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高效课堂模式.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69652 上传时间:2021-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7高效课堂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57高效课堂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57高效课堂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57高效课堂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7高效课堂模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还是一种融学生认知构建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根据生本教育以及教学控制论原理,我们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要素(教学流程、设计理念、学生活动)出发,提出了“357”高效课堂建设要求,力求解决课堂教学中“非人性化”问题。“3”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即:预习展示测评。 “5”是指教师组织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即:情境导学、问题导思、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测评。 “7”是指学生课堂活动的七种方式。即:读(阅读) 思(思考)听(倾听)说(发言)展(展示)研(研讨)评(点评)。“3

2、57”中三者的目标指向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向学习的核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主动地、生动地进行课堂学习。“35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学习、借鉴一些成功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学法指导”、 “单元目标教学”、“引导主动学习”等课题研究成果,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来的。是以生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高效课堂理论为支撑;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不同之处:改革的对象不同。以上列举的改革很多只限于一所学校,而我们“357”高效课堂建设是全县性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达到覆盖所有学校,覆盖所有学科,

3、覆盖所有教师。课改的目的不同:我们不是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抓高效课堂,更不用应试教育的眼光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不是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捷、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而是要把课堂建成让学生全面成长、幸福成长的摇篮;不是单独追求课堂模式的完善,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品质与能力。改革的形式不同:我们进行的是整体改革,将“357”高效课堂建设与学校管理、教学评价、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文化建设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教学流程与操作要领不同。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拓展及创新。提出了课堂教学三大流程,制定了教师组织教学五条原则,提炼了学生学习的七大范式。积极推进“三

4、五七”高效课堂建设。“三五七”高效课堂建设模式是基于杜朗口成功经验和生本教育原则,按照“先学后研、当堂检测”的思路去设计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经历“准备展示检测”的课堂学习过程。在具体实施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根本,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乐学、进取的课堂氛围,打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快乐成长的课堂新模式。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全镇多数学校在推进中有重大突破,效果明显提高,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高效课堂致力于课堂结构调整、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绿色教学生态。因此,各学校应当把如何“发挥

5、学习小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内容来研讨,切实把学习小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突破口,让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2、抓好各学科导学案的编制与指导。导学案的设计应当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的方向。按照情境导学、问题导思、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的原则去设计。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学科各年级(或学段)备课组、教研组的组织机构,镇中心学校将采取整体规划、区域协作、联校互动的方式指导学校开展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创新设计,共享教学智慧,指导导学案的质量。努力克服教师重教学轻研究,研讨氛围不浓,备课质量不高等问题。3

6、、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主题。各学校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进一步细化课堂学习行为要求,着力提高阅读、思考、倾听、发言、展示、研讨、点评等学习基本功。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示学习收获、进行观点交锋、施展个性才华的舞台。4、建立健全高效课堂常规管理机制。各学校要结合高效课堂建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完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习小组、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管理办法。做到“一课五评”,即:评学习状态、评参与程度、评教学流程、评学习效果、评教师素质。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防止课堂教学的表面“繁华”与“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