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复习梳理知识点.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4025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复习梳理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复习梳理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复习梳理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复习梳理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复习梳理知识点.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5年高一复习知识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 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等级制: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

2、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

3、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再由尚书省交给六部执行。(3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补充二:丞相与内阁的区别(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3.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1. 分封制:西周推行分封制,给予地方诸侯权力太大,此时没达到中央集权2.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由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也由中央垂直管理,

5、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3. 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4. 行省制: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5. 行政区划分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四:古代中国政治演变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3相权不断削弱,皇

6、权不断强化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六: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1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2)作用2选官制度的演变3.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

7、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城邦制度与希腊公民1 城邦制度(1)含义: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2)性质:是奴隶制国家。(3)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 希腊公民(1)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公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奴隶、妇女、外邦移民则是非公民。(2) 公民的素质:全面发展,珍视个人自由,集体荣誉感强等。3.地理环境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多地少,面临海洋地理环境对民主影响:山多地少产粮不足,面临海洋进行海外贸易,换取粮食;海外贸易逐渐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8、,平等互利的社会观念。二:雅典民主政治1 发展过程(1)奠基: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确立:克利(里)斯提尼改革,使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3)顶峰:伯利(里)克里(利)执政时,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2 主要内容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和常设机构(成员由抽签产生) 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陪审员由抽签产生) 每日轮值主席(由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轮流坐庄) 十将军(选举产生)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3 突出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4 历

9、史评价(1)进步性:在古代君主专制盛世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2)局限性: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其参政方式而言:轮流坐庄方式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5 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三:罗马人的法律1 发展历程习惯法法律被贵族所垄断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公民法(前509年元前3世纪中叶)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10、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万民法它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与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2 基本内容(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 历史作用(1)维系了罗马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2)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

11、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第三单元 近代欧美代议制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 前提(1)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打击了国内封建制度和封建势力。(2)1688年“光荣革命”改变了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关系,王权由神授变为来自议会。2 内容(1)确立: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2)发展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首相和内阁须从议会下院多数党中产生,议会取得了对行政的监督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席位。背景:工业资产阶级不满财产限制,工人不满内容: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名额低额财产选举结果:工

12、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3 特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2)国王角度: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3)内阁角度: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4)议会角度: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5)首相角度: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手中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二:美国联邦共和制确立(1787年宪法)1 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的邦联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无力解决国内外贸易、偿还债

13、务、国家安全等问题,面临着维护共和制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2 确立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及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政体。3 体现原则(1)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2)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3)民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4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黑人

14、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种族歧视烙印)5. 1787年宪法是利益平衡的宪法平衡三方利益平衡中央与地方利益:联邦制中央权力加强,地方仍有一定独立性平衡州与小州利益:参,众议员的名额分配平衡南方与北方利益:5个黑人折成3个白人(实质上对南方更有利)6.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1)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产物;(2)不同点:项目英国君主立宪美国总统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元首任期终身任期制元首权力“统而不治”掌握实权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产生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政府与议会的关系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对议会负责相互制衡国

15、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 背景: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与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 确立: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 内容: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解散众议院;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议会:采用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的法律;内阁: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其他:法国国歌、法国国庆日、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不动摇等。4评价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

16、路共和政体的确立本质上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法国共和政体中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 背景:分裂状况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铁血宰相)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2 确立:1871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3 内容:国家形式:联邦制。政体:君主立宪制皇帝:元首,任命官吏,军队统帅,创制法律,主宰议会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联邦议会(议员由皇帝任命),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作用较小)4 特点: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5.

