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080909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误背后的真相是…… (2).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错误背后的真相是“你实在是太马虎了!”每次作业或者考试之后,经常能够从家长和教师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和家长经常把学生的错误直接归因为马虎、不认真。其实,深度解析学生的错误,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感知、记忆、注意以及思维等多方面因素的偏差,都会干扰学生,导致错误的产生。因此,教师和家长不能简单、笼统地把一切错误原因都只归结于“马虎”。 “错误”的背后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存在,这种必然性根源于人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就如大多数人看到黄色感到温暖,摸到体积大的物体第一反应会觉得很重,遇到危险自然想要后退,人在类似情境中的无意识行为作用下的定义、

2、判断、选择等,都与人的自然认知结构有关系。不难理解,在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中,经常性地会受到这种“无意识”的作用,当题目特征与学生的自然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时,自然很容易会产生错误。本文试从学生的自然认知结构维度,例谈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一、多角度观察时,“上”“左”优先。 将数字写反可以说是幼儿初学数字时最常犯的一种错误(图1),教师和家长有时多次指导仍不见成效,只能不断要求学生多写多练,甚至对儿童严厉批评。其实,这种错误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学生的生理发育水平来分析:学生学习主要是用眼睛加工文字符号的过程,视知觉是随着儿童的年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其中,视知觉对于

3、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有研究发现,四岁之前的孩子发生左右不分,将数字和字母的方位颠倒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有些视知觉发育较晚的学生,甚至到七八岁依然不能很准确地辨别左右方位。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即题目要求与人观察事物时的自然认知结构有悖,从而对学生学习造成障碍。人的“左右上下”的方位感是从动作中发展而来的,从动作中人们知道左和右、上和下是对称的。大部分人都是右手写字,而右手写字最舒服和最佳的动作习惯都是从左至右,因此一般人的动作路径都是从左至右,进而书写习惯也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这是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和运动习惯的。图1中的数字“6”“9”的正确起笔都是从右至左,与学生习惯的

4、“从左至右”产生矛盾,因而导致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继续“从左至右”,以致于书写错误。 不难理解一些左撇子学生在写字的时候经常与右手写字的学生写反,因为他们的最佳运动路径是从右至左,所以他们的运动习惯和书写习惯也都是从右至左。 同理,图2中,学生的观察顺序通常是从上至下,根据这个顺序首先看到的应该是中间的兔子,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中间的兔子就是最高的。然而,兔子们的脚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观察很容易出错,因此不能正确作出回答。二、“图文”结合时,“图”优先 人的潜意识里总是会自动地回避较为复杂的内容,喜欢读简单明了的图表。图表是对文字内容的二次加工,二次加工后的信息更易帮助学生理解。流行语“

5、读图时代”不无道理,这符合人的学习心理。大部分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对抽象的文字和符号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师经常安排“图”在题目或者学习任务当中,试图帮助学生理解。“偏好看图,易忽视文”也属于学生的一种自然认知结构。下面是某区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中的一道题目(图3): 第一问言简意赅,不用转弯。第二问要求的是“小明从学校出发经过汽车站到电影院”,学生不易观察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这句话,里面有4 个名词:小明、学校、汽车站、电影院。同时,要理解“从出发经过到”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本身的难度就不小。在这样一句较为复杂的语句的基础之上,学生更偏向于看图解题。看见题目中的“小明从学校”就着急在图

6、中去寻找小明和学校的位置,因而想当然地以为和第一问一样是简单的“从小明家去学校”,从而出现错误。 从案例中不难总结出,学生在阅读图文并茂的内容时,更偏向于优先观察图。而教师的普遍教学心理是期待学生先看文字,再看图,或者是一边看文字,一边看图。这两种期待都有不妥之处。先看文字再看图,肯定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一味硬性强调,往往适得其反;而“一边看图一边看题”,即图文结合,这种方法看似正确,仔细分析问题依然不少。以图3为例,学生的观察点要来回移动。如,先看文字“小明从学校”,再看图,再回来继续看文字,观察点从上面再移动到下面,仅仅一次图文结合阅读,学生的观察点就要移动两次。而且,本题的观察点要移动

