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03139 上传时间:2021-02-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1创伤的危害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汽车数量的迅猛提高至交通事故频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即每天平均有近3330人死于车轮下,年受伤人数为3000万至5000万【1】。而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使高楼大厦剧增导致高处坠落伤增多,高处坠落伤已成为继交通事故外导致严重创伤和致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2】,目前世界还不和平,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还时有发生,战伤也是创伤的一种特殊的重要的部分。可见,创伤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大公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高达5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9.5人因意外创伤死亡。在中国,每年的创伤死亡

2、人数高达70万,占到全球创伤死亡人数的约1/7【3】。严重创伤患者生存与死亡的时间窗宽度很窄,稍微耽搁即会失去抢救时机【4】。能否在黄金期;内进行准确地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目前创伤急救存在明显的治疗延迟现象,而院前急救时间长、现场救治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现场救治与救治医院缺乏信息联动、医院缺乏应对群发性创伤及多发伤的专业救治团队、救治现场及院内救治缺乏规范化流程,导致伤者治疗延迟,坐失抢救的黄金期;,也是创伤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创伤急救的效率和伤者的生存率。2传统的救治模式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成为创伤急救的桎梏,亟需创新【5】。传统

3、创伤救治模式是:派车现场救治抵达医院检查会诊确定方案开始救治。这种陈旧的创伤救治模式导致了治疗延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患者送医延迟,许多人受伤后无法及时借助交通工具到达医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甚至是直接耽误送医时间,造成入院前死亡;第二个方面是转运延迟,送到的医院没有治疗的能力,需要联系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延迟或耽误;第三个方面是治疗延迟,也就是首先由急诊外科医生初步诊治,然后行专科会诊,专业分科的细化无法让医师对伤员病情做出系统综合评价,如有的伤员同时有颅脑伤、腹部伤、四肢伤,此时需要请创伤颅脑外科、创伤骨科、手足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会诊,容易耽误救治时间,而且每

4、个会诊科室只是对本专科情况提出诊治方案,也极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而后根据哪一专科病情危重或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收入相应科室救治,使患者进入医院到最终得到救治时间太长。而且现场救治与急救中心(医院)缺乏信息联动,救治现场及院内救治缺乏一体化流程。因此,这种落后的模式需要改变【6】。3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基于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创伤伤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将为创伤救治带来新的模式。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5、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作为一项新兴信息技术,逐步进入医疗领域。云平台整合了当今无线医疗、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基于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的物联网技术和B/S架构的先进设计理念,该平台可以轻松满足任意授权终端用户,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网即可多点同步调阅所有急救信息,从而享受智能急救系统的以上独有优势功能。笔者拟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云平台技术,以远程无线网络生理多参数监测系统、智能急救系统为依托,将急救中心(三级医院)及其周围区域的一、二级医院、企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场所及家庭作为管理网节点,建立起集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诊治三位于一

6、体的急救网络体系,将生命体征、电子病历、图片视频信息及GPS定位全方位融合,由生命体征信息采集及传输系统、医务通信息系统、车辆管理子系统和创伤急救信息云平台组成创伤伤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这种体系建成后,可将网络医院、急救点或救护车上创伤伤员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X线等生命监测信息通过3G网络或卫星频道实时传输到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组织的专家或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对伤员进行诊断和指导治疗,使救治在急救现场、救护车上及运送途中即开始实施。生命体征、电子病历、图片视频信息、GPS定位全方位的融合,使伤员入院前就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创伤病情的评估,专家根据院前信息,在患者未到达

7、医院,就可以制定治疗方案,甚至可绕过急诊科,直接入住专业科室或直接进入手术室治疗,真正做到创伤伤员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诊治三位一体,无缝连接,可谓伤员未到,信息先行,优化了急救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为抢救伤员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4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急诊创伤救治不仅仅只靠外科医师的参与,更需要组建一支适应于创伤急救区域协同网络体系一体化模式的高素质创伤救治团队,应既有高素质专科医生、专家,又要有知识全面的全科医生、专家,这样才能使创伤救治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的新的模式的转变得以顺利实施。总之,我们需要借助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创伤伤

8、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改变现有传统创伤救治模式,力争解决创伤救治中的院前急救时间长、现场救治人员救治的盲目、被动,解决现场救治与救治医院缺乏信息联动、救治现场及院内救治缺乏一体化、规范化流程所导致的治疗延迟,最终解决创伤病死率居高不下的诸多问题。当然应该做好各级政府工作,争取政府对创伤急救设备的资金投入,从而使创伤伤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予以建立。参考文献【1】王正国. 亦喜亦忧的道路交通安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65-566.【2】王轶宁,陈光. 创伤指数评分在高处坠落伤伤员伤情评估中的意义.中华创伤杂志,2014,30(7):710-712。【3】徐少文. 关于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17届世界灾难及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暨第14届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汇编,2011:140-143.【4】沈伟锋,江观玉,干建新. 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14-116.【5】甘晓. 两种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重庆医学,2014,43(19):2495-2496.【6】Buccoliero F,Ruscelli P.Current trends in polytrauma management .Ann Ital Chir,2010,81(2):8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