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31974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陈青).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数学游戏活动设计,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 陈 青,教育意向性 有计划、有准备,让幼儿知道要做什么 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并能够将其解释给其他人,一线教师的困惑 1: 幼儿可以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数学概念, 那么数学教学活动还有必要吗?,一线教师的困惑 2: 早期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性的动手实践活动实现的,那么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教师制作幼儿人手一套的教学具让幼儿操作?,研究表明: 学前教师所使用的与数学有关的语言总量,与儿童今后在学校中数学知识的增长有显著 的正相关关系。 (克里巴若夫,等,2007),与数学相关的语言: 对于幼儿数学知识的发展来说,操作是必须的,但并非是 充分的;

2、学前教师对数学谈论得越多,幼儿获得的数学知识更多; 成人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完善和巩固那些他们正在形成的 数学概念;,儿童并非完全是通过做来学习的, 而是通过思考以及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情来学习的。 陈杰奇,早期数学教育 丰富的数学环境有助于数学学习,而这种数学环境至少包括三个因素: 多样的数学操作活动 成人相关的数学语言 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一线教师的困惑 3: 早期数学学习就是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的?,数学教育内容和过程标准 (全美教师学会),问题解决 我们怎样才能成功?我们怎样才能到达那里? 推理和验证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给我们讲讲而不仅仅是 指给我

3、们看吗?你能画给我看吗? 联 系 几天早上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与这个类似,不吗? 这很像我们在散步时看到的那个东西,是吗? 表征 那我们把这个鸡舍拆掉后,我们怎么才能记住他 是什么样子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PCK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一线教师的困惑 4: 既简便又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或数学游戏到底如何来设计 ?,案例1 拔萝卜 (小班) 案例2 五只猴子蹦蹦跳(中班) 利用日常故事或儿歌中的数学元素,体验集合中物体 数量的变化、集合数量比较多少等,数学活动设计巧思1: 利用绘本、儿歌等来改编成数学游戏活动。,案例3 母鸡萝丝去散步 (大班) 利用绘本中的数学元素,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体验

4、和理 解数学核心概念 如: 通过绘画表征空间方位; 通过动作操作,体验空间方位,理解动词的涵义;,数学活动设计巧思2: 利用日常游戏渗透数学核心概念,并利用活动室各种现成的玩具材料来玩数学游戏。,案例4 点子卡片找朋友 (大班) 利用最简单的材料玩游戏,体验数的组合和计数,案例5 抢椅子游戏 (中班) 利用和改变日常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中的数学元素,体验 递增模式、椅子数量与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等,案例6 石头剪刀布 (小、中、大班) 在日常小游戏中加入数学元素,体验集合数量的变化, 并用语言表述变化过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活动设计巧思3 : 专门设计的数学游戏 研究数学核心概念后专门设计的游戏

5、方式,从玩法到规则,就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和思考相对应的数学核心概念的。,案例7 赢糖果 (大班) 设计的玩法和规则,帮助幼儿体验和思考数的分解与组合,这个游戏方式还可以不断地举一反三: 如:大班的“种花生”; 小班的“小兔吃萝卜”、“种花”等; 根据自己班孩子的经验和水平也可以演化到中班的不同情景游戏中。,这个游戏之所以对孩子来说那么好玩,是因为孩子是以“赢得糖果为目的”,而对教师来说又能达成教育目标,是因为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孩子在数的分解组合上的思考和水平”。 最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看见了孩子思考和建构的过程。,案例7 赢 糖 果(大班),材料:三个颜色的圈、三种颜色的糖果、一个骰子

6、 几张数字卡片(3、4、5、6等),玩法与规则: 掷骰子拿糖果,放进对应颜色三个圈内, 每个圈满一定数量糖果即可拿走,3,孩子的体验和思考: 掷骰子后拿取什么颜色的糖果能最快满足“一个 圈里满一定数量的糖果”,即数的分解与组合,每个孩子的不同认知结构(“图式”), 通过“同化”与“顺应”来扩充与改变,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张华教授: 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 是“研究孩子”的过程。,知识 = 经验 + 探究(行动 + 反思),绘本“鱼就是鱼”(Fish is Fish),前后逻辑的不同造成师幼互动的障碍,一个橘子、一个西瓜、一根甘蔗、一根香蕉,不同种水果有不同 大小、颜色,还有形状,同一

7、种水果 有不同大小、颜色,案例8 水果(小班),案例9 小 兔 搬 新 家 (小班),勺子应该是放在碗里的,碗是叠起来放的呀,椅子应该推进桌子里面的呀,看看小兔家的桌子和椅子是怎么放的呢?,看看小兔家的碗和勺子是怎么放的?,一个房间只要两个灯就够了呀,看看小兔家的吊灯是怎么挂的呢?,情境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相符, 造成了师幼互动的无效, 饼干、娃娃、鞋子、汽车,饼干盒子里有什么?,NO,饼干盒子,NO,玩具盒子,玩具盒子里有什么? 玩具,NO,皮鞋盒子,皮鞋盒子里有什么? 皮鞋,案例10 有趣 的 盒子 (小班),蛋糕盒子里有什么? 蛋糕,为了追求教学具的新奇而违背孩子经验 造成了孩子的逻辑混乱

8、,达克沃斯将皮亚杰的理论发展成为 一种使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论:,“去倾听学习者,并让我们的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 不要再把教学理解为教师讲解、儿童倾听的过程,恰恰相反,教学是儿童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这种教学就是提供儿童诞生精彩观点的机会。,我们尝试着经常问自己: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回答呢?” “对这个问题,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数学活动设计巧思3: 开放的、低结构情境的数学游戏设计 只创设简单情境,让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的数学游戏设计。,张华教授: 教师要创设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境,要意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观念。当情境创设出来的时候,儿童“会为理智问题所吸引,

