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07769 上传时间:2021-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2、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什么? 二、反复朗读,感悟文本。 1、学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教师指名朗读。3、教师正音,学习生字。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1、学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这句话讲的是什么? (2)“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3)师小结: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的

3、方法“看注释”。(板书 看注释) 2、用看注释的办法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句话。(教师适当给予点评、表扬。 重点指导谁为谁设果?)(1)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2)谁为谁设果? (3)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4)师小结: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联系上下文) 3、学习文中最后二句话。过渡:热情好客的杨氏之子为了招待孔君平,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看(大屏幕)。细心的你发现了吗?桌子上摆放了2种新鲜的水果,文中第三句话为什么单说“果有杨梅呢?”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借助提示自学课文后面2句话。(大

4、屏幕出示问题) A你们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B孔君平指着什么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你认为他为什么这么说? C杨氏之子怎么应答的?D他为何这么应答? E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学生交流读书体会。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四、熟读成诵。1、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2、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3、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4、比赛背诵课文。 五、升华感悟 1、学生利用语言艺术,试改提示语“禁止践踏草坪!”2、学生回答。3、师小

5、结: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六、课外拓展。1、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为班级或学校设计提示语。3、阅读和积累(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阅读世说新语里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看注释杨梅 杨氏之子联系上下文 孔雀 孔君平 奇妙教 学 反 思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5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个任务学生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在教学时,我放

6、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适时停顿朗读。当我发现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时,于是我进行范读。然后学生再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理解也就越深。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不足我觉得是,忽视了古文中个别字义的教学。如:禽的理解、诣的理解,还有通假字“惠”的教学。这些不足我将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作以补充教学。 李 娜 201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