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9150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当前使用的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出现,与原课程相比,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具有广泛联系、有应用价值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二是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优点,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

2、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一)、 创设情景的困惑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情景,但有些教学内容就很难创设适当、满意的情景。如果教学情境创设不当,又或者偏

3、离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就会形同虚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必要吗?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呢?该遵循什么原则?(二)、 合作、探究的困惑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为此合作学习进入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也给老师带来了困惑。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

4、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数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同时,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小组中活动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太长,致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另外合作交流探究时,潜能生只探究不交流,学困生不探究不交流

5、,优生独打独唱,导致的结果是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困生变得更差。每次小组讨论问题时,老师一再要求小组长让潜能生先说,把机会留给他们,可潜能生由于性格和自信心的不足,确实就是不开口,课堂毕竟时间有限,久而久之,学科长和其他同学也就失去了耐心,不让他说了,从此这些潜能生就变成了一名看客了,有时候开一些小差,干脆不参与讨论了。在完成过程当中,总是疲于应付,拖沓,迟迟不能完成,书写潦草。老师也是疲于应付,顾了头顾不了尾。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解决问题的困惑新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

6、、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但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新课标倡导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形成展开活动与完成目标的矛盾,往往出现堂上完成了目标探究任务,堂下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传统的教材只要能听懂课就会做习题,就能很大程度地确保教学质量。

7、现在的教材内容难点分散了,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往往学会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形成了“处处有问题,处处要探究”的局面。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时,但是每个知识都要增加课时,实际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下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面对诸多的困惑,结合这一年的从教经验

8、,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意欲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沟通旧的知识,掌握新知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作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因为熟悉的生活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究学习数

9、学的欲望。其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真正体会数学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扮演测量员,测出教室的长、宽;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当售货员,模仿超市工作等生活情境,巩固所学知识,使之灵活运用,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再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学习是为了解决生

10、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出贴近生活同时学生又感兴趣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我把书上的数学信息用小黑板罗列出来,并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昨天逛文具 店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自己想要买些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很轻松的把学生带进课堂。接下来让学生互相提问,展开教学,学生很快就提出了类似于“一个书包和两个笔记本一共要用多少钱”的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解答,这时学生结合以往的经验,基本都是用分步式先算出两个笔记本的价钱再加一个书包的价钱,我再提问能不能把分步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让学生尝试练习,在

11、学生列出20+52之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有部分学生很自然地先算加法,再算乘法,这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辩论:谁对?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算理,知道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为什么要先算乘法的道理。像这样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的方法,学生及容易理解又容易接受。所以,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学习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服务。(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合作学习是课改的一个突出亮点。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

12、体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使合作学习有效呢?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机,以及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合作前要说明要求,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们提供充分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与伙伴交流分享,把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去学习欣赏同伴思考的成果,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在小组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

13、播放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车辆川流不息的情景,要求学生统计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由于车速比较快,课件连续播放了几次,学生的统计还是不准确。这时,经过讨论,找到了新的统计方法,懂得了小组分工统计,从而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切实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三)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

14、” ,“再创造”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内外发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