7、很长的距离,很容易使学生忘记上一次观察点的位置,混淆题目的信息。三、“数文”结合时,“数”优先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由于其简便、易懂等特点,为全世界所采用。而汉字与阿拉伯数字不同,讲究的是横平竖直,结构合理。当汉字和数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小学生的文字题中,往往是多数汉字中夹杂着少数阿拉伯数字,而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却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学生在读“数文”结合的题目时,将更多的注意集中在了数字上,往往会遗漏题目中汉字部分的信息。 比如,小虎和他的3 位同学2 天写了120个大字,平均每人每天写多少个大字?学生的错误答案:1202=60(个),603=20(个)。

8、 学生的“粗心”会被教师说成读题不认真把“小虎和他的3位同学”只理解为了3个人,忘记了小虎的存在。实际上,类似这样的错误还有很多,如“来回”“往返”“上下午”“一星期”“一年”等汉字提供了数字信息,但学生往往易丢、易漏。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审阅文字题目时受自然认知结构“数文”结合“数”优先的影响。这种自然认知结构从感知因素维度看,与学生有“感知笼统”的特征有关。感知笼统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感知的时候,留于脑中的一些事物的表象相对来说比较笼统、没有细化,只注意到了事物呈现的表面现象。小学生阅读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感知数学信息,而题目中的主要数学信息往往集中在数字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过于集中在数

9、字上。因此,这种“感知笼统”导致小学生在感知事物上存在着观察不具体、较为粗略的特点。四、分析过程时,“情感刺激”优先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感知往往是夹杂着情感色彩的,选择性较强。具体地说,就是题目中出现的新奇性成分会产生强刺激作用,让学生忽略了其他的弱势性成分。小学生很大一部分的错误都是因为“情感刺激”导致的,具体看还可以细分为三方面错误类型。1.“情感刺激”致信息遗漏 学生计算题目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促使自己的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过程。计算工作开始时,学生会首先进行算式审题,这时注意力指向算题。于是,每一个数据经过感觉被复制出一个印象,并被很快送入短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受到无关信息的强

10、烈情感刺激,某些非强刺激信息就会被自动忽略,甚至剔除。这样,算题的信息在被送入短时记忆时就会产生错误。如,计算2.50.71+2.50.39+0.1,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0.1”遗漏。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可以简便运算”这个强刺激信号的出现,致使学生在重视用乘法分配律把算式变为2.5(0.71+0.39)时,忽略了还有“+0.1”这一信息。2.“情感刺激”致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简称错觉,情感刺激是产生错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格式塔(Gestalt)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面对如图4这样的图形,人在知觉时,往往会自觉地将它们看作三角形、圆和正方形。 首先,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对象的完整性、清晰性和

11、对称性。其次,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往往认为闭合的区域比开放的区域更稳定。所以,小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如果遇到算题呈现的符号以及符号呈现的方式与记忆中的信息相似,就会自觉地倾向于后者。例如,很多学生会将算式231+3抄成为123+3或者321+3,就是因为学生倾向于按照顺序,更加清楚地把“1”“2”“3”排列在一起。毫无疑问,123的数字顺序就是导致错误知觉的“情感刺激”。3.“情感刺激”致错误迁移 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一般不是很好,体现在稳定性低,协调性差,转移能力比较弱等几方面。而当“强情感刺激”出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波动,导致出现错误迁移。比如,学生在计算好几道加法题目后,加法计算的这个“情感刺激”就会导致学生突然遇到一道减法的题目时,继续用加法计算。又如,学生在计算8+6时,经常会把结果写成12。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计算练习中特别强调“凑整”,类似“遇到8想到2”的口诀成为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刺激”。因此,在算8加几时,学生会条件反射地想到2。类似的“情感刺激”会导致学生出现错误迁移。 走进“错误”,深度挖掘“错误”背后的“资源”,因为学生的任何“错误”都有其合理性、必然性。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形成正确的“错误”观,悦纳并挖掘学生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思维的自然结构与错误之间的联系,对症下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