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77460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案设计:公元纪年法单位:湖南省永顺县实验中学 作者姓名:张世祥 电话:13327236867 邮政编码:416700教材分析:公元纪年法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上册)。是第二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的一堂活动课。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让学生在历史课体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入手,通过数轴、年代尺之间联系获取教学信息,经历不同的角度寻求数轴与年代尺不同之处的相等关系,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设计理念:1.从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问题的解

2、决中,同时设计一些问题串联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又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探索知识。2.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拓展思维,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表现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投入探索后的成就感。学生分析: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学习过程中有好奇心、有探索意识;但有的学生依赖性强,对知识的获取欠主动。经过教学改革实验,鼓励大胆探索,调整学习动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学的都大胆发表见解。教学目标:1.经过运用画示意图寻找年代尺与数轴之间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比较思维能力;2.探索和寻求年代尺中出现的规律,形成

3、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年代尺的数量关系,计算有关年代问题。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来找年代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题在学习中,我们遇到一些计算年代的试题,例如:(1)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算算距今己有多少年?(2)孔子是伟大教育家,生于公元前551年,算算距今多少年?(3)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请问辛亥革命何时爆发?(通过对学生展示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产生对计算年代的兴趣)。二、组织活动创设情境一: 数轴年代尺(一)通过四人小组活动,观察分析数轴与年代尺主要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算算上面各题。(

4、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分析,亲身感受和体验计算年代的方法,同学之间交流所得。引导学生分析:数轴上1和-1之间有 个单位,年代尺上公元元年和公元前1年有 个单位,有哪个不同点?在数轴上计算两个数之间,是用 端减去 端的数。如-6到-1的距离是(-1)-(-6)=5,-5到5的距离即5-(-5)=10。现在我们把年代尺比作数轴,将公元前看作负数,将公元年代看作正数,回答前面的问题。引导分析:把1978年看作 ,2011年看作 ,则此题可列算式为: 。把公元前551年看作 ,2011年看作 ,则可列算式为: 。(在此通过学生计算,第一题答案唯一,而第

5、二题出现两种答案,这时教师让学生比一比年代尺(一)和数轴,找出其中原因在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多角度探寻计算年代方法,在愉快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情境二:问题(二)认真阅读公元纪年法的有关文字介绍和年代尺(二),回答下列问题:年代尺(二)(1)公元前2070年是哪个世纪哪个年代?处于这个时期前期还是晚期?(2)公元1978年是哪个世纪哪个年代?处于这个时期前期还是晚期?引导学生分析:1个世纪= 年,世纪分为 期, 期和 期。晚期指一个世纪后 年,世纪末指一个世纪最后 年。2070100= ,此结果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为 。(得出结论:若小数部分为0,则为整数部分年代;若小数部分大于0小于

6、1,则年代为整数部分+1)公元前2070年处于世纪 期,公元1978年处于世纪 期。(结论:公元前2070年为前期,1978年处于世纪后期)学生仍然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来发表本组见解。教师点评分析:(学生对此问题惊讶不知所措,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充满憧憬、热情。通过设置两个问题,形成问题串,逐步深入,引导发现。通过提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境中,并且问题具有一定梯度,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三、课后小结组织学生完成(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同学们评价一下,哪位同学表现最优秀(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适当评价)。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体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提供了大量思考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数、形结合方法,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更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知识可用数学知识去解答,渗透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亲身体验参与研究,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由于时间限制,在推理验证上没能关注每一位学生,今后在上课积极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活动艰辛,更要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创新。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