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08106 上传时间:2021-03-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课改备课.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掌握正、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经历数系扩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23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图1-1所示的温度计上,是如何区分零上的度数和零下的度数的?(2)如图1-2,预报北京某天的气温零下6摄氏度到5摄氏度时,屏幕上是如何显示这天的温度的?(3)图1-3中,储蓄存折上是怎样表示“

2、存入2500元”和“支出3000元”的?(4)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和储蓄卡上的存入与支出有什么共同特点?(5)以上实例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一对量,数学上规定它们是怎样表示的?(6)负数是在正数的前面加上“”号,正数前面的“+”号,教材中又是如何规定的?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找出相应知识点和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根据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你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并分别表示它们吗?(2)“0”是正数,还是负数?教材中是如何归类的?学生与教师互动(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横线上:,。整数: ;分数: ;正数: ;负数:

3、 。(2)一个商店一天内几种主要商品销售的盈亏情况如下:彩电盈利1500元,洗衣机盈利800元,录音机亏本100元,照相机盈利150元,自行车亏本200元,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这个商店这几种商品的盈亏情况。根据销售的这几种主要商品,你能算出该商店一天的盈亏情况吗?(3)巩固练习:教材P5练习题:T1,2,3。三、作业:(1)课堂作业:导学案P2自主检测。(2)家庭作业:教材P56,T1,2。四、反思:1.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3)在探索有理数意义的过程中,领会分数与小数的

4、互化作用及正数与负数的辩证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意义及分类。教学难点: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解答导学案P3“知识链接”栏目中的T1,2。(2)阅读教材P34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教材P3“动脑筋”栏目中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数学上对它们作了什么样的规定?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哪些数?这些数统称为什么数?教材上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归类的?教师巡视,并根据有关情况适当进行指导。学生与学生互动(1)你能对下列有理数进行适当的归类吗?试一试。,。(2)和小组同学合作,议一议,有理数除了教材上的分类方法外,还有别的

5、分类方法吗?学生与教师互动(1)某汽车销售公司,把购进车辆数记作正数,在某星期的7天中,进出车的辆数如下:日期日一二三四五六辆数请说出该汽车公司在这个星期7天中汽车进出的实际意义。(2)下表是国外几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时间早的时数):城市纽约巴黎芝加哥东京时差如果现在北京时间是7:00那么纽约的时间是多少?小明现在想给远在巴黎的外公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三、作业:(1)课堂作业:导学案P4自主检测。(2)家庭作业:教材P6,T4,5。四、反思:1.2.1 数轴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数轴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地画数轴。2)会在数轴

6、上标出表示已知有理数的点,能写出数轴上的某些点所表示的有理数。3)经历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正确地画数轴;能在数轴上标出已知有理数的点,写出数轴上某些点所表示的有理数。教学难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已知有理数。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78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观察教材P7图1-5后,你受到什么启发?(2)数学上对数轴作了哪些规定?你能根据这些规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叫数轴吗?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数轴包括哪些要素?单位长度的定义?(2)画数轴有哪些步骤?怎样把已知

7、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一个点表示吗?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表示唯一的一个有理数吗?学生与教师互动(1)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导学案P56“实践应用”栏目中的T1,2,3。(2)巩固练习:教材P89,练习T1,2,3。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13,练习T1,2。(2)家庭作业:导学案P6自主检验。四、反思:1.2.2 相反数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相反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3)经历相反意义的探索过程,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教学难点:对相反数及其几何意义

8、的理解。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1)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数与,与的点。(2)阅读教材P910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教材第9页观察栏目中,数轴上的点A和点B分别表示什么数?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怎么样?与原点关系又怎么样?教师巡视,并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怎样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2)的相反数是什么?从相反数的角度,应该读作什么?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索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6,例3。(2)导学案P6“实践应用”栏目中T1,2。(3)巩固练习:教材P10,练

9、习题:T1,2,3。(4)课堂小结: 相反数的意义及求法。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13,T3,5。(2)家庭作业:导学案P8自主检测。四、反思:1.2.3 绝对值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绝对值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3)在运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的讨论,领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绝对值的意义及求法。教学难点:对的讨论及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理解。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1112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教材P11的图1-11中,点A、O、B分别表示什么?它们在数轴上所

10、对应的的数分别是什么?小明、小李家分别距离学校多远?(2)根据你对绝对值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绝对值?教师巡视,并对学生适当指导与点拨。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的绝对值是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果表示一个数,那么等于什么?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1)师生共同探究解答导学案P9实践应用栏目中的T1,2。概括: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一个非负数。(2)教材P12,例6。(3)巩固练习:教材P12,练习题:T2,3。(4)课堂小结: 绝对值的意义及性质。三、作业:

11、(1)课堂作业:教材P12,T1,2,3。(2)家庭作业:导学案P10自主检测。四、反思:1.3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体会有理数大小规定的合理性。2)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3)通过借助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教学重点: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1516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怎么样?(2)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3)如何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与

