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88421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说课稿_(康博韬).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辐射来了,盐没了 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 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人都死了,盐没吃完 世界上最最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没被辐射死,让盐给咸死了,开心一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人:康博韬,第七课第一框,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三、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四、设计理念分析,五、教学过程分析,六、板书设计分析,目标,教法,学法,一、教材分析 (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这一框题中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分别是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通过这三

2、个方面的分析,来阐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矛盾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讲了唯物论,第三单元接着讲辩证法,它是前面的引申和深化。

3、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物质性,而本课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学生现在往往容易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孤立开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二、学情分析:,重点:联系的特征 依据:联系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精髓,是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联系观点,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的必需。 难点:联系的客观性 依据: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三、重难点分析,四、设计理念(一)把学生带到哪里? (说课标)教学目标,结合本框题

4、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联系的含义,重点把握联系的三大特征。,能力目标,(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到认识事物外部联系中学会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二)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法及学法),为了达到

5、教学目标,我特确立以下教法:,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的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真实的大自然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领悟生活的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哲学。,2、用直观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 结合内容需要,进行播放视频、故事图片、以及漫画等多种手段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3、用图示法,理清结构体系 据内容需要,设计知识结构图,形成网络体系。,4、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热点、 澄清盲点,本课时对联系的特点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

6、论,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说学法) 我们经常讲“教是为了不教”,学也应该由“学会”到“会学”转变,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理论联系实际法: 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系列案例,将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思维训练法: 在解决本节课每个内容时,我都引用了一些事例,要学生由事例归纳出观点,用观点统帅事例,既分析又综合,培养自已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灵活性。,3、读议讲学习法: 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文段,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议说是让

7、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以养成自学习惯,实现自学达标。,(三)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 (通过练习看效果,见说课教案),五、教学过程(25分钟),食物链,让学生初步了解食物链之间存在着关系,从而引出一个新的概念:联系。,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食物链可得出:事物之间是相互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再指导学生分析具体鹰内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得出: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是互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从而得出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 (这是

8、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主要采用了典型案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第一,联系具有普遍性 通过上图让学生基本了解事物是联系的,但是否只是个别事物存在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案例进行:,通过一系列案例,学生很自然会得出结论: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之间),(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内部),2、联系的普遍性,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1)原理:,第二,联系具有客观性(是重点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人把“8”视

9、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把“6”视为“顺”,如何看待这些现象?,探究一:星座真的能预测你的未来和命运吗?真的是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吗? 518我要发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总结:不是,联系是客观的,上述都是人主观臆造的联系,缺乏科学的依据。,探究二:根据相关理论解释“森林破坏、沙尘暴、水土流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学生讨论: 总结:联系是客观的,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必将受到惩罚。其实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探究三: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请举出例子进行说明? 学生讨论:

10、总结:不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课件出示漫画:苹果落地与地球引力、车闸失灵的自行车撞人、二童子学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探究:漫画中都体现了哪些联系?说明了什么?(现象、本质;必然、偶然;外部、内部;直接、间接) 并引导学生分析联系具有多样性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做事情要求我们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情景回归,践行体验 【背景材料】(略),通过展示日本地震及核危机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4、课堂小结:(5分钟左右),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师生共同以知识框架的形式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

11、要内容,突出重难点,增强认识,升华情感。课堂小结和板书设计力求达到一致。,5、课堂练习:(10分钟左右),随堂练习主要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为目的,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下列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普遍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B,B,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

12、,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B,D,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表明 A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C,六、板书设计,注重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自主探索、领会道理,增强参与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体现新课改精神和“双自主,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以“道德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