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20674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一、定义: 是一系列发生于肌肉组织的遗传变性病,本病可有多种遗传方式。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特征,少数可累及心肌。,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缺陷(缺失或突变)导致肌细胞内缺乏特定的蛋白,造成功能缺失而发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uchenne型(DMD)和Becker型(BMD),均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基因缺陷定位于Xp21。正常情况下,该区的基因具有合成抗肌萎缩蛋白的功能。这种蛋白位于骨骼肌细胞膜的质膜面,是细胞骨架蛋白的主要成分,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对于保护肌细胞结构完整,

2、维持细胞正常收缩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骨骼肌含有足量及结构正常的Dys。DMD或BMD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而缺乏Dys(不足正常人的3%),从而引起肌细胞膜的功能障碍,使大量的游离Ca2+、高浓度的细胞外液和补体进入肌细胞膜内。大量的酶从细胞内溢出,细胞内蛋白分解、释放,最终导致肌纤维断裂、坏死、变性。,三、病理: 典型改变为:肌纤维粗细不匀,有变性、坏死和再生,肌膜核内移,随病情进展,肌纤维减少或消失,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脂肪沉积,心肌也有类似改变。后期肌肉普遍萎缩。DMD或者BMD患者抗肌萎缩蛋白消失或异常。,四、临床表现:,根据遗传类型、发病年龄、病肌分布及进展速度大致可分下列几型:

3、 、假肥大型(Duchenne)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类型。 1. 遗传方式: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几乎都是男孩发病,女孩很少见。女性为基因携带者,其所生男孩约50%发病,多有家族史,兄弟数人同患此病,由于基因突变,有少数为散发。,2. 发病年龄: 多在儿童期发病,疾病于出生时即已存在,但外表完全正常。婴儿期起即有运动发育迟缓现象,如动作笨拙,跑跳不如同龄儿童。但临床症状常在36岁间开始明显,并逐渐加重。,3. 肌无力特点: 起病隐袭,开始症状多为行走缓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无力常自躯干和四肢近端开始缓慢进展,下肢重于上肢。由于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表现为上楼和蹲下起立困难,进而腰椎过度前突;

4、由于骨盆带肌无力引起走路时骨盆向两侧摇摆,而呈典型的“鸭步”;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患儿从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位,然后以双手支撑双足背、膝部等顺次攀附,逐渐将躯干伸直而站立,这种特殊的起立过程称为Gower征;因肩胛带肌无力出现举臂困难、无力;因前锯肌和斜方肌无力不能固定肩胛内缘,使肩胛骨成翼状竖起,称翼状肩胛。当双臂前推时尤为明显。,随病情进展,四肢近端出现肌萎缩,腓肠肌和臀肌出现假肥大,跟腱逐渐挛缩,而足跟不能着地,晚期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僵硬和畸形。腱反射消失,但感觉正常。颅N支配的肌肉很少受累,多数患儿有心肌受累,一般在1213岁多不能行走,被迫卧床,生活能力丧失,智力也逐渐衰退

5、,常并发肺炎、褥疮、心功能不全而死亡,整个病程很少超过20年。 本型是肌营养不良症中最严重的一型,其严重程度与患儿家族中遗传代数成反比,而家族中受累代数越多,病情越轻,最重的是散发病例,预后差。,4.辅助检查: .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 .血清CPK、LDH、GOT、GPT等可增高,尤其是CPK增高最明显,可达正常的50倍以上。尿肌酸增加,肌酐减少; .心电图多数异常:P-R间期延长,Q波加深等异常。,、良性假肥大型(Becker),遗传方式也为X连锁隐性遗传,也由Dys基因缺失引起。临床上比DMD少见,临床表现类似DMD,但程度轻,进展慢,预后好,故又称良性型。本病发病年龄较晚,常在10岁以后

6、起病,病程可达25年以上,20岁以后仍能行走,偶有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智力正常 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等肌酶可增高。,、肢带型,1.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有散发病例。 2.年龄:常在2030岁之间起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 3.肌无力特点:肌肉无力和萎缩可由上肢或下肢起病,多数以骨盆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37%以肩胛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表现同假肥大型,腱反射消失或减弱,面肌一般不受累。首发症状常不对称,病情进展缓慢,从一侧到另一侧,从下肢到上肢,可伴腓肠肌等部位假肥大。一般到中年后才发展至严重程度,心肌多不受累。,4.辅助检查:.

