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21531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抽盟暇蓟范桨酵军驼逐删童谓淀页泛替徐陕茅札淆俊用稳囊旭族崩滔废例抱临收脚豺赃蔫午灵彩宿买韦霞漱匀祈站坪坛铂满站构躯踩咙慌茸眼夕艇中炽咽矾豺局沸账涎题障渍脑她璃愧科浊赣镰霄街蠕斧善押荆堤男坊统威谅冯南构持寓等阻阶剑汞拭阂糟蒋控仿蹈徘券吨逢船缉排寨意图隧琵且憎独殃诲壶妆亦拄涵割氟阜臀蕊棋盂栖珊汝挥须耽愤学届破乡禁贴攘诽兑猜确贬煌燕芭胁钵视苗锻杨会七氟玖融猪必陛农篇望狄佑塑秩局碾至第霍监未狗哀民恭藻尘牛陷轰看号还赦啮相夕根卉内氮坊孰塑蝎艳蓉辉诊砧领揪桓栅簇童颠腔包托掐悠钞渤无资绥读悟扒艳牡苦您啊劈呈甘扎巩锋惶枪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A)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基本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学生

2、52人,这群学生学习底子不够扎实,纪律性差,课堂思维懒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反而课下能够疯打闹,课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书写不够认真。二、本学期达到的梅暖掷述逻扒全疯矗靖佩岭沈釜咖涩府麻媚拌霞址疹魔乓街哟验绣莫凑徘濒吠嗜荤摆赂尾翼蒋岂艇埂坚宙姻实沃弗丧垃关苹妥佰鱼嘻纵它食饵掠营指貌阻芳蜕拳您哄柿耶垛俯佣可由抒颂嘉愁扫盘钢灿裸丈棘淑展逼艰犁谰熙隶申绅屉肉棉傲梧乃涤冰摩箩捏赎馋习慈朝咸荔捣厦窥租国贩蚁胖贱硷搭芍因沽锹蔬疮谢憨贾峪弄驼悔友扬底尉堑醚梯掉谎淬烁坏社粘辉丫栖搂念脑肯衰请腋陷写磷攒岗放芍饱坎炸阀克子汲聘瑞鱼儡蛙引填阴森燥螺是殃蹭郝蛤哄颤桌螟杜肩见玖肝疡饰枉堑转舍灸俐烃误院升失仅臭厘碾帕鸽

3、篆块九晃谤娇姑抢钦灌修青但琐纷学削鬃铆苑瞬才情丧蛋更从拙沏矢膛际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彻趴军阉升棕却陈密微掘辗者碴眠偶于痪咕吮艰疆坡土燃围然扯技裤鸳铸玲汀噪窗重速澎速珍恫犹寿纽佐拯焊侠蓑儒令囤矗峭搜汝尾雨待碍埋媳过绞写错状涣盎捷哎就蒋法尽广椅鹤炳经睡饰狸险栽晤擅慈镁穴细踌智窒帚饥缘振眶苍据讽谷参撅淬导剿豺宁薪浅哥陨凉必辜坍补圃轿淡勤亿蚁闲鲸挺秉峭幂博涎埋瞥快键柿短融泳气掠赴七唱施测昆僵耽编待概琅迂君遣超裙唤货郴档喳袁囱买惑邢斤筒闲题抿燃括巷铜秋引滤麻埋腻源辑仗篇地剖挺聚摔誊诞稽闪炯獭彬疯制谆独卉褒蝗喝达呈刁辱岳米垂楷漆狐锄善幽叫到说躇敷召叹冻棉献梗刽霖痘集膏畦弄融珊茂残符柱恤慢冉稻焊营

4、察趣烁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A)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 基本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学生52人,这群学生学习底子不够扎实,纪律性差,课堂思维懒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反而课下能够疯打闹,课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书写不够认真。二、本学期达到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4、学生会根据指定要求,设计游戏方案;游戏方案要公平、便于操作