17、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项目 不同点相同点君主英:“统而不治”,虚位的国家元首;德:集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等大权形式相同。都由君主、议会、首相、宪法,立法权都由议会行使,都宣称君主立宪制。首相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德: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英:切实行使立法权,对行政权监督;德:议会通过的法律须经皇帝签署生效,皇帝有权召开解散议会。司法英:司法独立德:皇帝监督法律的实施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华1 鸦片战争(1)时间:18401842 (2)发动国:英国(3)原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

18、虎门硝烟(4)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协定关税)(5)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开端,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第二次鸦片战争(1)时间:18561860(2)发动国:英国和法国(3)原因: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4)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洗劫北京并火烧圆明园)(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3 甲午中日战争(1)时间:18941895 (2)发动国:日本(3)原因: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寻求对外扩张(4)条约: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设工厂)(5)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时间:190019

19、01 (2)发动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3)原因;根本原因: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4)条约:辛丑条约(5)影响: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1)18401894年:军事上以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实行商品输出,英国占主导。(2)18941931年:以“以华治华”为主,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3)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4)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扶蒋反共;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市场。附录:条约名称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其它南京

20、条约香港岛2100万银元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关税协定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2亿两白银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 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1)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2) 左宗棠收复新疆(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邓世昌)2 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1) 1841年三元里抗英(2)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

21、永福)(3)义和团反帝运动3义和团运动(18991901)(1) 兴起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面临民族危机,清政府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斗争,中国人民走上自发斗争之路。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 意义:阻止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4)失败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对清政府放松警惕、盲目排外、迷信色彩(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三:太平天国运动

22、(18511864)(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1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自然灾害严重西方宗教的影响1 过程创立拜上帝会反映农民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起到发动群众的作用爆发金田起义(1851)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农民阶级局限性,走改朝换代的老路)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进入军事全盛时期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无法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失败标志天京陷落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 景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

23、主张企图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群众基础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作 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没能实施;特 点标志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相 同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未能真正实施(4)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天有空想性,资不切实际。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天京事变使领导核心垮台。思想上: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拜上帝会)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四:辛亥革命(年)1 背景(1)帝国主义加紧

24、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危机严重。(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 准备(1)组织上:组建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思想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3)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3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主力:湖北新军 成立政府:湖北军政府4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南京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政府的措施:移风易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法令和措

25、施5. 革命成果建立中华民国,确立民主共和政体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防止专制独裁,保护民主共和政体)。(2)评价: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7.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促进中国的近代化A、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8. 辛亥革命的局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

26、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五: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1.五四运动(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3日后)(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胜利起决定性作用)(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在上海召

27、开)。(2)两个纲领: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两点意义: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3 国民大革命(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2)国共合作革命:合作方式:党内合作(指在国民党内,国民党是合作的组织形式)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

28、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4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1)南昌起义(1927):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4)开创革命新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

29、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5 红军长征(19341936)长征原因:A、李德,王明等“左倾”错误领导(根本原因)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时间:中央红军:1934.101935.10(吴起镇会师);全国红军:1934.101936.10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胜利: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的骨干;是革命的宣传队、革命的播种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江西瑞金陕北延安)6.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30、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7. 抗日战争(19371945)(1)侵华日军的罪行军事上:发动侵略战争占领大片领土;南京大屠杀; 细菌战和毒气战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 ,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经济上:经济掠夺(以战养战)。思想文化上:奴化教育,愚民同化。(2)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1931.9.18,“九一八”侵占东北 ;1932,建立伪满洲国1935,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937.7.7,“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 1937.8.13,“八一三事变”上海 1937.12.13,占领南京

31、(大屠杀) 1938.10,占领广州、武汉 (华北、华中、华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01942,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3)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八一三事变后:中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记忆领导人,地点分布)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4)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抗战A,路线:片面抗战路线B,战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典型战役,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1938年,台儿庄大捷,抗

32、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枣宜会战:1940年5月,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牺牲。总结:消耗了日军的大量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速战速决计划,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战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根据地分布特点主要在华北地区)两个战场的地位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敌后战场起配合作用B,抗战后期:正面战场消极抗日;敌后战场是主战场(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B、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美国、苏联)国际因素C、战争的正义性反侵略战争(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

33、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7)如何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A、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B、是各战场反法西斯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的C、是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8 解放战争(19461949)第一年(46.647.6):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进攻第二年(47.648.8):战略反攻(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第三年(48.秋开始):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