7、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CPK、LDH等血清酶常明显增高,但低于DMD水平;.心电图正常。 、面肩肱型: 1.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为散发,男女均可受累,概率相等。 2.发病年龄:从儿童至中年不等。但以青春期起病为最多,为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3.肌无力特点: 病变主要侵犯面肌、肩胛带肌及上臂肌群,也可累及胸大肌。面肌首先受累是本病的特征,表现为面部表情缺乏,眼睑闭合无力。皱额、鼓腮、吹哨、示齿不能,口唇肥厚而微噘。病人呈“斧头状”特殊肌病面容,逐渐发展累及肩胛带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胸大肌上半。肩胛带肌受累出现翼状肩胛,前臂无明显肌萎缩,而远端肌力正常。极少有腓肠肌肥大

8、,心肌不受累,智力正常。晚期可累及骨盆带肌和躯干肌。本病进展缓慢,多数在面及上肢受累10至数十年后仍可行走负重,病情常有顿挫或完全停止发展,绝大多数可担任工作,不致缩短寿命,是本病中最良性的一型。,4.辅助检查:.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等肌酶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其它类型:包括眼肌型、眼咽肌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均属罕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肌电图、血清酶学检查,以及阳性家族史,尤其是基因检测和抗肌萎缩蛋白检测,诊断不难。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区别。本病肌无力和萎缩是从远端开始,多有肌束震颤,无假肥大,肌电图为神经

9、源性,血清酶正常或轻度升高。,、多发性肌炎: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区别,本病进展快,数周或数月达严重程度,肌无力程度比肌萎缩明显,常波及颈肌、咽肌,病程有波动、缓解、复发,常伴肌肉痛,血沉快,肌活检呈炎症改变,激素治疗有效。,六、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或一般治疗,可试用下列药物: .ATP、肌苷、VitE、肌生注射液、苯丙酸诺龙及中药等。 .别嘌呤醇:治疗DMD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症状及CPK水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能防止一种供肌肉收缩的高能化合物分解,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胰岛素葡萄糖和激素等均有试用,但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人胚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七、预防,本病

10、重在预防,主要措施有:做好遗传咨询工作,进行产前检查,宫内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和携带者的家谱分析和检查。目前可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出DMD的基因携带者。对已怀孕的基因携带者,如发现胎儿为DMD或BMD,则应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患儿出生。,强直性肌病,肌强直(myotonia)是肌肉疾病的一个症状,特征为骨骼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反复收缩后肌肉松弛,症状消失,受冷后加重,温暖后减轻。凡伴有肌肉强直症状的肌肉疾病均称为强直性肌病。,一、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muscular dystrophy),、定义:是一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强

11、直。本病为成人肌营养不良症中的常见类型。,、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变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基因物质可能为强直素蛋白激酶。其发病机制不清,近年来认为本病系由于包括骨骼肌膜、红细胞膜、晶状体膜和血管膜等广泛的膜异常所致。故除表现多组肌群萎缩和肌强直外,还有晶状体、皮肤、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病理:肌肉病理改变表现为细胞核内移,呈链状排列,肌细胞大小不一, 呈镶嵌分布;肌原纤维往往向一侧退缩,而形成肌浆块,肌细胞坏死和再生并不显著。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本病多在1535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隐袭起病,进展缓慢。,2. 肌无力特点: 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萎缩、无力和肌强直

12、,且以前两种症状为突出。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患者常因易跌、起步困难和肢体僵硬而就医。上肢以前臂和手部肌肉萎缩、无力为重。下肢以小腿肌、足肌受累为主,而有足下垂和跨越步态。肌萎缩还可发展至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乳突肌,故病人面容瘦长,颧骨隆起,呈斧头状脸。颈消瘦,细长而稍前倾,呈鹅颈状。部分病人可有吞咽、构音困难。,肌强直症状见于手肌、前臂肌、舌肌。表现为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即松开,手指不能伸直,用力闭眼后不能马上睁眼等。叩诊槌叩诊被检肌肉时出现肌球或肌肉内陷,持续数秒后才能恢复症状,此体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本病的肌强直往往在肌萎缩之前数年或同时发生,肌强直的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强直那样广泛。,3.