12、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时,对这两个数有什么要求吗?(2)借助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有理数吗?为什么?(3)怎样比较几个正数、几个负数或几个有理数的大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1)师生共同探究解答导学案P11“实践应用”栏目中的T1,2,3。(2)巩固练习:教材P17,练习题T1,2。(3)小结: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17,T2,T3。(2)家庭作业:导学案P12自主检测。四、反思:1.4.1 有理数的加法(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法(1)课型:

13、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处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体会有理数加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运算。教学难点: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的理解。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1921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教材P19“动脑筋”栏目与P20“动脑筋”栏目中提供的实例,是分哪两种情况研究的?(2)从P19“动脑筋”栏目的实例中,你能看出两个负数相加是怎样做的?从P20“动脑筋”栏目的实例中,异号两数相加又是怎么做的?(3)根据你阅读和探究得到的信息,你能归纳出有理数相加的法则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

14、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主要分哪两种情况?还有哪两种特殊情况?(2)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首先必须确定什么?然后再怎样运算?(3)如果两个数的和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1)师生共同探究解答导学案P13“实践应用”栏目中的问题。(2)巩固练习:教材P21,练习题T1,2。(3)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计算方法。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27,T1。(2)家庭作业:导学案P14自主检测。四、反思:1.4.2 有理数的加法(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法(2)

15、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运算。3)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合理性。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1)完成导学案P15页知识链接栏目中的填空。(2)阅读教材P22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通过计算P22“动脑筋”栏目中的几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类比小学学过的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说一说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小学时学过的加法的交换律与

16、结合律和现在所学的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有什么作用?(2)从例3中,你发现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具有哪些优点?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2223,例3、例4。(2)导学案“实践应用”栏目中问题。(3)小结: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原则。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27,T3,P28,T11。(2)家庭作业:导学案P16自主检测。四、反思:1.5.1 有理数的减法(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简单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经历有理数减法法则的

17、探索过程,发展探究、猜想、转化概括能力。3)通过有理数减法的学习,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运算。教学难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及运用。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24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教材P24“探索”栏目的实例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2)你能根据上例中的计算,归纳出有理数减法运算的法则吗?(3)从例5的计算中总结出有理数减法运算的步骤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有理数减法能转化为加法吗?如何转化?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与教师互动(1)师生共同探究

18、解答导学案P17“实践应用”栏目中的问题。(2)巩固练习:教材P24,练习题T1,2,3。(3)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及运算步骤。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27,T5,P28,T7。(2)家庭作业:导学案P18自主检测。四、反思:1.5.2 有理数的减法(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减运算的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3)经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探索过程,领会数字转化思想的运用。教学重点:有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正确、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25的内容,并自主探究

19、下列问题:(1)教材P25“做一做”栏目中的计算过程进行了怎样的转化?(2)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后,计算结果变了吗?算式写成哪种形式更加简便?(3)“”、“ ”作为一个数的性质符号应该怎么读?作为运算符号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加减混合运算应全部转化成什么运算?怎样转化?(2)减法有运算律吗?转化成加法运算后,可用加法运算律吗?(3)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写成和的形式后,加法运算律仍能使用吗?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26,例7。(2)导学案P20“实践应用”栏

20、目中的T1,2。(3)巩固练习:教材P26,练习题T1,2,3。(3)小结: 有理数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28,T9,T10。(2)家庭作业:导学案P20自主检测。四、反思:1.6.1 有理数的乘法(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法(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体会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用。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正确、灵活运用。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2930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

21、教材P29“动脑筋”栏目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2)教材P29“探索”栏目中提出的计算:,是怎样计算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3)观察下列算式,你发现积的符号与两个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积的绝对值与各因数的绝对值的积有什么关系? ; ; . (4)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试一试。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一个数乘以1,所得的积与原数有什么关系?(2)一个数乘以,所得的积与原数有什么关系?(3)在5,1,3,5,2中任取两个数相乘,其中积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是多少?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

22、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30,例1。(2)导学案“实践应用”栏目中的T1。(3)巩固练习:教材P31,练习题T2。(4)小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步骤。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39,T1。(2)家庭作业:导学案P22自主检测。四、反思:1.5.2 有理数的乘法(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法(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2)会运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经历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探索与应用,体会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正确

23、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3132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 完成教材P31“动脑筋”栏目中填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你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吗?2. 完成教材P32“动脑筋”栏目中的填空,你又有什么发现?3. 有理数乘法有哪些运算律,你能一一表述出来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怎样确定?它与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 多个因数相乘时,计算步骤怎样? 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3233,例2,例3

24、。(2)导学案P24,实践与应用。(3)巩固练习:教材P34,练习T2。(4)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39,T4(1),T5(1)(2)。(2)家庭作业:导学案P24,自主检测。四、反思:1.6.1 有理数的除法(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除法(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3)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观察、思考、抽象过程,培养观察、归纳、合情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及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3435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

