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58956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塔子湖小学教师:李芳学情分析:“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例1、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2、力和合作意识。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教学准备:教学PPT、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盐、口香糖等。学生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了解质量单位1课件出示主题

3、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2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3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4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介绍计量工具1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结合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作必要的补充。【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工具,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二

4、、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一)认识克1借助实物感知克。 (1)课件出示图片。(2)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3)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4)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5)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6)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1)小组活动:在老

5、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2)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3)提炼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提取1克黄豆?(4)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二)认识天平1看一看:(1)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2)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

6、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三)认识千克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1)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3)多请一些学生来提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觉。(4)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

7、2:1千克。(2)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1)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重量。在老师准备的其它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2)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3)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新的感受。【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重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四)认识用

8、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1认识盘秤。(1)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2)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重量让学生加以辨认。2认识弹簧秤。(1)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2)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3)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3认识体重秤。(1)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2)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

9、读出该生的体重。(3)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帮助孩子积累估量的经验。2教材“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启发孩子从物品的轻重方面加以识别。3教材“练习二十”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借助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集体讲评时指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操作,进一步形成以1克或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标准估量,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积累估量经验,并在练习中使学生明确克和千克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建立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