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45214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研究通讯工具交谈中对情境、对方心理和语言风格的把握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使用通讯手段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略的主要方式。作为交际语言中的通讯交流语言这种特殊语言形式,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尢为重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通讯交流语言,往往会事半功倍,实现良好的交流目的。否则,就会难以达到交流效果,甚至事与愿违。在通讯交流过程中,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充分了解对方情境在利用通讯工具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对方的自然环境、气氛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对交流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面对面进行交流时,上述几方面因素对于交

2、流的双方而言都有同样的现场感。交流的双方会根据现场的同一环境感受而组织调整交流语言。这种同一现场的交流过程中,除了作为交流工具的有声语言起着主要的表达作用,与此同时,面部表情或其它的身体态势语言也在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使得交流的气氛更加活跃,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表达的情意更加淋漓尽致。然而,利用通讯手段进行交流时,尽管是一墙之隔,即使是眉飞色舞或手舞足蹈的态势语辅助作用也难以让对方领略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利用通讯手段进行交流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交流目的,交流的一方必须通过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包括对方环境中的其它声音),认真、细腻地感知、揣摩对方的自然环境、气氛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如:您在哪里?;、

3、现在忙吗?;、说话方便吗;等类似的简短交流,就能够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环境情况。只有这样,了解对方的环境,才能缩短与对方交流的环境距离,增强交流的现场感,为彼此交流创设良好的情境。反之,在不知情的前题下开门见山,容易造成对方的尴尬,也达不到交流的目的。2 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语言是人们交流意思、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人们在交流时要通过书面语言或有声语言这些信息符号来实现交流的目的。交流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感情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写与读或讲与听的过程。掌握文章的整体意思或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要经历一个由字、词、句、段及篇的过程。即使是了解一句或几句话的意思也是由点及面的。现场交流时,要听懂、听清对方的每一

4、句话甚至是每一个音,并且要把前后诸多话语串联起来,整合对方的表达宗旨。只有对方在每一句或者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言无不尽才有可能透彻理解对方的真情实意。在这种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有可能更好地达到交流效果。现场交流中,眼神等面部表情可判断出现实的交流效果,而在利用通讯工具交流时,只能通过有声语言(包括语调、语气)来加以判断,所以认真听对方的倾诉就更为重要了。只有对方把每一句或要讲的多句话讲完,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者是天然成趣地与对方对话形成衔接。3 语言要得体在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以及对方的心理、情绪环境等诸多因素而选择得体的语言,不可以使用难懂、生涩忌讳类的语

5、言。在利用通讯工具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主要使用的是有声语言,有声语言通过语调、语气等方面的附加,使得表达更加充分、更加鲜活更加丰满具体。表达过程中,既是一个音节啊;,不同的语调和语气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及判断。在交流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语境问题。如把我还没回去呢;说成我还没回来呢;,显然句意表明的说话人已经在说话的地点了,实际是我已经回来了;。其次,说话切忌自相矛盾。如,为了突出交流中的个体而说:其实,我在这个学校什么也没学到,只是在您这学了很多东西;,表面好听,实则自相矛盾。再次,忌言过其实。为了夸奖对方对自已关心而说您比我的爹妈都亲;,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第四,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当注意表述的主体;。如你听懂了吗?;强调了你、听懂;,若变换表述主体为我说清楚了吗;,实为同一个意思,便会让对方容易接受。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的时候,虽然有时比现场交流更加自然一些。但是有很细小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交流的表达效果。只有,在交流的时候,从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感受等方面的小细节加以注意。就会在交流的时候收到很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 李树荫.实用口语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 现代汉语.3 语言学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