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海潮扬州慢群词阅读【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品评古诗词之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1 .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的运用。2 .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探究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研读赏析两首占诗词,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全班背诵蜀相。2、教师导入:昨天我们跟着杜甫的脚步,瞻仰了诸葛祠堂,品读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结合先前学过的蜀 道难,唐诗两座高峰,我们都赏读过了。在文学史的时间轴上
2、今天我们将走进宋词,跟随宋代两位著名词 人,领略宋词的风采。这里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 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 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 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也是今天学习内容之一,另一篇是姜夔的扬州慢.一首写杭州风 情,一首讲扬州兴衰。今天,我们一同来做一个比较阅读,深切感受两首词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二、对比阅读(一)全班齐读,正字音。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
3、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重壶/叠爆/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任务一:
4、自行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抓住词眼,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 调。预设:【词眼】指词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1 .明确词眼: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扬州慢:黍离之悲2 .明确情感基调望海潮:写了杭州的繁华热闹,读起来愉悦欢喜。扬州慢:写了扬州的萧条冷落残破,读起来有今不如昔的沉重哀叹。3 .请男生朗读望海潮,女生朗读扬州慢,再次体会词中情感。(三)任务二: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 的意境也截然不同。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品味,比较词人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完成下列表格。篇目意象意境手法情感望海潮扬州
5、慢预设:1、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区分:“意象”;客观的“象” +主观的“意”“意境”=思想感情(意)+生活图景(境)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意境。意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2、意象的选取与意境的营造(1)教师带领完成望海潮的相关内容。(2)扬州慢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评补充。篇目意象意境手法情感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人家、珠矶、罗绮繁华富庶铺叙、以 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惊叹云树、怒涛、天堑、重湖、 叠崛、桂子、荷花美丽维奇赞美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箫鼓、烟霞太平祥和艳羡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热闹虚写、联 想、用典昔盛今衰的 感慨和感时 伤世的情怀齐麦
6、废池乔木、清角、 空城、二十四桥、冷月、 桥边红药悲怆萧条实与、今 昔对比3、铺叙手法的使用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 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找出望海潮中的铺陈句子,体会其作用。预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 奢作用: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 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4、点染手法的讲解点染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
7、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预设:望海潮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 细描绘,是染。下片中“重湖叠帽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 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5、虚实手法的探讨研讨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虚”与“实”,以及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预设:“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联想得到的部分,是虚象、虚事、虚境。“虚”的类型:幻想神话鬼怪世界和梦境设想的未来
8、之境回忆已逝之境由此及彼(从对方落笔,“对写法”)(1)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等。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 艳羡之情。(2)扬卅慢中,昔日的扬州是虚写,“春风十里”、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眼前的扬州是实写,“尽养麦 青青”、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 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四)任务三:研讨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题材和写作缘由,从诗词中寻找答案。 预设:望海潮:异日
9、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干谒词”他R你将杭州美景画出来,回朝后向人们夸耀。表达了对杭州的赞美,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 政绩卓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推销自己,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扬州慢:感慨今昔 “咏史怀古词”表示怀旧之情、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可见这首词的主题-一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五)任务四:根据划分的节奏,带上情感,诵读两首词。三、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有人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挥兵南下,有人念念不忘“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都是诗词带 给我们的美好向往。杭州、扬州,两个在诗词中出现次数繁多的城市,不管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春风十 里扬州路”的繁华,亦或是“尽菩麦青青”“废池乔木”的衰败,都是词人对这方土地深情的倾诉,是生命感 发的力量。值得大家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