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乙烯.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93968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乙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案例——乙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案例——乙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乙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乙烯.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教学案例一、案例主题背景本节课乙烯是学校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达标课,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明确,引导合理,多让学生展示参与,从乙烯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二、案例实践描述本节设计的教学导入是先以两个奇怪的生活现象:煤气灯泄露的气体使周围的树叶提前脱落、燃烧美人蕉的碎屑产

2、生的烟雾使温室的花提前开放引出本节要讲的主题乙烯,当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现这两个奇怪的科学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也趁热打铁,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内容乙烯。紧接着介绍乙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那么怎样从石油中获得乙烯,加热石油的分馏产物石蜡油会得到什么呢?引出课本67页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结合实验视频学生积极回答了与实验相关的几个问题,并且总结出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烷烃和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接下来向学生展示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写出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但在由结构式写结构简式的

3、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很多同学把碳碳双键也省略掉了,这一点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能够将烷烃和烯烃进行对比,我将乙烯和乙烷的结构、键能和键长统一列于表中,让学生从分子组成和结构上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本想根据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键能的两倍,并且乙烯分子中两个键的键能也不相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乙烯分子中其中一条碳碳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比较活泼,推测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但学生讨论了许久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一点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所以最后由我带领学生以粗细粉笔为道具,解释了这一问题。紧接着由上一个结论,乙烯分子中其中一条碳碳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比较活泼,通

4、过实验探究碳碳双键对乙烯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与烷烃对比,向学生演示了乙烯的燃烧、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反应,得出结论乙烯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总结乙烯的化学性质与烷烃的不同点,对比记忆。最后由两个思考题:如何判断乙烯与溴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非取代反应、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或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都 可以制成CH3CH2Cl,若要制得纯净的CH3CH2Cl,应该先用哪种方法好?通过这两个思考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不同,以及烷烃与烯烃性质的区别。三、案例反思感悟回顾整堂课,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作为一次达标课,并不十分成功,首先自己预设的内容没有讲完,使整堂课给人的

5、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其次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自己对于课前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没有详细检查,使得一些学生的预习工作没有做到位,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我还认识到以下几点:(1)直面“节外生枝”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设计提问,学生的回答总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开放的、有差异的,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这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学生的意外回答看起来是“节外生枝”,其实是教学真实性的体现。面对这些“意外行为”,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思维进行挖掘?如果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

6、计,冲击原本预设的目标;如果压制学生,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深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最高智慧应该体现在对课堂各种意外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与无穷的魅力。(2)增强“课堂意识”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课程开发不仅仅包括对教材的调整与改进、对师生自身的认知与利用、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关注与开发,而且还包括对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的捕捉与生成。因此,教师要努力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振。在预设阶段时,就要具有较强的“生成”意识,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形进行多方

7、面评估和预测,并准备一些应对预案,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有弹性的“学案”。在实施阶段,课程意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对课堂上无价值的生成予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对极富价值的创造火花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3)注重“有效引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既然教学中的“意外”是客观存在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我们需要考虑的就不是如何去避免“意外”的出现,而是当“意外”出现时应该怎么办。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的“有效引领”。如果引领不得法,就会出现“预设未生成”

8、的尴尬局面;如果教师能够冷静分析、从容应对,通过临场捕捉、瞬时设计与深化挖掘,将“意外行为”中的有意义成分变成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有利资源,并以此为切入口,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惊异,在惊异中探索,就能变“废”为“宝”,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通过强行灌输草草收场,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思维敏锐性的培养会很不利。总之,引领需要有效的策略,它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靠教师在平时的磨砺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要做到有效的引领,必须重视课前的准备。在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中,有句流行语:“未曾预约的精彩”,似乎生成有不可预约性。于是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其实有了备课时的全面考虑,才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有了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