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03764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精选文档].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陈庄教师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框架的构成,知识点的呈现, 数学思想的传递, 学生数学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锻炼,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做载体。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 串联起整堂课的所有环节,让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利用名人创设情境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公共效用,所取得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是大多数学生都想知道或者乐于了解的。巧妙利用名

2、人创设情境, 串联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第一步, 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来我校给同学们指导乒乓球的攻守技术,我们全班同学负责手持彩旗举行欢迎仪式。 如果从校门外每4 米站一名同学, 同学们都应该站在哪些点?学生自然就会根据倍数的知识找到:4、8、 12、 16、20、24、28、32、36、40, 第二步,老师想如果每 4 米站一名同学,由于全班同学人数少,自然站的距离短,显得不够热烈。所以老师想改为每 6 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应该站在哪些点呢?学生依然会找到:6、 12、18、24、30、36、42, 第三步,为了迅速把第

3、一种站法改为第二种站法,其中哪些同学可以原地不动?学生从线段图上观察到不动的同学有:12、24、36,第四步,老师提问:这些同学为啥可以不动?据此顺利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二、利用“师生互相猜”一猜创设情境有老师参与的“猜一猜”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0 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藏起自己的书写工具(铅笔、自动铅、中性笔等),然后教师猜一猜个别学生的,并板书出实际的数量。然后让学生也猜一猜老师口袋里的书写工具数量。当学生猜出不同的数量以后,老师公布谜底:老师的口袋里一支笔也没有。接着提问:

4、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 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这个互动的环节以后,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 去分析, 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利用师生互考创设情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通常是教师考学生,如果在教学中能设计学生考老师的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3 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2、5 的倍数的特征, 今天我们要学习3 的倍数的特征。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 今天你们也任意写一些数考考老师,看老师能

5、不能从你们写的数中找出 3 的倍数?当学生写出后老师很快找出3 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然后让学生分组验证 (学生通常会列除法算式) 。接下来教师再出几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学生有的会利用2、5 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有的会继续列除法计算。然后老师问:你们和老师比,老师判断得又快又准确, 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其实并没有列除法竖式,而是先口算了加法,然后口算除法或乘法。接着拿实例找出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教师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师生互考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兴致盎然。四、利用求同存异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在新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 找出新旧知识的相

6、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做到求同存异,同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 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演示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在转化过程中, 虽然形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和底面积以及高都没有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自然地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再进一步对比类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五、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 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境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教学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 这个问题。 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六、利用触觉与思维的配合创设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