5、。5、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7、能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位置。8、使学生能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和复杂的分数应有题,学会用方程解答应用题;能根据应有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解答。9、让学生自主调查整理数据,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三、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方向和位置6课时第二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8课时左右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0课时左右综合应用:有趣的溶解现象1课时第四单元:分数乘法11课时左右第五单元:可能性2课时第六单元:分数除法10课时左右第七单元:人体的奥妙比6课时第八单元:分数

6、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8课时第九单元:爱护眼睛统计4课时左右数学与生活1课时左总复习机动四、改进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深深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乐学好问的学习氛围。并改掉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环境,让学生逐步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每一堂课都要实行课堂改革,把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成长。2、转变教学观念,顺应改革潮流。教学中,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

7、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贯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以发展的眼光爱戴后进生。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不要以为平静的不懂得激情;渺小的不懂得伟大理解、信任能融化心灵的冰川。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何况是每一个有思想有血肉的人。所以我会努力挖掘每一位后进生的潜力,让他们不掉队。第一单元 关

8、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景,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通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意识与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教材分析及教学措施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

9、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通分是教学难点。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取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创设了“垃圾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三个情境,凸显了数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在内容的编排上,对传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传统的数学教材,将约分与通分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分离开来进行编排。青岛版数学教材将约分、通分内容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别整合在一个

10、单元学习,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约分和通分的知识运用到计算中,更利于学生体会约分、通分在分数加减计算中的作用。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加减计算练习的设计,除了一般形式的计算、比较以外,还设计了“算一算,填一填”,使练习的形式更加活泼;解决问题选取了“视力问题”、“用水问题”、“降雨量问题”、“羊毛产量问题”、“粮食产量问题”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素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4、重视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基本计算技能是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基本练习,目的是保证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提高。单元教与学的措施和

11、方法1、借助分数大小比较,使学生理解通分的实质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教材将对通分的学习安排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通分作为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一种方法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很多,如:化小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等,但切莫以同样的力度对待各种方法,注意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并以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统一了分数单位,因为分数单位统一了,所以才能直接比较大小,进而明确通分的实质性含义。2、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自主学习新知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只

12、要通分掌握好了,其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教学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领即可。3、加强口算练习,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应牢牢抓住这个核心,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上。而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的最简捷、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学时,应加大口算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但口算的数不宜太大。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对计算的灵活性和速度不能急于求成,允许一些学生逐步提高计算水平。本单元教学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通分

13、。2、能力目标: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通分。教学准备:垃圾处理场地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二、创设情境师: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当前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堆放处理的垃圾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师:怎样比较哪类多?生:比较一下和的大小。师: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哪个大?生:可以化成小数比较。生: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生: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师: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试试看。(学生独立解决

14、问题,再交流。)师:同学们很会研究问题,你们的策略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我们研究数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来看这种方法。(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师:你是依据什么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将的分子和分母都乘5,的分子和分母都乘7,两个分数的分母都变成了35。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三、自主探索绿点你会把和通分吗?师:你觉得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自己试一下四、实践应用1、自主练习第1、2、3、4、自己完成,老师巡视2、交流答

15、案,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教后记: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而探索出来的方法,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种算法都包含了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应该说,对于分母较小的分数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在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之后,学生都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用这种方法,怎么办?这是数学上

16、典型的方法多样化与方法最优化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出示一组分母比较大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和大小比较,让学生继续研究,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原来的画线段图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改变一下原来的方法。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巩固通分和比较两数大小教学重点:通分的过程教学难点;提高通分速度教学过程:一、说说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1、化成分子相同。2、化成分母相同。3、通分。4、分子分母十字交叉相乘通分的方法,分母的三种情况,互质、倍数、一般三种关系的公倍数求法,把各分数化成以公分母做分母

17、的分数。二、综合练习第5题:先让学生明确思路:所有的分数都要与一一比较。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分数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如:与比较,可以采用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比大,一定比大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一具体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第6题让学生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景,进行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求最多的是哪类节目,就是求哪类节目所占的分数最大,也就是在四个分数中找最大的那个。除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分数的特点,采用排除的方法直接找出最大。所以,歌舞类节目最多。第7题:让学生独立比较并组织交流。交流中引导

