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09230 上传时间:2021-0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 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 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

2、的相互作用规律。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第 1页这节课的难点呢, 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 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法学法:( 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引入新课。先放有关静电现象的图片, 使学生感受电的新奇和神秘, 激发兴趣,进而告诉大家,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电,学生兴趣大增

4、,引导学生做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的实验,引出摩擦起电现象,提问: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最后总结被摩擦过的物体都带了电荷。第 2页( 2)实验探索,引导学生。让同学们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 橡胶棒跟毛皮摩擦, 都可以吸引碎纸屑,证明都可以带电, 由此提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吗?如何进行推理判断呢?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和推导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好玩难以控制,采用比赛方式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 当堂给予奖励, 比如公开上课做实验的机会等,另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意一条规律都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实验插图,实验好做,但推理过程所

5、有学生就未必想得清楚,学生代表发言后,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同学们一起正确说出推理的过程,此时学生已必然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另外告诉大家摩擦过的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相同,得出结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接下来提问: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如何来检验呢?有的同学会说:看它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非常好,予以鼓励。那么有没有仪器来快速检测物体是否带电呢?引出验电器,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验电器的结构,让学生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张开的现象,提问: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再问不同带电体接

6、触金属球, 使金属箔张七角度相同吗?张角大小不同, 说明什么问题呢?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介绍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承上启下,问题引路。第 3页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摩擦起电现象,那么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物质的结构说起, 物质的结构属于微观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形象比喻,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直径为 100m 的大球,原子核带正电、负电、以及元电荷的概念、符号、大小,提问:既然原子带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为何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呢?让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讨论,说出结论。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电荷的学习, 思考: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这个问题同学们没有相关的的知识经验

7、,因此讲解为主,诱导为辅。关于“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实验,同学们先猜想:相同的两个验电器A、B,A 带电, 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B 连接起来,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想,接下来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大家发言, 总结出电荷在金属杆上有了定向移动, 由此引出导体的概念。提问:若在验电器 A、B 之间架上玻璃棒或像胶棒, B 验电器金属箔会张开吗?让学生作出猜想,动手做,验证猜想,由此引出绝缘体概念。最后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够导电呢?由同学们阅读课文可以得出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答案。分层训练,提问能力。第一层:基本性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获取反馈信息。第 4

8、页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 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目的在强化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互相吸引,则()A 、两个物体必定带同种电荷。B、两个物体必定带异种电荷。C、两个物体都不带电。D、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第三导:发展性练习。通过一个难度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再应用能力。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均相互吸引,已知甲球带正电,则乙球不可能。若丙球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则乙球一定。以上环节的教学, 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变教师的“讲”为“导” ,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板书设计:第一节两种电荷一、电荷1、摩擦起电现象。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第 5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单位 库仑 C二、元电荷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元电荷 ee=1.6 10-19C三、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绝缘体第 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