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9782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论文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素材构思与整合 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席垭小学 陈丽丽 数学教学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担负着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重任。数学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建立合作互助机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特别要注意运用开放的教学策略,爱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异心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实践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和发展出来的一种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的生长角度和主体性活动需要为中心来组织学习过程,主要是获得直接经验。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数学活动课程正式以

2、“联系与综合”的板块写进了国家课程标准。在新的学科教材里,数学活动课正式以“实践活动”的名义走进了教科书,“活动的数学”、“数学的活动”成为新课标教材呈现方式的鲜明特色。它在课程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上起到了导向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构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知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数学活动课能充分实现这一目标,而数学活动课中素材的完美构思与整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条件。活动课程以儿童的生长角度和主体性活动需要为中心

3、来组织学习过程,它与学科课程在内容上相通,在形式上互补,在儿童的发展上相互促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和实践活动的能力。一、素材的构思:1、要有针对性 在数学活动课中所选的素材是学生直接学习和主动经历的桥梁,要想学生有积极性,学生需要的素材应该是针对他们能够接受的素材。例如教师在引入教学时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动物或活动来构思引入课题,针对了学生生活,比较自然的揭示了课题。 2、要有趣味性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素材作为认识背景,能吸

4、引学生去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构思素材时有这样一段:什么叫“换个角度看事物”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媒体显示一只兔子和一条蛇)现在请你们从不同角度比较,看看我(老师)、兔子和蛇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从而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正如评析所说: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为后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了很好的铺垫。 3、要有现实性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知识背景,他们能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故而数学活动素材的现实性也就需要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构思了这样一题,下

5、表是班中三位同学的三次数学考试成绩。请判断三人中谁的成绩比较好?姓 名一二三严海洋828796陈 龙638993张凤杰897590曹俊辉909295 想:你准备从哪个角度来思考、判断?(提示:可以从总分、平均分、发展性等方面)此素材不但具有现实性,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思考的依据也具有多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从而能使学生对各种现实各抒己见,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的发展眼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4、要有生活性 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和数学有着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在素材的设计上多设计些实际生活性的数学问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有这

6、样一题:贺兴垚同学上学期得了三张奖状,爸爸妈妈可高兴了,决定将这三张奖状全都订在墙上。如果要使奖状的四个角上都订上图钉,一共需几个图钉呢?此素材就是结合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也使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5、要有历史性 新课标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历史的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继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例如:中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活动课“数与形”中的导入,就是利用历史素材来促进学生对这节课继续学习的。实录如下:古西腊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叫毕达哥拉斯。他

7、非常喜欢数学,就连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散步的时候也不忘思考数学问题。有一次他到海边散步,发现沙滩上有很多小石子,这些小石子被海水冲刷得非常光滑。于是他就蹲下身子玩弄这些小石子,他用这些小石子摆成了不同的几何图形,于是他发现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6、要有探索性在过程性目标中探索就是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见构思的素材是否具有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学习的热情。通过实践发现素材的探索性越强,学生的思考就会越深入。例如在“数与形”的设计中有这一素材摘录如下:课件展示: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8、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1)、观察一下,摆成这些正三角形各用了几粒小石子。 (2)、探讨三角形数的特点: 学生观察、计算、猜测、想象。 概括特征。 因此,“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这无疑说明新课程改革对教材、教学和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素材的整合 1、对各素材要进行有机整合。在整节活动课中有若干个构思素材,而若干个素材有机整合的实现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有机整合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我在

9、“数与形”教学设计上对素材的整合是先认识三角形数及其特点,而后在此基础上再认识正方形数及其特点,最后构思了探索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即一个正方形数可以写成两个相邻三角形数的和。从而使各构思的素材在有机整合之后,形成了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2、对各素材要进行有层次的整合。 例如:“数与形”的设计先从认识三角形数及其特点入手,发展为认识正方形数及其特点,再比较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有层次的发展性素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3、对素材可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整合。 新课标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0、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这样能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对素材利用如此手段进行整合,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素材的整合要留有空间。 (1)要留有人文关怀的空间。 整节课的活动是学生的各类思维活动,有些时候或有些环节不可能非常顺利地达到预计目标,作为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历程,激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要留有重新组

11、织的空间。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老师应该理解各种情况的出现,主动、灵活地调整原先数学活动的教学计划。(3)要留有延续发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要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以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

12、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的过程不只是在课堂上,有时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空间来完成数学学习的任务。例如上两节活动课中,都给学生留有延续发展的空间。摘录适用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学习、工作、做人等方面。摘录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就一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 总而言之,“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种新的数学活动课程,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保证。真正的教育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应努力引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获取成功感,树立信心,因为只有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之上,一切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渗透新课程的精髓“以人为本”的思想。 作者简介:饶娟,女,汉族,出生于1979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