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76052 上传时间:2021-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巍巍中山陵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巍巍中山陵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巍巍中山陵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巍巍中山陵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巍巍中山陵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巍巍中山陵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巍巍中山陵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七年级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本课中所出现的新字、生词的含义。(2)掌握作者刘叙杰先生的生平。二、 教学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出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掌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所用的“十五字” (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说明法。结合文中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

2、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三、 教材分析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总起介绍中山陵的墓主及地点。 第二部分(第5-11段)说明钟山陵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方案、兴建简况、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以方位顺序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三部分(第12段)写出钟山山陵园的社会价值。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1

3、、 重点:理清说明事物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2、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巍巍中山陵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中山陵园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巍巍中山陵的图片,培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中山陵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

4、给同学们演示,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学生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分组交流法。主要采用这三种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明确并掌握以下诸问题。1、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4、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5、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

5、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6、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 【百度知道】清明节习俗http:/ 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http:/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

6、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3 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百度图片】从设计方案、地理位置、组成部分三部分准确把握中山陵之“巍巍”。【百度搜

7、素】http:/ 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六、总结全文: 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地理位置的选择、中山陵的组成部分这三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七、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地理位置的选择、中山陵的组成部分这三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

8、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1、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百度文库】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与布局图http:/ 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3、 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

9、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组内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4、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

10、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三阅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1、 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

11、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关系)2、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3、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百度文库】说明文的顺序与语言http:/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1)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2)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3)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五、教学反思在前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基础上,学生对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已有了一点认

12、识,本课的教学可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从中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课文紧扣特征选材的写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六、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 山东省 学校: 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姓名:赵子敬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电话: (0536)3702856 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请提供100字左右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将会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频道进行展示。 赵子敬,1971年9月,学校教务处主任,主要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教研教改工作。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师德标兵,青州市教学能手等。青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之一。曾经参与并主持过十几个国家、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课题。其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获得优秀课题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