13、 其它系统损害 .大部分患者伴有白内障、视网膜变性、眼球内陷、眼睑下垂、秃发、多汗、消瘦、睾丸萎缩、阳萎、月经不调及不孕等。.尚可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如食管、胃张力低,胃扩张,咽下困难,食物贮留。.半数病人智力低下。.部分患者可有心电图异常,如P-R间期延长,QRS增宽,束支传导阻滞及各型的心律不齐等。 本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40岁后逐渐丧失劳动力,常因继发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轻症者病情可长期稳定。,、辅助检查,1.肌电图:有肌源性损害和肌强直电位表现。(连续的高频后放电现象,扬声器发出轰炸机俯冲般或蛙鸣样的声音。) 2.血清CPK和LDH增高。 3.头颅CT:可见蝶鞍变小及脑室扩大。 4.

14、肌活检:呈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 5.心电图可发现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诊断:,根据缓慢起病,受累骨骼肌有强直、无力和萎缩,常伴有白内障、脱发等多系统损害的症状。血清酶正常或偏高,肌电图有肌强直电位和肌源性损害等,诊断不难。临床应和其它肌强直症和肌营养不良相鉴别: 1. 先天性肌强直症:仅有肌强直,而不伴有肌萎缩、脱发、白内障及内分泌障碍。,2.先天性副肌强直症:为骨骼肌钠通道病,很罕见,多在10岁内起病,主要表现为寒冷性肌强直,寒冷的气温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寒冷并不是十分严重,对于正常人来说不影响活动,可该患者在寒冷中会出现全身肌强直,特别是暴露部位,若将肌强直的肢体浸泡于温水中,数分钟

15、后肌强直可缓解,此点对诊断有重大意义。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和先天性肌强直症,多在用力后出现肌强直,而无需冷刺激。 3.与其它肌营养不良症的区别:,、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能对症治疗。 1. 肌强直症的治疗: .苯妥英钠0.1/次,一日三次。本药不影响心脏传导。 .普鲁卡因酰胺1g,每日四次。 .奎宁0.3g/次,一日三次。,以上为稳定膜系统的药物,能促进钠泵活动,降低膜内钠离子浓度,以提高静息电位,改善肌强直状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禁用普鲁卡因酰胺和奎宁。 .可试用钙通道阻滞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2.肌无力和萎缩的治疗:可试用苯丙酸诺龙,以增加蛋白的合成代谢,有人用灵芝制剂取得了一定

16、的疗效。,二、先天性肌强直,、定义:先天性肌强直症又称Thomsen病。本病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于染色体7,少数为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1.症状自婴儿或儿童开始出现,呈进行性加重,至成年期趋于稳定,男女均可累及,常有家族史。 2.主要表现为肌肉强直和肥大,而无肌萎缩和无力症状。,3.肌强直表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相似。如:用力握拳后不能马上松开;久坐后不能立即起立;静立后不能立即起步;发笑后表情肌不能立即松弛和恢复正常面容,呈现不自然的“强笑”状;闭眼后不能立即松开。严重者在突然受惊时,全身肌肉强直,像门板样摔倒于地,不能以手去支撑。上述症状均在重复运动后减轻或消失,休息或寒冷时加

17、重。患者感到肢体僵硬,动作笨拙。,4.患者由于不断的肌强直收缩,可造成全身肌肉的肥大,酷似运动员体魄。用叩诊锤叩诊肌肉时,可出现局部肌球和肌凹,并持续数秒钟,全身感觉正常。 、肌电图:呈典型肌强直电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的肌强直症状及肌电图表现即可诊断。需与其它肌强直症区别: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表现有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三组症状,前两者更为突出,且伴有白内障、脱发和内分泌功能障碍。 2.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幼年起病,肌强直症轻,无肌萎缩,肥大不明显,需冷刺激诱发肌强直。,、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对日常生活,劳动影响不大,且多已适应,因此不需特殊治疗。温暖可使症状减轻,故应注意

18、保暖,对肌强直严重者并妨碍运动时宜给予药物治疗,治疗方法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麻痹,一、定义: 是一种遗传性,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疾病,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发作时常伴血清钾的变化。按发作时的血清钾浓度不同,分为低血钾、高血钾和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国内以低血钾型为最常见。有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称为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本节主要介绍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钠通道病,而我国以散发者多见。 其发病机制不明,本病的发生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的波动有关。 正常时,细胞内、外的阳离子浓度依赖于钾-钠泵和膜平衡。人体总钾的98%分布于细

