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03096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但是又因为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实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 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

2、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 教学目标 1 理解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知诗人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准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 比较诗题,谈发现。 (1)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3、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 拓展一: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42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理解,这次在黄鹤楼相见,自然兴奋不已,一同在黄鹤楼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孟浩然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李白前来送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以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而王维与元二既是好友。又同朝为官,感情非比寻常。王维得知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特地一早赶来相送,并书写了送元二使安西。 拓展二:“之”与“使”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4、之:去,到;使:出使。) 它们能互换吗,为什么? 拓展三:各地名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从诗题中能够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课件演示三个地点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 送别诗的诗名往往将送别的地点,或者送别的对象,或者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所以结构相似。摆放在一起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异同。教师的随机拓展,为后面的诗意理解与诗情感悟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3 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5、。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把“渭城”与“阳光”也标到之前的地图课件上。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 (4)对比吟诵,鼓励加上动作。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几处相似点:“故人”都是指老朋友,但在不同的诗中,具体所指又不一样;“西辞”与“西出”都含有“西”,但意思却截然相反。将这两句诗放在一起,再配合地图,学生理解就轻松自如了。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

6、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 (3)从哪句诗、哪个词能够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是从哪一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的?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江边)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黄鹤楼上。) 教师引读: 师: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至到(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爬上黄鹤山,可是见到的依然是(学生接着诵: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是不甘心,又登上黄鹤楼,但见到的还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学生交流,并把自己的感受融人朗读中。 王维和元二是一对老朋友,同学们想象一下

8、,老朋友在一起能干什么呢? (饮酒、赋诗、郊游) 教师引读。 师:是呀!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可是此时一别,真是生死两茫茫,将再也不能一起饮酒了,赶紧举杯吧!(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美无故人。) 师:也不能一起赋诗了,再来一杯!(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更不可能携手郊游了。千言万语,无限惆怅,融入一杯酒(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引导学生用自身送别的经历,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想象和多媒体课件对繁华的扬州与萧条的安西进行对比,学生感悟到了李白与王维不同的复杂心情。在一遍遍的引读中,再现诗人的情感。 四、吟古诗,学古人 (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 (2)学生自由选择吟词。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经历千年而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诗本身,更主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短短20几个字,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的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这些诗是用他们的心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诗意,更要学习诗人那种与朋友交心、以诚相待的情怀! “文道结合”、“文以栽道”是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作为千年文化遗产的古诗,更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掘并抓住这一点,教书不忘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