9、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教师的支撑策略: 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是红色的? 什么时候看到的? 你怎么知道刚才看到的红帽子就在自己头上呢?,孩子遇到的问题1 : 怎么猜?,案例11 猜 帽 子 (中班),孩子学习方法: 多次尝试、边玩边悟,情境创设: 各种各样的帽子、简单游戏规则,孩子遇到的问题 2 : 怎么记?,教师的支撑策略: 仔细想想,你刚才还看到哪一顶帽子呢? 刚才看到了,这会儿想不起来了,那是不是刚才没 记牢呢?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帽子呢? 老是忘记的话,是不是换一个办法试试看呢?,活动价值 发展元认知 元认知:反省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关注过程中的孩子: 孩子是怎

10、么理解这个游戏的玩法的?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用什么方式来记忆帽子? 孩子是否能判断和修正自己的记忆方式? 孩子通过游戏积累了哪些经验?,通过先前的经验,而有所发现、创造和解决新问题。 A 具有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力。这种继续学 习的能力还包括计划活动、预言事情的发展等。 B 能够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和再现、描述和演绎。 C 勤于思考,在面对困难时,三思而后行,面对事物能够 进行思考和讨论,改进或者改变完成任务的方式。 D 必要时应寻求他人的帮助。,关于“学习品质”中的“反思能力”,孩子被直接灌输猜数字的方法 学习自主性、自我意识逐渐淡薄,案例12猜 数 字 (大班 ),原先的玩法:,

11、孩子学习方法: 多次尝试、边玩边悟,情境创设:猜数字游戏情境、改变游戏规则,猜过的数字都不对,还有哪些数字没猜过呢? 排除法,增加规则:猜错的人就不能再猜了 (即没有赢的机会了),孩子回到最初始的状态,开始思考真实的问题,寻找自己的方式。,同伴互动“搭桥”,互助运用“单双数”的共同经验来解决问题。,幼儿甲想到了新学的数学经验,但不会运用;幼儿乙有运用经验的方法。,而且,孩子们对于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和怎么用这个方法都非常了解,于是就能熟练地运用了。,通过一来一去的师生对话,幼儿的想法越来越明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方法;,其次是想帮助孩子在说明理由时反思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让孩子为自己的想法找个适

12、当的理由;,首先是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教师的支撑策略 追问,这个数字里 的圆是在上面 还是在下面?,这个数字是不 是弯弯的?,这个数字是不 是一笔画的?,这个数字里是不是有圆?,逐渐打开思路后,幼儿自己的方法越来越多:,当猜到20以内的数字时:,这个数字里是个大圆 还是小圆?,这个数字是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的、 不吉利的数字?,这个数字是 1位数还是 2位数?,最让人欣喜的是: 孩子们会根据同伴提出的问题判断所给出的范围,在这里范围里再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缩小范围,使答案更聚焦。 而且提出的问题的指向,从数字本身的外形特点,到数字书写的方式,再到数字的序列,还包含了数字的文化,活动的价值在于:

13、在让孩子想办法来猜数字的过程中,从自己最原始的方法(经验)开始,慢慢地“悟”出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的方法,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就是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幼:“这当然是个正方形咯,因为每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说这四条边都是一样长呢?”,案例13椅 子 游 戏 (大班),方法: 自主摆放凳子,交流互动证明形状 ;,情境创设:抢椅子游戏情境,幼儿数凳子:“1、2、3、4; 1、2、3、4; 1、2、3、4; 1、2、3、4”,幼儿2:“其实,两条边当中都有一个角的”, 用两手指尖相对,做出了一个“夹角”的样子。 幼儿1:“什么意思呀?我听不懂”,幼儿1:“不对呀,只有两条边是四个凳子, 还有两条

14、边只剩 下两个凳子了呀”,幼儿3 用手指着划过相邻的两条边上的圆凳子: “哝,就是这两条边,当中有一个角”, 又拍了拍角上那个圆凳子。 幼儿1:“对呀,这个我也知道呀” 幼儿3:“所以这两条边数的时候都要从这个角上开 始数,就是四个凳子呀” 幼儿1:“但是这个凳子数过了,怎么能再数呢?”,幼儿4 :“这个凳子是这条边和那条边共有 的” 幼儿1:“什么叫共有的?” 幼儿4:“我举的例子吧:就好像有一个苹果, 我和你一起吃, 就是共有的意思呀 ” 幼儿1:“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幼儿5 :“我有一个不用重复数办法,也可以证明每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就是每条边就数三个凳子”,张华教授: 在儿童日益深入地“

15、投入现象”时,倾听儿童解释。因为大多数学习都发生在阐释之中”,教师为什么要垄断明晰自己观点的机会呢?当儿童解释的时候,不仅解释来自他们自己,连问题也来自他们自己。儿童开始学会依靠自己来判断所认知和相信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慢慢地意识到:噢,原来知识是人主动构建出来的,包括“我的构建”!,创设真实的游戏或问题情境(是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 使幼儿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推动孩子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操作 和体验(是自主学习而非被动接受) 使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自主探索和思考,从 而积累新的经验;,数学教学活动(或游戏)设计 “四要素”:,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同伴间的互动交流(是支持“学” 而非支持“教”) 强调幼儿与教师、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建立学习共 同体,碰撞思维、共享智慧;,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孩子的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并不一定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 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杨宗华: 一个好的活动并不一定追求完美,而是 “让孩子带着问题进来,带着新的问题出去”, 即能够真正刺激到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思考。,谢谢!,请多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