹痛证,21,优选内容,一、太阴兼表证(276条)太阴兼表的证治,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22,优选内容,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四肢烦疼,脉浮而缓,伴脘腹冷痛胀满、纳呆少食。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药:桂枝汤。,23,优选内容,本条与太阳篇163条桂枝人参汤证同为太阴兼表证,鉴别如下:,2

6、4,优选内容,桂枝人参汤证为太阳病不解,屡用误下,表邪不去反伤脾阳所致协热下利,证属太阴兼表,以太阴里虚寒为主,症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发热恶寒,脉必不浮,故治宜温中解表,双解两经之邪,方用桂枝人参汤,表里同治,以温中为主。 本证则为脾阳素虚,又复感外邪,但里虚不甚,以表证为主,故治以桂枝汤。,25,优选内容,二、太阴腹痛证(279、280条)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26,优选内容,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不和则气机壅滞而腹满,血不和则经脉拘急而腹痛。 虽病在

7、太阴,但非阳虚寒湿之证,故无吐利、食不下。 若脾气不和,气滞络瘀较重,兼腐秽壅滞,轻度里实者,则可见“大实痛”,属脾气不和,气滞络瘀兼挟积滞的虚中挟实证。,27,优选内容,1. 桂枝加芍药汤证,证候:腹满时痛,喜温喜按,无食不下、呕吐、下利。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瘀。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28,优选内容,2. 桂枝加大黄汤证,证候:大实痛(腹满痛较甚,有拒按现象,且持续不止),伴有大便不爽或便秘,舌苔白腻。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瘀,或兼腐秽壅滞。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化瘀导滞。 方药:桂枝加大

8、黄汤(桂枝 大黄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29,优选内容,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两方药物组成相同,但剂量不一,故方义不同。,30,优选内容,桂枝汤以等量桂枝与芍药配伍,是祛风解肌,调和营卫之剂,主治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方以桂枝合甘草,辛甘通阳;生姜、大枣合甘草,健脾和胃,补益中气;倍用芍药,与甘草为伍,既能酸甘益阴,又能和脾通络,缓急止痛。诸药合用,通阳益脾,和中缓急,用于太阴腹满时痛。 至于大实痛,乃腐秽壅滞较甚,故加小量大黄以化瘀导滞。,31,优选内容,桂枝加芍药汤证与273条太阴提纲证均有腹满时痛,但两者病机、症状表现不同,鉴别如下:,32,优选内容,33,优选内容,桂枝加大黄汤证之“大实痛”与阳明腑实证腹满疼痛鉴别,34,优选内容,35,优选内容,280条论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0),36,优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