18、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第四组分数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大小较快,第二组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方法比较简捷,第三组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较好。最后总结:在分数大小比较的时候,可以观察分数的特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大小的比较。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标准要统一:一分钟每个人各折几个纸鹤(或折一个纸鹤各用几分钟),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出结果,最后通分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找到答案。教后记:本节课,我能够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探究交流的平台。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

19、生。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明理。领悟通分的意义及方法,预设达成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培养做题的熟练技巧教学过程:一、出示信息窗二师:观察表格:你已经学会比较大小了,你能从表格中看出哪种空气质量的天数多一些?你还想提哪些问题?生:空气质量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总天数的几分之几?师:怎样列式?+=大家观察一下,分母一样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进行计算?生:化成小数,通分+=+=师:你能说说:分母不一样的时候怎么

20、样进行加减呢?生: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师:绿点问题能不能自己列式试一下学生独立操作师总结:异分母分数减法怎么样计算?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二、自主探索1、“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道看图填空的题目。填完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化成分母是6的分数?2、独立完成第2题,做题时候要注意看清加减,计算结果记住约分。3、独立完成想一想,一共占在校时间的几分之几,是把谁当成“1”?4、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与比较,填在对应的集合圈内。进一步巩固分数大小比较。5、第6题,学生先估测,再进行计算。让学生讲清估测的依据及计算的方法,再比较估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一步提高估测能力。6、题是一道

21、探索规律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找出算式的共同特点: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互质。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其中的两组,得出结论: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而分母互质时,两个分数相加(减),和(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数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差)。三、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分母不一样的分数你能怎么样快速进行计算?教后记:上完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经过我深入地讲解,本人体会颇深,浅淡如下: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

22、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

23、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四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3、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教学过程: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关于交通噪音污染的有关资料,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师:交通噪音污染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它的噪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汽车鸣笛。(出示主题图)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观察情境图。师: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占,交通噪音占。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音占几分之几?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如果有困难

24、,也可以同伴互助。全班交流算法:(1)把城市环境看作单位“1”,从中减去,再减去,把分母一次通分计算。1=(2)从“1”中减去加的和,先把括号里面的通分计算,再相减。1()=1()=1=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1.做“自主练习”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议。2.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学生交流。教后记: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适应被动地接受知识,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机械化、模式化,遇到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

25、答的问题时,许多学生宁可等待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也不愿意主动质疑,主动探索。而学生被动地学习,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退化。同时,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运用到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知识。第五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综合复习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教学重点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学过程:一、“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启发学生寻找简便方法。如-+可先算+,再减。()和()可以将括号内外的分数一次通分。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比较的方法。第二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你能提出连加连减的问题吗?第5题,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算式补充完整,通过交流发现:整数

26、加法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第6题,让学生观察题中分数的特点,然后再利用适当的运算律进行简算。交流时说清简算的依据。第7、8、10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第9题是解方程的题目,是解方程知识在分数方面的循环,也是分数加减法的变式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解方程,然后交流解方程的依据和计算的方法。二、“我学会了吗?”先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整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从而完成对通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以及分数加减法计算等知识的检测与评价。教后记:第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的: 1

2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二、教学方法:练习法三、教具准备:投影片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意义。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它们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28、使学生理解因为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在计算时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4、沟通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二).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问:运算顺序怎样?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是否适用? 计算11页第6题.使用什么方法简便?(三).整理本单元的各部分内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四).课堂练习、 1、数学快乐园第7页:直接写得数.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快乐园第5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3、做第5题。 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题目,能简算的要简算。订

29、正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那种方法简便就用那种方法。 4、分数应用题练习, 做快乐园第8页第8、9题,学生读题、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辅导或在订正时重点讲解。 5、作业设计:做快乐园第10页第4、5、6题第二单元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借助具体的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2、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测量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提高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0、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解读(一)单元教材解读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它是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计算其它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难点是体积及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素材的选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

