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48673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息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利息教学设计 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利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属于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 知道本金、 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教材中先说明储蓄的意义,再结合实例存 1000 元,一年以后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 1000 元钱,而且还能得到银行多付给的一部分钱,说明什么是本金、利息和利率。学情分析对于储蓄和利息,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获得亲身的体验,但对于利息的计算方法比较模糊,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金、利率、 时间和利息的关系, 有关储蓄的种类是比较多的,只要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就行了。 同时要结

2、合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能够爱惜财务、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教学目标1、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理解什么是本金、利息,什么是利息税。2、能正确计算利息和税后利息。教学重点:利息和税后利息的计算。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课前调查:银行储蓄凭证。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生活情境,了解储蓄的意义和种类1、储蓄的意义师: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页使得

3、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2、储蓄的种类。 (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活动二、自学课本,理解本金”、 “利息 ”、 “利率 ”的含义1、自学课本中的例子,理解“本金 ”、“利息 ”、“利率 ”的含义,然后四人小组互相举例,检查对 “本金 ”、 “利息 ”、“利率 ”的理解。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2、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先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出示存款凭证条,并

4、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 “客户填写 ”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3、利息计算( 1)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 利率 时间( 2)例题:王奶奶要存 1000 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两年的利率是2.7%)。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板书:方法一方法二10002.7%2 54(元) 10002.7%2 54(元)5420%=10.8 (元) 1000+54( 1-20% )1000+54-10.8=1043.2 (元) =1043.2(元)答:两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43.2 元。师:我们存

5、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 元2 年,到期利息54 元,应缴纳利息税5420% 10.8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43.2 元。4、学生完成第100 页的 “做一做 ”活动三、实践应用练习二十三第6、 7、 9 题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活动四、课堂总结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五、板书:方法一方法二10002.7%2 54(元) 10002.7%2 54(元)5420%=10.8 (元) 1000+54( 1-20% )1000+

6、54-10.8=1043.2 (元) =1043.2(元)答:两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43.2 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准备1 (出示幻灯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师:请回答下列问题。(1) 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2) 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3) 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填空。 (小黑板 (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

7、这两种量中_,这两种量叫做成 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关系。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1) 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反比例的意义。你们想一想, 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二 )学习新课1出示例4。 (小黑板 (二 )例 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

8、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1) 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 (幻灯出示 )表中有哪种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2) 同学们发言。教学内容:教材第59 60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610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 ”或 “亿 ”作单位的数, 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9、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6 题。2、揭示课题。这节课, 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 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二、复习小数的性质1、复习小数的性质。(1) 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小数的性质 )谁能举例说明小数的性质 ?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2) 做 “练一练 ”第 1 题。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3) 做练习十一第 7 题。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追问:为什么 20 末尾的 0 不能去掉 ?0020 里小数点后面的。 去掉,会改变小数大小吗

10、?为什么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 小数分 大10 倍、100 倍、 1000 倍 左移一位、两位、三位 小数分 小 10 倍、 100 倍、 1000倍 )(2) 做 “ 一 ”第 2 。 学生 察每 数的排列,然后指名口答。追 :如果把一个数 大或者 小100 倍、 1000 倍 怎 移 小数点?(3) 做 “ 练 ”第 3 。10 倍、 学生在 本上依次写出各 得数,然后指名口答 果,老 板 。(4) 做 十一第8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 本上。集体 正。三、复

11、 数的改写1、复 数的改写。(1) 做 “ 一 ”第 4 。 学生把第 (1) 、 (2) 做在 本上。提 第(1) 的 果,老 板 。提 :怎 把一个 大的数改写成 “万 ”或 “ ”作 位的数 ? 什么要 改写?提 第 (2) 的 果, 老 板 。 提 :怎 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 了 写方便,我 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 ”或“ ”作 位的数。改写 只要在万位或 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 地添上“万 ”或“ ”作 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 小一万倍或一 倍,再写上“万 ”或 “ ”作 位, 原数的大小不 。 有 ,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写近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

12、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近似数,并注意近似数要用 等号。(2) 把 3 24956 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 本上。集体 正,要求 明怎 想的。 保留三位小数 要写出末尾的 0,以表示精确度。2、做 十一第10 。 学生做在 本上。小黑板出示第10 ,学生口答 果,老 板 。注意 清第(3) 怎 想的。追 :0 5 万就是多少 ?0 6 万呢 ?0 38 呢 ?四、 堂小 复 了哪些内容? 来 小数的性 和小数点移 引起小数大小 化的 律?怎 把 大的数改写成“万 ”或 “ ”作 位的数 ?怎 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五、 堂作 十一第9 。教学目 1通

13、复 ,使学生 一步 学 的一些立体 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 形之 的异同2通 复 ,使学生能 灵活运用所学 的立体 形的特征解决 的 3 一步 展学生的空 念教学重点1通 复 ,使学生能 灵活运用所学 的立体 形的特征解决 的 2 一步 展学生的空 念教学 点 一步 展学生的空 念教学 程()一、 入我 已 复 了平面 形的相关知 ,从今天开始, 复 立体 形的知 ,复 立体 形的特征 (板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出示立体图形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它

14、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课件 “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a长方体的特征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点、线、面)长方体顶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继续演示课件 “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长方体正方体顶点有八个顶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

15、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 个面, 12条棱和8 个顶点不同点: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 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 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b “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 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 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16、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出示圆柱体: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2出示圆锥体:圆柱体的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三、

17、练习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一个长方体有()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4)正方体有()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条高,圆锥体有()条高( 6)圆柱体有()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 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面与()面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 厘米,其中长5 厘米,宽3 厘米,高是多少厘米?)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 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 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四、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立体图形的认识分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