19、胞内,其中70%分布于骨骼肌细胞内。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约为细胞内浓度的1/25。,由于细胞内外这些阳离子浓度的悬殊梯度,必须有一特殊的跨膜细胞功能来维持这一特殊的阳离子不平衡状态,这一功能的维持,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Na+-K+ATP酶和Na+-K+泵对Na+的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上Na+-K+泵中具有ATP酶活性的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该酶活性的抑制或增强均影响膜内、外的阳离子分布。,周期性麻痹的发作与血清K+浓度密切相关,但导致K+转运障碍而引起低血钾,高血钾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周期性麻痹的发作与大量糖类的摄入、过度疲劳、酗酒等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糖类代谢的中

20、间产物在肌细胞内沉积过多,引起有机物和H+结合,并进入细胞内,K+代替H+而细胞内流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高和肌细胞内空泡形成。高血钾型和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属于骨骼肌钠通道病。,三、病理 主要变化为肌浆网的空泡化,病变肌纤维中有圆形或椭圆形囊泡形成,电镜下可见囊泡为膨大的纵管或终池,并经横管与细胞外相连。在病变晚期可能有肌纤维变性。,四、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以2040岁男性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随年龄增长而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多数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诱因:受冷、过度疲劳、饱餐、酗酒、剧烈运动、创伤、情绪激动、焦虑、月经期以及注射胰岛素、肾上腺素、激素及大量输入葡萄糖

21、等均可诱发。发病初期病人可有口干、尿少、多汗、脸色潮红和肌肉酸痛等。,、瘫痪特点:,1. 常于夜间睡眠中发病。清晨或夜间醒来时发现肢体对称软瘫,程度可轻可重,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常从下肢开始逐步累及上肢,也可累及躯干肌和颈肌,而出现翻身困难、抬头无力。瘫痪多在12小时内达高峰,少数23天达高峰,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出现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而影响生命。 2. 颅神经支配的肌肉一般不受累。个别病人可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咀嚼肌及吞咽肌无力。,3. 每次发作,由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一般在一周内完全恢复。最先瘫的肌肉往往最后恢复,间歇期完全正常,不定期发作,可间隔数周至数年,甚至一生仅犯23

22、次,频繁发作者,晚期肢体近端无力,甚至肌萎缩,中年后逐渐停止或减少。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发作次数较频繁,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其发作与甲亢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但心律失常者略多。,、体检:,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客观感觉正常,颅神经正常。发作时可出现心脏急性扩大和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这些均是低血钾所造成。,五、辅助检查,、血清钾测定:周期性麻痹发作时血清K+浓度降低,一般降到3.5mmol/L以下,严重者可降至12mmol/L,血清K+浓度的高低与肌肉瘫痪程度不成比例。血清K+浓度的降低先于肌肉瘫痪,但恢复中又以肌力的恢复先于血清K+的恢复。 、心电图检查:可见典型的低钾

23、型心电图改变,P-R和Q-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T波平坦,S-T段下降,出现u波,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四肢对称性软瘫,腱反射低,血清钾降低,心电图有低钾改变,补钾治疗有效,间歇期正常,即可诊断。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对于发作频繁,平时心率快,易出汗,震颤,应予以排除,应作T3、T4检查。 、肾小管酸中毒:血PH值降低,CO2CP降低,及高血氯、低血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压、高钠、高醛固酮症,碱中毒。,、格林-巴利:对于缓慢发病,进展34天者易与该病相混淆。格林-巴利常有末梢性感觉障碍及颅神经麻痹,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补钾无效。 、流行性低钾性软病:吃霉变的棉子油所致,常有群体发病。 、全身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低钾:常有反复呕吐、腹泻、大汗、进食少、入量不足等病史。,、癔病:多在有精神因素下发病,白天发作多,上下肢远近端均可首先发病,腱反射正常,血钾正常,心电图正常,暗示治疗有效。 、除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外,还要与高钾性和正常钾性周期性麻痹区别。这两型均很罕见。,七、治疗,、发作时:一般采用口服氯化钾515g/d,或10%氯化钾2030ml,每小时一次,直至好转为止。病情严重者,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GS1000ml + 10%KCL 203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好转后尽快改为口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