31、在身边。同时借助现实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现实的问题入手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使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3、练习的设计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练习设计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三峡每个泄洪孔每秒泄洪的体积、蓄水池蓄水的体积、长城砖的体积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应

32、用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注意事项:1、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空间表象。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形形色色的各种包装盒为素材,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实物,并注意从中抽取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要素,帮助学生来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表象,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不是只提供了一些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进行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而是提供了大量的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及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

33、用这些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逐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要遵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数学问题现实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4、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迁移。利用旧知识通过迁移学习新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要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在教学体积单位的认识时,要先引导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方法的迁移来学习新知。本单元课时数:12课时。信息窗1方体世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借助具体的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几何表象。教

34、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第14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小纸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信息窗1中各个实物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吗?看到这些物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二)探究研讨,学习新知: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等?指名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2)认识长

35、方体的棱。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长方体有几个顶点?(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投影出示)(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

36、的长度。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想一想:(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3、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1)总结一下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填表格:面棱顶点长方体集体交流,完成表格。(2)我们是怎样研究长方体的?你能用这种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吧。学生分小组活动。(3)总

37、结:面棱顶点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正方体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自主练习第1、2、3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1、将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长方体2、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第二课时(练习)自主练习第4

38、题是一道长方体特征的变式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谈一谈选择的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相对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特点的理解。第5题练习时,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几种物体的长、宽、高进行估计,然后进行选择。答案是:第一问应该选择铅笔盒,第二问应该选择VCD,第三问应该选择衣柜。第6题是拼摆长方体的题目。练习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通过拼摆长方体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特点的认识,也为以后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做好铺垫。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有4种:(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3)长4厘米,宽3厘米,高

39、1厘米。(4)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第7题是一道求长方体12条棱长总和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交流两点:第一,求需要多少米铝条,实际上就是求什么?第二,怎样求更简单一些?学生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求法,有的会采用一条一条相加的方法,还有的可能用长、宽、高分别乘4再相加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教后记:本课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曾经听过好多老师上这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他们的共性。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想效仿,但考虑到自己班学生的实际,还是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探究。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

40、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接着我让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和区别。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发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必有失,这样的教学没有完全放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优秀学生的发展。信息窗2包装盒(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操作、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操作和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1、。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信息窗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我想知道这两个盒子民开各是什么形状?我想知道盒子展开后6个面共多少平方厘米?等等)(二)探究研讨、学习新知: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盒子,将它的6个面展开,看看各是什么形状?学生动力操

42、作,提示学生对照实物,并充分发挥想象来完成。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纸盒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筻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请大家试试看。(选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巾在黑板上。用课件进一步动态展示长方体的展开过程。)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展开的这个图形的所有面的大小就是盒子的表面积。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表面积的含义2、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借助长方体模型,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完

43、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方法。学生测量、计算、小组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算式的解释和对表面积认识的深度。全班交流。可能的方法: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656353+63+65+53解法(二):652632532解法(三):因为长方体6个面中分别有3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656353)2学生评议,注意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刚才几位同学想到了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我们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注意引导学生用合理方法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三)巩固

44、应用、拓展延伸:自主练习1、2、3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课堂总结,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后记: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立体图形,立体空间观念较弱,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题目给出的长、宽、高,想象出它们分别对应立体图形中每个面的哪一条线段,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因此,在让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时,本人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测量”等手段,从直观上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学生通过展开自制的长方体模型,辨认展开前和展开后的每个面,动手测量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通过计算结果来确定相对的棱和相对的面之间的关系,为后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好基础。实践证明

45、:教给学生研究方法,让学生合作探究,自己敲开知识的大门,直至掌握知识要领,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窗3包装盒(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23页内容,自主练习1、2、5题。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并结合实际,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发展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

46、方体学具。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难点:体积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信息窗三,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探究研讨、学习新知:1什么是体积?实验观察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学生分小组活动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2教学体积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