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1(3).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66354 上传时间:2021-02-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智慧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智慧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智慧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智慧1(3).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智慧(1) 1 敬畏感和幸福感 要增强对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称赞是幸福,持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目标同样是幸福。(摘自2003/11/17德育报3版 朱小曼的观点)2 教师的终身学习 要让学习支撑我们每个教育者的生命,必须首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2、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持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作为国家教育功能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学习不但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持续学习,教师才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差异和发展差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才能使每个学生游击、和谐地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终身学习不但使教师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晚年幸福、完美人生的重要保证。(摘自2003/11/6中国教育报(8)管锡基)3大师的寂

3、寞 “寂寞”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当大师们选择他们的研究方向时,所面对的往往是冷门、难题、困惑甚至危险。他们在进入研究的状态时,表现出的往往是废寝忘食,不顾安危,甚至是与世隔绝的。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寂寞”的必要,比任何人都了解“寂寞”的力量 。 . 中国古人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圣贤也就是大师。大师之为大,不一定经历了大的灾难,承担了大的不幸,但一定是沉浸在大的寂寞之中,忘我地投入工作工作是他们的生命本身,而不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寂寞是他们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忍受不了的痛苦。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追逐时髦、寻求热闹的归于沉寂;甘于寂寞、乐于寂寞的永垂不朽。大师们带来了热闹,但他们所固有的,还应该是寂寞。当大师们热衷于名利时,他们就堕落了,他们就终结了。“不朽”太难了,因为“寂寞”太难了。绝大部分人善于热闹,而不善于寂寞,这就是大师和公众的区别。然而。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总不算是过分的要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