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诗中.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27362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家乡在诗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的家乡在诗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家乡在诗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家乡在诗中.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的家乡在诗中-记一次语文教学的社会活动实践关键词:家乡诗篇名胜古迹作者:襄阳八中梁冬梅 曾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你家在哪儿?学生集体不屑:老师把我们当成幼儿园的孩子了。再问:如果老师要到你家进行家访,不要告诉我街道、门牌号;只要告诉我,你居住的小区附近的特别标志,可以是醒目的建筑,也可以是发生过大家都听说的故事,目的就是要让我能快速找到你居住的小区。这一下子,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平时在介绍家庭住址时都是用街道、门牌号,现在不能用这些,大家觉得新鲜好玩,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讨论,一番热闹过后,一部分同学开始举手准备回答问题了。我点了一个家在郊区住的同学,他介绍:“我家屋前一百米有一棵相传是襄阳最古

2、老的银杏树。”同学一阵哄笑。他急红了脸,辩道:“今日播报(本地的一档民主电视栏目)就播过的。”我说:“这个标志算对,我也听说过这棵千年老银杏树,我能借助它找到他的家。”同学们惊呼:这也算数。马上就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家住在张公祠山脚下,算不算?”我说:“可以算,但你必须先告诉我,这个张公祠的张公是谁?”那个同学傻眼了,傻眼的不止他一个,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讨论到这儿,才是我这节课的中心目的。我顺势引导:“惭愧吧,同学们。身为襄阳人,自己城市里有多少名胜古迹,不知道;有多少历史大家,不知道。甚至连自己住的街道名称的得来恐怕也有不知道的吧。”有的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明天要放月假,就顺势布置一道课外

3、实践作业:“大家还记得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吧。既然唐朝的一个过路人就能发现咱们襄阳的好风日,咱自己是不是也该好好地感受一下呢?明天放月假,我带同学们来一次襄阳风光一日游,如何?”学生们开始雀跃,“襄阳的名胜古迹太多,一天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我们的一日游只能按一个主题来游览,这个主题是了解唐朝时襄阳的大概地形和寻访唐朝前的部分古迹,线路是按照唐朝襄阳籍诗人孟浩然的足迹行走。至于孟浩然的足迹在哪儿,明早集合后再告诉大家。”最后我卖了个关子。第二天八点钟,同学们都按时在校大门口集合了。我告诉学生们,孟浩然的足迹就在他的诗篇里,我选择了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三首诗做我们的行程线路图。一首夜归鹿门山

4、歌,这是语文课本一首必背篇章,秋登万山寄张五与诸子登岘山这二首课本没有,但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补讲过,也要求背诵。我们就从城东出发,按照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自然景点有渔梁洲、鹿门山,人文景观有庞公祠。渔梁洲,是江中的一个小陆地,从诗篇的前两联可以看出,在唐朝时老百姓已把它开发成良田来耕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渔梁洲更是一片热闹景象,有各种风味的美食城,有品种繁多的娱乐城,有超现代化设施的水上游乐城,它已成为襄阳人平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诗中提到的庞公栖隐处。现在庞公祠这个名称还在

5、,但古迹无存,带学生们在此地转转,感受一下历史变迁。第二站,带学生们登岘山,此山在襄阳城南,路线图是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本是孟浩然带着他的子侄们登临岘山时感叹之作,但我们这些后辈学生们却可以从中欣赏到岘山的自然风光,又能了解到岘山上人文典故。诗人站在岘山所见到的景观,现在依然能欣赏到。同学们站在岘山向东远眺,依然能欣赏到“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的深秋景象。诗中提到的“羊公”指的是晋朝的羊祜,“羊公碑”指的是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去山上饮酒赋诗,曾对同游的人感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

6、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死后,襄阳人民感念他生前造福一方,在岘山为他立庙树碑。望碑者没有不流泪的,羊祜的继任者杜预给碑命名“堕泪碑”。正如诗篇所说的那样“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年羊祜登临感叹人生,后来孟浩然来感叹羊祜,现在我们又来畅怀历史,缅怀先人!第三站,领着学生们向西前进,游览万山。万山是襄阳城西的一座名山,东连道家名刹真武山,西接灵秀之隆中山。路线图是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首诗除了“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和“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两联点题,表达对张五的思念外,其它的都是在写登上万山顶上远眺之景,给我们描画了一幅自然和人和谐的清秋晚景图。我们再登临万山所见之景,忆全然不同了。不见了“平沙渡头歇”的暮归村人,也不见了“如月”的小舟,只见到万山脚下已经高耸的大楼和正在高耸的大楼,还有高楼外的一弯江河。万山之行,让学生们看到了本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古老的城市正在向着现代化大都市迈进。游玩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热烈讨论着一路上增长的见识,真切地感受到了襄阳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明白了老师平时所说“抬眼尽是历史,低头满是文化”的含义了。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脸,我也很欣慰,此次走出课堂教语文的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