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29315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摘要:有效性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老师上一节课,总应该让学生有点收获,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要求。可教师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目标,那就是把有效教学提升到优质教学。关键词:有效性、有效教育、有效教学、教学的综合性、优质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如何达成有效教学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已有些年了,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有效教育也渐渐成为教师们追求的目标,那教学有效性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教学的综合性。有效教学的综合性一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二是要落实到教师教学

2、的生成性。(一)有效教学有效性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考量学习的有效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实际上就是指学习效率。有效教学的教师要确立这样的意识:在追求学业成绩这种体制下,不得不追求考试分数,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天性来获得所谓的有效性,获得学业成绩,这非常不值得的。要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儿童。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的“133”教学工程就是把时间还给儿童的教学,“133”教学工程:以课堂为核心,抓好课前的熟悉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集体备课三个环节,落实课后的教学反思,有效作业,学困生辅导三个环节。落

3、实“学在前、教在后,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的有效课堂教学方针。第二是学习结果,就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的指标。第三是学习体验,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是生机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只有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天津普育学校的二(5)班实验班,孩子们在徐峰涛老师的引领下,仅一个学期,八岁的孩子们能读会写,对阅读、写作有浓厚兴趣,养成了读写的

4、好习惯。每当听徐老师的课就会感受到这是一种享受的学习过程,她教给孩子们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良好读写习惯。在课堂中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的对话是和谐的,课后学生与老师在班级博客进行交流、写作。学生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徐老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教师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去教学,学生的学习就成为有效的。(二)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要落实到教师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结合。生成性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

5、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让我想起一位年青教师上的一节玲玲的画这一课,当他上到课文的分析部分就有不少的生成。现列举如下:师:用心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里老师没有给具体的读文要求就让学生边读边想,要么让学生读就读,要么就清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师:你读了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内容吗?(这里老师一下子抛出这么多个预设的问题,学生不知回答哪个是好,就好比给学生出了一道选择题,选择好问题了再回答。学生回答较

6、多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老师应该提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后再来回答会更好些。)课堂的氛围不好,来回就几个学生配合老师,原因就是因为老师的预设问题内容过多、过乱,没有层次地进行,学生一头雾水。师接着出示玲玲爸爸的一句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师:大家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近似爸爸的原话,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学生的回答,他让我感受到了课堂的生成。这学生回答说:“有个人做了坏事以后,在回家的路上慢慢想着,想着,坏事就变成好事了。”老师听了就说,“我们说东道西的坏事不是逃学、打架、小偷等等

7、,而是坎坷的过错。”老师接着问: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是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呢?听到这我为这老师感到遗憾,误了孩子们。这堂课有价值的生成被轻描淡写了。“坏事与好事”我想多数孩子也和回答问题的那个孩子一样的想法,就是做了坏事也想着想着变成好事。孩子们对坏事与好事的理解并不是老师设计中的理解,而是孩子们与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在孩子们看来是坏事还是好事就是父母、老师及周围的长辈们不许做的事、可以做的事,就这么简单。玲玲的画一文中爸爸的话中的坏事和好事的意思并不是学生所想的那么简单。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老师所要的效果,只好接着讲下一个问题了。这堂课我的感觉是老师在自圆其说,总要把预设的内容一一展

8、示,而对生成却视而不见。我觉得可以这样处理“坏事与好事”的生成:1、引导学生理解“坏事和好事”这一对反义词。2、让学生小组交流坏事都有哪些?课文中的“坏事”指的是哪种。只有让学生区别课文中的“坏事”与生活中平时所遇到的坏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爸爸的这句话。我想这样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些。老师只要把“坏事”和“好事”给学生弄清了,整篇课文的脉落层次也就一一突破,重点、难点也会突破。太可惜了,多好的生成,老师要把生成变成课堂常有的一个亮点,但也不是对没有价值的生成个个都解决,而是针对性地抓有价值的生成进行。课堂有价值的生成变成常态教学,这是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9、,贵在我们要坚持。回想十四年来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挑战过可又放弃过,原因多种,主要的是对分数排名过于重视,不断追求高分数,不让领导批评,不知不觉就放弃了。当我读到一位小学老校长十分自信的一句话:“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对放弃感到后悔。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甚至对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意义深远的,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下,又不能不追求考试成绩。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在尽量不影响学生分数的前提下,多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做好这个事情。这让我想到了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尽量不影响学生分数的前提下,多从提高学生综合素

10、质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梁峰校长一直坚持改革的课堂模式。我觉得梁峰校长的模式和方法正确,但老师们在运用这模式时就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为这模式也是在实验当中。如每一堂课老师都给学生发一份“导学案”,这导学案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习题式的,让学生动笔练习的内容较多。老师就用这导学案上课,在一堂课下来老师的确讲得少了,学生动得也多了,动脑又动手了。这课堂是活了、动了,可细细分析也可以看出问题来:学生是动了,动的是老师预设好的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就没有时间有自己的想法,即课堂生成是没有了。这样的课堂能完成教学任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吗?我认为老师的确做到了不影响学生分数,但是就没有做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1、了。要想不影响学生分数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普育学校的课堂模式没问题,但40分钟的一堂课里能真正做到两不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改必定会反弹,事实就是这样的,梁峰校长在2011年5月3日下午的学校教研课上就谈了一个专题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反弹”。在我看来,普育学校的课改模式已偏向了分数一边了,这也不是普育学校老师和领导的错,现在这一模式还在实验中,几年后会有成效的。从普育学校的教学,我看到了我放弃其实就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反弹现象,怎样克服这种反弹现象呢?我认为教师要让课堂教学突现出有价值的生成,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第一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学什么、教什

12、么、重点在哪、难点在哪,还不是老师自说了算,要让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后再讨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是需要老师来引导、帮助的。这节课应该解决什么中心问题,重点在哪、难点在哪都可以由学生提出来。第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保证学生主动地思考,必须让学生提出问题,又要把问题抛向学生,让他们思考及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时,老师该出手就出手。第三,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己领会和把握的内容,把这些内容的讲解交给学生,这是对学生讲解的一种鼓励,也是对还不能理解的学生的一种促进。第四、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

13、样的教学、学习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活力,老师对每一节课课前都不知道将会迎接什么样的挑战,每一堂课都有价值的创新生成,每一堂课都充满了魅力!平时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思维也会是敏捷起来,他们有巨大的潜力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利用。(三)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要落实到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整合的意识。在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当中应该始终如一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可以鲜明地提出一种观点,一种精神,用这种精神和观点来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带动过程方法的体验和掌握。我们可以把工具性看成是一个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有效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上一节课,总应该让学生有点收获,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要求。可教师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目标,那就是把有效教学提升到优质教学。参考文献: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2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