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16640 上传时间:2021-03-0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叶绿体形态、结构、分布及发生 2013级非师1班2组 李红艳 程鸿敏 陈昆鹏 陈杨 董哲旭 贺蒋勇 金超凡 刘晨 罗茜 谭新苗 肖开元 袁莉 曾俊岚 张雪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 绿色 凸透镜或铁饼状 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间薄层的细胞质中,呈平层排列 一.形态、分布及数目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含20-200个叶绿体 稳定性: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稳定 动态性:叶绿体定位(叶绿体在细胞内位置和分布受到的动态调控) 包括叶绿体的移动及移动后在新的最适位置上的“锚定” 躲避响应: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的行为 积聚响应: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汇集到细胞的受光面的

2、行为 动态连接(通过内外膜延伸形成管状突出基质小管,实现叶绿 体间相互联系 基质小管的融合与分断有助于实现实时的物质或信息交换,还可能具备其他重要 生理功能 光照强度对叶绿体分布及位置影响的示意图 CHUP1: chloroplast unusual positional 1, 一种微丝结合蛋白 ,编码该蛋白的基因 突变后叶绿体呈现定 位异常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二.叶绿体的分化与去分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叶鞘和真叶细胞中的原质体相继分化叶绿体,这 种分化依赖于光照 分化表现:形态上,体积的增大,内膜系统的形成,叶绿素的累积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叶绿体功能所必需的酶、蛋白 质、大分子

3、的合成、运输及定位 分化障碍形成白化苗 特定情况下,叶绿体的分化是可逆的,即可发生去分化 如:叶肉细胞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细胞时,叶绿体去分化再次形成原质体 叶绿体分化及分化异常的表现 三.叶绿体的分裂 三.叶绿体的分裂 部位:生长中的幼叶内 前叶绿体:幼叶中的叶绿体,体积为成熟叶绿体的1/10-1/5,基质内置形成 少数基质类囊体,尚未或正在开始形成基粒类囊体。 分裂机制:分裂环(外环和内环)缢缩 叶绿体分裂装置:所有与叶绿体分裂相关的蛋白组成的分裂功能单位(未知 ) 高等植物叶绿体分裂过程中相关蛋白的定位 ARC5:与叶绿体分裂必需的 dynamin相关蛋白 PDV1/PDV2:外膜跨膜

4、蛋白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四.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双层膜 类囊体 叶绿体基质 1. 叶绿体膜 外膜:厚6-8nm, 通透性大,含孔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达104的分子亦可通过 内膜:厚6-8nm, 通透性小,不含孔蛋白,仅允许O2、CO2、H2O分子自由 通过,但有许多转运蛋白选择性转运大分子进出叶绿体 膜间隙:内、外膜之间的腔隙 2. 类囊体 定义:叶绿体内部由内膜衍生而来的封闭的扁平膜囊,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脂类(60: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膜流动性强 形成基粒与基质片层(或基质类囊体) 类囊体膜的主要蛋白有:光系统(PS),Cytb6f复合物,光系统( PS)及CF0-CF1ATP合酶

5、复合物 3.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液态胶体物质 主要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 如Rubisco,叶绿体DNA,核糖体, 核糖体,脂滴,植物铁蛋白和淀粉粒等 物质 五. 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半自主性 起源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状物质 叶绿体DNA(cpDNA)或称质体DNA(ptDNA) 半自主性: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依赖数以千记的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同 时,这两种细胞器还具有自身遗传物质,编码一小部分必需的RNA和蛋白质 1.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叶绿体DNA呈环状,分子大小因物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200-

6、2500kb之间 叶绿体内含有4种RNA, 30中(烟草)或31种(地钱)或31(地钱)tRNA以及 100多种多肽 核质互作: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线粒体、叶绿体之间在遗传信息和基因表 达调控等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核质冲突:核质互作相关的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基因单方面发生突变,引 起细胞中的分子协作机制出现严重障碍时,细胞或真核生物个体通常会表现出 一些异常的表型,这种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即为核质冲突 DAPI对细胞进行染色 2. 叶绿体的起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Mereschkowsky):叶绿体来源于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与宝 箱相当 基因组与细菌基因组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具备独立,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分裂方式与细菌相似 与线粒体的膜一起与其他的膜存在明显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