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77353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运用多媒体教学 构建活色生香的课堂达成友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倍功半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一、多媒体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跨时空理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

2、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例如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是一篇很感人但有点深度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很感人的镜头写到老斑羚如何跳起来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的桥让小斑羚越过悬崖,然后自己坠入深渊。这个镜头是很感人的,文章读起来时甚至可以催人泪下: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想象出当时的老斑羚到底是怎么样的舍已献身的,无法完整想象出那悲壮而感人的飞跃姿态和动人情景,这时若先叫学生想象,然后再辅以动画的斑

3、羚飞渡镜头,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当时的飞渡场面,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为老斑羚的献身精神所感动。这样,可以更加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我国古今优秀人物的课文,这些课文主要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从而教育学生学习这些美德,培养美的心灵,但是,由于小学生阅历简单,知识面比较贫乏,因此对课文中介绍的大多数人物并不太熟悉,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使课文中的榜样人物再现眼前,让他们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极大地鞭策鼓舞下一代,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二、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在现代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

4、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倘若古诗词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三、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极大的增强课堂知识容量。使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很多用粉笔写字的时间,这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增加知识的含金量,多媒体课件一般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课堂板书以及教学每个步骤的提问和答案一般都会考虑并设计出来,一环一环比较

5、紧凑,最大量的节省出拖沓的时间,多添加知识容量,增强思维拓展的各种练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课件用了一系列的图片结合文字的解脱,很容易让学生读通此文,并了解到本文的重点,然后课件出示一篇课外读物,让学生加深对该写作手法的理解,一堂课的知识点如此之多,没有多媒体是无法想象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四、多媒体能再现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古人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进入“快乐读书“的境界,不失为一条提高教学

6、效率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者:彭场镇中学校天地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306更新时间:2010-4-27彭场二中 向炎平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传授物理知识和观点,而且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使学生在正确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效果明显,体会较深。一、渗透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课本“运动和静止”一节,从鸟在飞翔,人在行走,车在行驶,船在航行,水在流动等事例出发,让学生感知世上各种各样的物体都在运动,那些房屋、桥梁、高山、树木看起来不动,但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7、这些物体实际上也在与地球一起运动;太阳看起来不动,实际上它也在银河系中运动;浩瀚的银河系也在运动让学生明确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教材不但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且阐述了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二、渗透世间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观点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找到的物理规律,逐步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例如:杠杆、轮轴、滑轮,虽然它们形状各异,用途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轮轴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也就是它们都是变形的杠杆。它们的平衡条件都满足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阴力乘阻力

8、臂。再说斜面省力的原理,也可以用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并且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省力,不能省功。从而得出一切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一机械原理。再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更象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线,联系着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这些经老师点拨,中学生也不难懂得,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形状不同,色彩各异,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渗透事物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观点事物间不仅存在相互联系,而且它们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下面我们不妨以电阻和电流为例来说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存在与导体有无电流及电流的大小无关。这是否意味着电流与电阻

9、是两个彼此孤立的、相互无关的物理量呢?回答是否定的,以“220100”的白炽灯为例,常温可用万用表测其灯丝电阻约为34欧左右,正常发光时灯丝的温度高达2700,可根据=2/算得其灯丝的电阻为484欧。这说明了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导体温度升高是电流的热效应造成的,可见电阻与电流是彼此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再如太阳吸引地球,地球也吸引太阳;地球吸引月球,月球也吸引地球;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吸引作用,地面上的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作用;磁铁吸引铁钉的同时,铁钉也吸引磁铁,这些例子都说明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四、渗透内因与外因变化规律的关系物理教材中说:“电压是使自由

10、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这句话就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这里外因是电压,内因是自由电荷,电压是迫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才形成电流。把电压加在绝缘体两端,因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所以不能形成电流。这就是只有变化的条件,没有变化的根据,外因无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水流形成原因与电流形成极为相似,通常情况下水分子都在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一旦有了水位差这个条件,水分子在做热运动的同时,又向低处做定向移动形成水流。这里的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外因,而水分子的本身的可动性是形成水流的内因。光有水位差而没有水分子的可移动性,或光有水

11、分子的可移动性而没有水位差,都不能形成水流。五、渗透事物变化的过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教育。当物体从大于二倍焦距的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中心移动过程中,先是倒立的实像由小变大,这里物体由远到近的移动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量变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单纯的量变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果然,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实像突然消失,当物体跑过焦过点到一倍焦距以内时,正立的虚像出现了,实现了从实像到虚像的质的飞跃,这就是质变,焦点就是质变点。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一分为二”是对这一规律完整准确的表达。物理

12、教学中,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每个物理现象或规律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子较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我们将物体抛出去或将子弹、炮弹打到远处都靠物体的惯性。不利于我们的一面,如:奔驰中的汽车、火车,因惯性难以瞬间停下,往往造成交通事故。摩擦是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碰到的物理现象。没有摩擦,人无法走路,车无法开行,手拿不住东西;但摩擦对我们有害的地方比比皆是,轴瓦跟轴之间的摩擦阻碍了机器的转动而要上润滑油,空气跟火车、汽车的摩擦阻碍了火车、汽车的高速前进,人们为了减少空气与火车、汽车的摩擦把车身制成流线型的等,举不胜举。因此,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有的需增大摩擦,有的需减少摩擦,这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教学大纲对我们教师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