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04851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思政课教学视角的大学生德性培养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主旨之一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习性,换言之,即促使学生德性的养成。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为资源、以大学思政课的教学为视角,提出大学思政课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及实现德性的责任意识。道德德性以追求适度为目的,而行为的适度性涉及合乎逻辑的理智德性,即道德主体要合乎理智地欲求与行动。大学思政课应该以德性教育为教学主旨,教育学生具有知行合一的品质,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力培养。理智德性;道德德性;责任意识;思政课G642A2095-3712(2015)29-0019-02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课题我国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能力及提升研究

2、;(13YJC880093),浙江财经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K201344)的研究成果。李金鑫(1981),女,黑龙江肇东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理论,应用伦理学。一、德性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主旨大学思政课的主旨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教人以德性。这里的德性是人之为人的美德。美德能够使人获得作为一个整体来设想和评价的生活,使得自我具有统一性。这种自我的统一性存在于一种将出生、生活与死亡作为叙事的开端、中间与结尾连接起来之叙事的统一性。;【1】学生通过学习确立自己的美德精神和完善的道德人格。与直接强调课堂效果、关注学生的行为

3、表现相比,德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性及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德性取古典的含义,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2】。德性是人通过道德实践而获得的品质,使人们倾向于合乎理性地去做和行动。德性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或自然本能,它是道德主体(行为者)通过行动、活动而实现并获得的一种品质。它既包含道德德性,也包含理智德性。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中,这里所言的德性就转化为应该教授给学生求真、求善的德性。同时,这种求真、求善的德性能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最直接地体现为他们的责任意识。无论是求真还是求善的德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中,并表现

4、为他对自己的见解观点、主张、行为等承担相应的责任。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品格和生活负责。但是究竟如何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不但受行为主体的主观意愿的影响,还受行为主体的能力、运气、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后者这已经超出课堂教学所能承担的责任的范围。思政课教学所能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即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责任是品格和行为统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对行为举止负责,是因为行为举止是我们自己在行动中的对象化。;【3】而完整的德性意味着一个人的品格和行为能够在内心获得一致,而不至于言行不一、知行分离。与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不同,思政课承担着教人以德性、提高学生

5、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职责。思政课教学应该教学生向自身内部寻求德性力量的心灵自省,并以求真、求善的精神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制度安排等,反思生活、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味地向外诉求外在的名誉、利益等。二、两种德性能力的培养任何德性的获得都是一种实现活动,它需要具体的实践。就如同健康的身体来自合理的饮食与积极的锻炼,德性来自具体实现活动中的道德判断、选择与行动,道德责任就与这种实践活动相伴随并以人最终养成的品格习性为根本规定。课堂的教学更多的是对德性观念的传递,并以情境再现、思想实验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行为实践过程。德性教育包含人的两种德性能力,即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道德德性以追求适度为目的,

6、适度是道德德性的特点。适度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它以选取感情与实践中的那个适度为目的;【2】。适度是两种恶的中间,它是道德主体在实现活动中做到的感情与实践之间的适度。它的适度意味着道德主体能够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出于适当的理由,以适当的方式做事、做人,履行自身的道德责任。在这一意义上,先贤儒家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理解存在相通之处,成仁;敏于行;与化性起伪;等观点都在说明:德性需要通过践行而获得。如果说道德德性的特点是适度,这种适度是一种行为的恰到好处,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做到适度。做(行为)的适度性涉及合乎逻各斯(逻辑)的理智德性,即道德主体要合乎理智地欲求与行动。德性指向具体

7、的实现活动,需要实践理智的指引。理智的最高状态就是明智(实践智慧),德性的实现要求道德主体具有实践智慧。因为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德性的获得还取决于道德主体所采取的恰当方式和手段。德性是一种品质,问题的关键是人以何种态度、以何种方式获得这种品质。有实践智慧的人(明智的人)擅于在具体的变化中考虑对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选择善的手段以实现善的目的。具体而言,亚里士多德用明智;表达人的实践智慧。一方面,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或者说明智的人要善于考虑对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不过,这不是指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善和有益,例如对他的健康或强壮有利,而是指对于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2】

8、明智的人考虑的是人生的总体,并从好生活这一总体目标权衡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明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2】。具有实践智慧的人要能够了解具体情境,对变动不居的实践做出正确的判断。以2015年修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修订版增加的内容重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4】。这五方面的内容就涉及人的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应该统一。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是不同的,前者指向行为的目的,强调我们关于善的总体的知识;后者指向行为的方法手段,强调如何付诸实践和实

9、践中的具体选择。如一个人不但知道自己应该帮助处于危难中的人,而且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危难中的人并能够在实践中做出决断和选择。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但知道应该追求真理,而且知道如何做才是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追求真理。换言之,这个人不但知道自己应该承担道德责任,而且知道如何承担道德责任,反之亦然。三、反思与启示以德性教育为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主旨,重在克服灌输式的价值观、世界观输入,并注重以引导、讨论、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价值冲突、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以及承担自己的责任。德性教育对当下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启示在于:求真与求善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思政课的内容涉及人文社科类的知识,但

10、它更重的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确立善;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具有基本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念。恰当的行为源于人对善恶的正确认知,正如康德所说,清白无邪是美妙的事,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很糟糕,它不能维持自己,很容易被诱惑。正因为如此,智慧自身它原本更多地倒是在于行为举止而不是知识毕竟也需要科学,不是为了从其中学习,而是为了使自己的规范为人接受和保持长久;【5】。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积淀了能够被人所认识和接受的基本是非善恶标准,人在道德上要避免蒙昧无知、明辨是非、努力获得关于是非善恶的正确认知真知;,并恰到好处地去实践。同时,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力培养。善恶的认知进入人心,有一个发生、接受

11、、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善恶知识倾向于人的理性认识,那么道德情感则倾向于人的情感体悟。道德情感能力以人类的共通感为心理发生机制,这种共通感在于人应有一颗悲悯之心,人与人之间有可以分享的道德感受。道德必须有来自人的内心的情感认同与体验,这种情感在现实的伦理关系中以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等为存在形式。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讲授不但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这里的情;不是教师的情绪,而是教师对教授内容的态度以及对学生情感能力的积极培育。而无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的统一,还是情感能力的培育,都需要在教学中落实为让学生具有自我统一的人格。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合乎理性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计划,不轻浮、不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能够提供满足学生道德发展、人格完善的正义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公共价值精神导向。参考文献:【1】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59-260.【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5,55,172,173.【3】杜威.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3卷.吴新文,邵强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9.【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3-54.【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邓晓芒,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