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果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35852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果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摘果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摘果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摘果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摘果子》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摘果子》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摘果子》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果子北关小学 党小燕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水平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分析“摘果子”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的加法的意义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触5以内的减法,重在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减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计算方法,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课。教学准备:小花、圆片、 教学过程(一)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师:今天的数学课,党老师想先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活动。看看谁能在活

2、动中发现数学知识。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幅图(出图),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苹果吗?可以能够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树上有5个苹果,可以能够用数字5来表示。(师板书:树上有5个苹果) (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初步建立数量与数字的联系。) 师:如果请你来摘苹果,你想摘几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想摘3个。 生2:我想摘2个。 师:请你来摘苹果,其他同学想一想根据他的动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摘苹果,师板书:摘下2个) 生1:5-23。 师:你能给大家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2: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摘下2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苹果?5-23,还剩3个苹果。(师板书:还

3、剩几个苹果?) 师:谁能再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个算式怎样读?谁能再给大家大声读一读? 生:5-23。 师:算式中的5,2,3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2表示摘下来的2个苹果。3表示树上还剩3个苹果。 师:谁能指着图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5表示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2表示摘下来的2个苹果。3表示树上还剩3个苹果。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来看连环画。(出图)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怎样看连环画? 生1:有一个点儿的是第一幅图,有两个点儿的是第二幅图。 生2:看的时候要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看。 师:根据这幅图的意思谁能给大家提出数学问题? 生1:原来有3本书,叔叔

4、拿走2本书,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本书?3-21,还剩1本书。 师:谁能再说一说?(师板书) 师:算式中的3,2,1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桌子上原来有3本书,2表示叔叔拿走了2本,1表示还剩的1本书。 师:再请同学们看一幅连环画。(出图)请你用圆点或小棒代替图中的苹果一边摆一边自己讲讲图意。 (学生自主活动) 生1:(用圆点板演摆图)原来有4个苹果,小刺猬偷走1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苹果?4-13,还剩3个苹果。 生2:(用小棒板演摆图)原来有4个苹果,小刺猬扎走1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苹果?4-13,还剩3个苹果。(师板书) 师:谁能说一说算式中的4,1,3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意

5、思? 生:4表示原来有4个苹果。1表示小刺猬扎走的1个苹果。3表示还剩下3个苹果。 师:请同学们看看,在刚才的3幅图中我们解决的都是什么问题? 生:还剩下几个的问题。 师:我们都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生:减法。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就是减法。(板书:减法)我们来认识理解一位新朋友:减号。(板书:减号)伸出手来和老师一 起写一个减号短短的一横。 师:这些问题都用减法解决,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拿走,不是添上,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带领学生用手势表示:都是从原来的数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减法。) 师:谁能用手势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都是从原来的数量里,拿走一

6、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减法。 (二)巩固应用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5-4),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能够用这个算式解决吗? 生1:树上有5个苹果,摘走4个,还剩1个。5-41。 生2:今天买了2个苹果,吃了4个苹果,还剩1个苹果。 生3:本来只有2个苹果,怎么吃4个,还剩1个。 师:用我们目前当前学习的知识,2还减不了4,也就是说本来只有2个苹果没有办法吃掉4个。 生4:本来有5块砖,小偷偷走4块砖,还剩1块砖。5-41。 师:生活中最好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我们帮助协助别人搬砖,助人为乐那多好呀! 生5:我家原来种了5盆花,死了4盆,还剩1盆。5-41。 师:请大家看看

7、,老师这幅图能用5-41这个算式表示吗? 生:能。 师:5,4,1在这幅图中表示什么? 生:5表示原来有5个圆点,4表示划掉4个圆点,1表示还剩1个圆点。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第26页,看第1题。第一幅图就是老师黑板上的图,我们已经解决了,现在看看后两幅图的意思,你明白吗? 生1:划掉几个圆点都行,但就是不能超过图里圆点的数。 生2:划掉几个圆点就要在下面列算式减几。 师:任意划掉几个圆点都可以,但要列出相应的算式。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汇报(师按规律贴图并板书算式) 生1:我划掉3个圆点,4-31。 生2:我划掉1个圆点,4-13。 生3:我划掉2

8、个圆点,4-22。 生4:我都划掉了,4-40。 师:为什么4-40? 生:因为本来有4个,都减去了就一个都没有了,所以等于0。 生5:我没划,4-04。 生:我有发现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发现得真好。每幅图都有4个圆点,所以有这样的规律。你们划掉的都是0,1,2,3,4个圆点吗?可不可以划掉5个、6个 生:因为图上就给了4个圆点,没有第5个、第6个圆点。 师:那得数可能是5,6,吗? 生:因为减法是越来越少,加法才是越加越多。所以得数不能越来越大。 师:得数最大不能超过4。 第三幅图分别可以划掉几个? 生1:我划掉2个,3-21。 生2:我划掉1个,3-12。 生3:我划掉3个,3

9、-30。 生4:我没划,3-03。 生5:要是没划不就等于没做这道题吗? 师:如果你图上没划,算式对应地列出来也可以。 师:下面我们在小组中做一个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 师: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许多果实都成熟了,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农场采摘,看看都能摘什么?(师在黑板贴图:苹果、玉米、梨、西红柿、橘子)黑板上共有5种果实,小组内每人选择1种,先商量一下每人选什么? (小组活动) 师:请每位小小采摘员在你选的果实中任意地摘下几个都可以,然后用你的小棒、圆点子或其他学具摆摆,也可以画一画图,说一说数学问题,最后把你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如果小组内每人都写完了,按照从1号5号

10、的顺序交流一下。 (1)独立活动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师:哪个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摘果实的情况? 小组长:1号先说。 生1:(小棒板演)原来有5个苹果,摘下1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苹果?5-14,还剩4个苹果。 小组长:2号说。 生2:我画了4个代表4个玉米,划掉2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4-22,还剩2个。 小组长:我是3号我来说。(圆点板演)原来有5个梨,摘下2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梨?5-23,还剩3个梨。 小组长:4号说。 生4:我是用铅笔摆的。原来有3个西红柿,摘下2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3-21,还剩1个西红柿。 小组长:5号说。 生5:我是用橡皮摆的。原

11、来有2个橘子,摘下1个,我想问问大家还剩几个?2-11,还剩1个橘子。 师:他们组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鼓励鼓励他们组。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都是什么问题?都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生:解决的都是还剩几个的问题,都是用减法解决的。 师:什么时候用减法? 生1:拿走的时候做减法。 生2:从原来的数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用减法。 师:今天回家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减法解决?、摘果子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学,而是怎样使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真正使教学成为有魅力的教学、好的教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应是走向数学活动的过程,这样师

12、生双方忘却了外在的期望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为教学情境所吸引,让学生在做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2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减法实例引入教学,学生会感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使他们感到数学的乐趣。可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最后,再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运用到数学。 3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把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练习,把减法的意义及减法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摘苹果”“看连环画”“根据算式举生活中的实例”和“根据算式解释圆点子图”的正反2个层次的活动中逐步体会、理解减法的意义。 4本节课注重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包括:认真倾听的习惯;主动与他人交流的习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