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79447 上传时间:2021-02-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述绿色建筑设计new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涵义、常用的设计方法,并对一些节能设计中的常用策略作以归纳总结。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节能设计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一个重大变革,推进绿色建筑对于中国建筑设计业是一个新的挑战,绿色建筑在21世纪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1.绿色建筑的涵义 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

2、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概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点: 1.1 节约资源,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1.2 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 1.3 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 “健康”、“适用”和“高效”这三个词就是绿色建筑概念的缩影,绿色建筑首先应该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循环三个特征,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最低污染下,强调建筑的健康化、舒适化、高效化。有些专家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

3、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2.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是个综合全面的过程,需要建筑设计师的全面把握笔者认为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2.1 现场设计 选定建筑的建设地址后,对建设地段进行现场设计是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必要条件,只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建筑才能称得上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绿色建筑现场设计应该重视以下四点: 2.1.1 现场设计要保护现场的生态完整

4、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2.1.2 尽量减少现场因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进行浇灌; 2.1.3 尽量减小现场的热岛效应; 2.1.4 绿地面积满足要求; 2.1.5 绿地配置合理,局部环境内能够保持水土、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 2.2 建筑平面设计 合理的朝向设计能使建筑从阳光中获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时彼此之间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物表面积与其体积的比值)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大小,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从节能的角度宜首选高层和中高层建筑。

5、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建筑层高固定时,对于确定的建筑面积,都有与之相适宜的最佳节能楼层数。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 2.3 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在我国,建筑能耗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且呈递增趋势,如不及时地加以改善,这个比例将迅速地上升到40%左右,因此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建筑耗热量主要是通过围护

6、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构成,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其中屋顶约占7%8%,外墙约占23%34%,门窗约占23%25%,可以看出,外墙传热耗热量所占比例最大,必须采用高效保温墙体降低其耗热量;其次是窗户,窗户是耗热的薄弱环节,是节能的重点部位,改善建筑门窗的保温性能和加强窗户的气密性是节能的关键举措。建筑节能需要多学科技术、多部门环节的相互沟通和配合,需要根据节能建筑的所在区域选择适合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按照标准进行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然后再进行空调采暖和通风的节能设计,使设计的建筑在增强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方面有更好的性能

7、。设计中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外墙及屋面体系,选用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的玻璃,以利于建筑的高效与节能。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设计,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2.3.1 屋顶节能设计:我国冬季的采暖大多数地区还在用煤,夏季的降温一般都是用电,合理的屋顶保温和隔热设计可省出大量的能耗。采用屋顶绿化设计技术,增加绿化率,同时为节约能源和调节气候作出贡献。 2.3.2 外墙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应采用高效材料,进行必要的保温和隔热设计,并且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建筑节能设计。不仅要提高对围护结构的保温要求,而且要考虑构造柱、圈梁等周边

8、热桥部位对外墙传热的影响。 2.3.3 门、窗节能设计:建筑通风、采光性能变优的同时通常其面积就要相应的增大,这样与外界的交换就会变多,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居住建筑中比较流行的大落地窗和外飘窗,这些对室内的保温和隔热都带来困难。所以建筑门、窗中特别是户门、阳台门及外窗必须进行合理的节能设计,要在设计中提高门、窗的保温和隔热能力,增加门、窗的密封性,减少通风次数,同时要合理减少门、窗的面积,从而降低建筑能耗。 2.4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或基于现状建筑CO2排放平均水平上的减排贡献率来定义太阳能建筑,是符合当今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太阳能热水器的研

9、究和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太阳能光发电,阳能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建筑设计中,还有风能发电,生物物质的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并为将来的多种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例如:现在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建筑的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太阳能光发电板在一些节能建筑上的使用,农村大沼气池的建设,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使用中的利用。 2.5 节约利用资源 2.5.1 减少资源消耗 在建筑生产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了抑制自然资源的枯竭,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建筑

10、物的耐久性,如何合理地使用地方材料,减少资源消耗以及如何抑制废弃物的产生等问题,在设计和材料开发上进行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新成果合理地应用于实践中。 2.5.2 资源再利用 大量选用低能耗可再生环保型材料,减少木材的使用,垃圾回收管理是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方面,设置一些经过特别设计的废料箱、隔间或斜槽,用于收集指定的可再生垃圾,包括那些可以混合的有机废料,使之变为发电原料。建筑资源在建筑生产中应充分利用,如建材生产废料、建材包装废料、旧建筑利用、建筑设施公用、施工废弃物减量,拆除废弃物再利用等。 2.5.3 节约利用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储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量仅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强,属于贫水国

11、家之列,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国家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来节约利用水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建筑内的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外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是给排水设计的一个要点。节水设计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置污水处理设备,经物理方式处理后的中水即可用于花木庭园浇灌及土壤渗透等方面。并采取节水型器具等措施,降低用水量,同时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另外,在建筑采暖中热水的循环利用,能为建筑节省很多能耗。充分回收利用污水和雨水,由原来的污水、雨水直接排

12、放的方式改为“污水、雨水-排放-存储-处理-回收利用”的循环使用方式。 3.结束语 综述所上,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完善,建筑师也可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即基于对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的考虑,如何将城市景观环境建筑与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性或生态在这里并不只是时髦的词语和概念,它们在建筑上的实现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研究与资金支持上的;是严谨科学与建筑师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参阅高技术生态建筑. 【2】 参阅建筑学报,02-12/2006. 【3】 姜长征,周庆华.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安徽建筑,2002(1) . 【4】 陈列.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广东建材,2008(3) . 【5】 容健.论建筑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建材与装饰,2008(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