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通用稿).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22989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推荐)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通用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热门推荐)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通用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门推荐)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通用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推荐)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通用稿).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 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

2、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

3、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

4、占77.6。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

5、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

6、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

7、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