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56104 上传时间:2021-0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的教学反思一道物理计算题的反思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变化性,这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难以把握,出现了许多解题误区。例: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进入隧道口提前鸣笛,火车速度为 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司机在鸣笛后 9s 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错解一:已知, V 声 =340m/sV 车 =20m/st=9s分析:因为声音的所走的时间与车所走的时间相等,所以 S 声=V 声 t=340m/s 9s=3060m S 车=V 车 t=20m/s

2、 9s=180m所以 S1=S声 /2=3060m/2=1530mS2=S1180m=1350m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350m错解二,已知,V 声 =340m/sV 车 =20m/st=9s所以 S 声=V 声 t=340m/s 9s=3060mS 车=V 车 t=20m/s 9s=180m S2=S声 /2=3060m/2=1530mS=S声 /2 S 车 =3060m/2180=1710m第 1页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正解已知, V 声 =340m/sV 车=20m/st=9s分析,因为汽车

3、鸣笛后, 声音与车同时前进, 人又听到回声,说明车与声音走过的时间相同即都是9sS 声=V 声 t=340m/s 9s=3060mS 车=V 车 t=20m/s 9s=180m所以 S1=(S 车 S 声 )/2=1620mS2=S1S 车 =1440m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分析学生做错,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浅谈一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的培养理想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学体系典范,也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建立的基本物理模型的。并要求学生牢

4、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并且在具体应用解决物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题设条件,从物理规律出发,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在本题中学生不会做题,说明学生对声第 2页音的理解还不透,声音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时走的是什么路线,向那个方向传播的,学生都理解的不清楚。所以做题时总是感觉很抽象,很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去解决现生活中的题,所以在讲声音这一章时要建立物理模型,声音走的路线就象一棵射出的子弹,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既形象又生动地把声音传播走的路线描绘出来。同时还注意知道的迁移。把第二

5、章简单的运动的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迁移过来,使学生对声音是怎么走的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解决题,就很简单。2、学会建立情景示意图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听听还懂, 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規律的静态结论, 而不重視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地去解决问题。 对于本题如果画出实物情景的示意图(如图)(图挂不上去) ,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单化。倘若离开了物理情景,解题时会让学生感到无丛下手的感觉。3、对于知识的不理解,如学生在做题时所犯的错误,求AC的长度时,应

6、先求出A C- B 声音所走的路程,再加上车所走的路程BC的路程,再除以2 就是 AC的路程。而同第 3页学做错的原因是从A C B 的路程的除以2,然后再减去 AB的路程才是 BC的路程,这就是学生做错的原因。学生还不太理解先除以 2 与后除于 2 有什么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的时候讲明白,学生才能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更改,“课题研究性”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意识, 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 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