25、列问题:1.教材P34“探究”栏目中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2. 观察下列算式: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抽象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被除数为0时,商怎样确定?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2.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与乘法法则有何不同?3. 除法运算的步骤怎样? 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35,例4。(2)导学案P26,实践与应用,T1。(3)巩固练习:教材P36,练习T1。(4)小结: 有理数除法运算的法则及运算步骤。三、作业:(1)课堂作业

26、:教材P39,T6。(2)家庭作业:导学案P26,自主检测,T2,3(1)(2)。四、反思:1.6.2 有理数的除法(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除法(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及乘除混合运算。3)经历除法法则及乘除混合运算规律的探究,领悟数学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及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正确及灵活运用。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3537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什么是倒数?0有倒数吗?为什么?2. 教材P35“动脑筋”栏目中的问题如何解决的?3. 观察算式:,

27、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由此有理数的除法又会得到什么法则?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有理数除法的两个法则应该怎样合理选用?2. 怎样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如: 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3637,例6与例7。(2)导学案P27,实践与应用,T1,2。(3)小结: 有理数除法法则及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40,T9。(2)家庭作业:导学案P28,自主检测。四、反思:1.7.1 有理数的乘方(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方(1)课

28、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3)通过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探索,掌握数学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1.复习:(1)可以记作 ,读作 。(2)可以记作 ,读作 。2. 阅读教材P4142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2)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什么叫底数?什么叫指数?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与有何联系和区别?与呢?2. 乘方与幂有什么联系与区别?3.

29、乘方与乘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4. 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是什么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什么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什么数? 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42,例1与例2。(2)导学案P30,实践与应用,T1,2,3。(3)巩固练习:教材P43,T3,4。(4)小结: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符号法则。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45,T1。(2)家庭作业:导学案P30,自主检测。四、反思:1.7.2 有理数的乘方(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乘方(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知道科学记数法,会用科学记

30、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3)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充分感受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简约性和作用。教学重点:科学记数法。教学难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1.复习:(1)什么叫乘方?(2)说出下列各式所表示的意义,并指出它的底数和指数:; ; ; 。2. 阅读教材P4344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计算,分别等于多少?根据上述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一个绝对值大于0的数,可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什么?(3)在这种形式中,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怎样确定?是什么数?怎么确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

31、论交流下列问题:1.将一个绝对值较大的数表示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有何好处?2. 在中,确定的方法有哪几种?3. 怎样将表示成原数?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44,例3与例4。(2)导学案P32,实践与应用,T1,2。(3)巩固练习:教材P44,T1,2,3。(4)小结: 科学记数法及和的确定方法。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46,T3,4。(2)家庭作业:导学案P32,自主检测。四、反思:1.8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

32、算。3)经历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探索,进一步加深对有理数各种运算法则及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并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1.复习:(1)小学学过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2)我们学过了有理数的哪几种运算?2. 阅读教材P46的内容,并自主探究下列问题:(1)下列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想一想,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 (2)说一说,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不同?2. 在有理

33、数的混合运算中,小数与带分数通常怎么处理?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教材P4647,例13。(2)导学案P34,实践与应用。(3)巩固练习:教材P47,T2。(4)小结: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48,T1。(2)家庭作业:导学案P34,自主检测。四、反思:1.9.1 小结与复习(1)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小结与复习(1)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学会自己归纳知识要点的方法。2)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3)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教学重点:对有理数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基础知识的正确灵活运用。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阅读教材P49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有理数的主要概念:1. 负数:2. 有理数:3. 数轴:4. 相反数: 倒数:5. 绝对值:6.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有理数通常有哪几种分类方法?2. 有理数的绝对值能是负数吗?3. 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哪几种?4.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理数的形式是什么?怎样确定与? 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导学案,P36与

35、P39,实践应用。(2)教材P52,T12,15,17。(3)小结: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50,T4,5。(2)家庭作业:导学案P36,自主检测。四、反思:1.9.2 小结与复习(2)主备人:陈孟元一、定向:教学内容:小结与复习(2)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各种运算的法则及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进行有理数的各种运算。2)能综合运用有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合作交流与练习中,体验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有理数各种运算的法则及运算。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二、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参照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 我们

36、学过了有理数的哪几种运算?法则分别是什么?2. 哪些运算有运算律?分别是什么?3.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步骤怎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有理数的哪几种运算能转化成另一种运算来进行?怎样转化?2. 与的含义相同吗?结果相同吗?3. 你对使用运算律能使某些运算变得简便有什么体会?试举例说明。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与教师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导学案,P40,T4,5。(2)教材P51,T11。(3)小结: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三、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P52,T14。(2)家庭作业:导学案P39,自主检测。四、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